相关文章  
  • 2006世遗大会中国惟一审议项目殷墟进入冲刺阶段
  • 汉文西藏一词的来历简说
  • 达赖、班禅的由来及其转世
  • 法国年鉴学派
  • 侯马盟誓
  • 古罗马建筑
  • 臧氏溯源
  • 十二生肖也该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 藏族的哈达文化
  • 第一个文化遗产日 留住中国的记忆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考古 >>历史文化

    百年西夏文化<%=id%>

    百年西夏文化


      西夏是中国中古时期的一个王朝,是党项族拓拨氏李元昊于公元1038年建立的王国,统治着今宁夏、甘肃、陕西北部和内 蒙古西部的广大地区,形成了与宋 、辽鼎足而立,号称宋代三国。但就在其鼎盛一时之时,却在1227年 被兴起于蒙古的成吉思汗及子孙所灭。然而,神奇的是西夏国以及他的文化却在一夜之间神秘地消失了。只留下西夏王陵、承天寺塔等为数不多的遗址,等待着后人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西夏王陵又称西夏陵、西夏帝陵,是我国现存最密集的帝王陵区,被世人称为:“东方金字塔”。以“头枕青山,脚依黄河”之势分布着九座帝王陵和140 多座王公大臣的殉葬墓,占地近50平方公里。西夏王陵不仅吸收了秦汉以来,特别是唐宋王陵之所长,同时又受到佛教建筑的影响,使汉族文化、佛教文化与党项民族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我国陵园建筑中别具一格的形式。西夏陵规模宏伟,布局严整,每座帝陵占地教超过10万平方米,由阙台、神墙、碑亭、角楼、月城、内城、献殿、灵台等部分组成。每当夕阳把最后一缕余辉洒在它上面时,更使其显得雄壮和神秘。


    西夏文献探秘

      西夏是十一世纪初在中国西北地区建立的封建王朝,首都兴庆府(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主体民族是党项羌。夏天授礼法延祚元年(1038)赵元昊正式建国称帝,国号大夏,世称西夏。辖今宁夏、甘肃大部,陕西北部,内蒙古西部和青海东部地区。西夏共历十帝,享国一百九十年,先后与宋辽、宋金鼎立,在中国中古时期形成复杂而微妙的新"三国"局面。

      西夏王朝文化发达,立国前夕创立自己的文字,即后世所谓的西夏文。西夏注重自己的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积极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特别是汉族和藏族文化。境内汉文、西夏文、藏文并行。西夏统治者既提倡儒学,又弘扬佛教。独具民族特色的西夏文化是中国中古时期历史文化灿烂辉煌的一章。

      公元1127年,西夏陷落于蒙古的铁骑之下,为报复西夏军队的顽强抵抗,蒙古军队进行了血腥的屠杀,大批西夏文献、文物遭到毁损。元、明时期,党项羌融合于其他民族之中而消亡,西夏文也因不再使用,而成为死文字。 十九世纪初,中国学者张澍首先在武威清应寺发现西夏文、汉文合壁的凉州感通塔碑,拉开了西夏学研究的序幕。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清朝政府腐败无能,列强环视,当时的一些外国"探险家"、"考察队"、"探险队"纷至沓来,中国大批珍贵文物文献相继流失海外,保存西夏文明的黑水城也未能幸免。

      黑水城是西夏王朝的北方军事重镇,十四世纪因黑水河改道北流,黑水城被沙漠吞噬,成为无人居住的死城。早在十九世纪,有着神秘传说的黑水城即引起外国探险家的注视。1909年俄国的科兹洛夫探险队在一座佛塔中发现了大量的西夏文物、文献,捆载而归,文献资料存放在当时的圣彼得堡亚洲民族博物馆,即今天的俄国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文物存放在艾尔米塔什博物馆。1914年,英国探险家斯坦因步科兹洛夫的后尘,在黑水城收获不少,所掠文献现收藏在大英图书馆。1927年,瑞典著名探险家斯文赫定率领的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途径此地时,黄文弼发掘出一批文书。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此进行多次考察,发掘出不少文物、文献。黑水城文献以西夏文数量最多,约占总数的百分之九十,汉文次之,不足百分之十,也有零星的藏文、蒙古文、回鹘文文献。

     

    西夏文文献就其内容可分为五类:


      (一)语言文字类:黑水城文献中有多种有关西夏文的字典、辞书、语音表等资料,如西夏文、汉文双解词语集《番汉合时掌中珠》,注释西夏文字形、音、义的韵书《文海》,西夏文字书《音同》等,对研究西夏文无疑是至为珍贵的资料。

      (二)历史法律类:西夏王朝有着完备的法律体系,然而汉文史料失于记载,黑水城西夏文献中却保存多种西夏文法律文献,最为著名的是《天盛改旧新定律令》。这部法典原为20卷,今存19卷,1300多页,是我国古代继印行《宋刑统》后又一部公开刻印颁行的王朝法典,也是第一部用少数民族文字印行的法典。它吸收了唐、宋律的精华,并在形式和内容上进行创新,形成自己的特点,非常接近现代法律条文形式。

      (三)文学类:西夏文学作品传世极少,黑水城文献中有西夏文诗歌的写本和刻本,保存数十首诗歌,反映西夏诗歌的艺术成就。西夏文谚语集《新集锦合辞》中,保存大量多种类型的西夏谚语,以醇厚的民族风格展示了西夏社会风情与党项羌的民族伦理、道德观念。

      (四)古籍译文类:西夏统治者积极借鉴中原文化,翻译了大量的汉文典籍,如《论语》、《孟子》、《孙子兵法》、《孝经》等都有西夏文译本。特别是唐代于立政编撰的类书《类林》,失传已久,敦煌文献中只存零篇断简,而西夏文刻本则保存完整,通过翻译整理补充,能使这一失传千载的古籍重现原貌。

      (五)佛教经典类:西夏统治者信奉佛法,在境内大力推行佛教,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翻译、抄刻佛经。这些佛教经典有的译自汉文大藏经,有的译自藏文大藏经,也有自己编撰的文献,是研究西夏佛教史,乃至中国佛教史的重要资料。

      西夏王朝重视刻印事业,政府机构专门设置刻字司,黑水城文献中即有刻字司的作品。西夏文佛经前的版画,刀法娴熟,印制精美,场面恢弘,风格独特。西夏文文献版式多种多样,规格不一,大的盈尺,小的仅寸余。其装帧方式有卷轴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从中可以揭示中国书籍装帧艺术发展演变的历史。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