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惨烈的北宋太原保卫战
  • 明代鸟铳的制造
  • 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
  • 美国外交元老:布热津斯基
  • 吐蕃王朝的历史发展轨迹
  • 宋朝武装力量体制和军队编制
  • 奇怪的文字狱
  • 东晋南朝的行政区划
  • 明末向日本借兵光复中华事件始末
  • 元代的中央官制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考古 >>历史文化

    弓弩及其在赵国军队中的应用<%=id%>

    杜献宁 杨英法

            摘要: 弓弩是古代最常用的远距离作战武器。赵国军队,不论是其传统的步兵、车兵,还是“胡服骑射”后新兴的骑兵,都装备了弓弩。为制造出先进的弓弩箭簇及刀枪剑戟、戈矛盾牌等作战武器,赵国建立了严格而完善的*监造制度。弓弩箭簇的先进,是赵国军队在战国中晚期具有强大战斗力,能够纵横诸侯、屡败匈奴与强秦的重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弓弩;箭簇;赵国军队  
     
         弓弩属古代的抛射兵器,是人类最早运用机械能和释放能制造的冷兵器,可远距离地杀伤敌人。在冷兵器时代,刀枪剑戟等属近距离作战武器,弓弩则属远距离作战武器。弓弩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兵器制造技术的巨大进步,恩格斯曾经把弓箭的发明看作人类进入蒙昧时代高级阶段的重要标志。纵观中国古代战争史,出于战争的需要,兵器在不断改进。车战曾在相当长时期内是主要作战形式,后为步战、骑战取代。兵器的更新换代,直接影响着军队的战斗力,又往往影响着战争形势的变迁。战场胜负虽取决于兵器的制造技术、兵员的多少及军事指挥者的智谋韬略等多种因素,但兵器制造技术却起着基础性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尤其弓弩箭镞的改进,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一、弓的演变及赵弓种类

         弓在古代兵器中是最古老的武器之一。它由富有弹性的弓臂和柔韧的弓弦构成,当把拉弦张弓过程中积聚的力量在瞬间释放时,便可将扣在弓弦上的箭射向远处的目标。弓可分为“直弓”和“弯弓”两大类。直弓是将一根笔直的木条或竹片安上弦;弯弓是把已经有很大弯曲的弧形材料按相反的方向弯曲并装弦,使它更富有弹性。
         赵弓种类,按《周礼•夏官》、《考工记》记载,至少有王弓、弧弓、夹弓、庚弓、唐弓和大弓六种。王弓、弧弓用于守城和车战;庚弓、夹弓用于田野狩猎和弋射飞鸟;唐弓、大弓用于习射。
    弓的作用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纷纷改进弓的制作技术,至春秋战国时,已具有完整之经验,尤其选材、配料、制作程序及规格等皆有严格的规定。如对各种弓的选材制作,便有严格的规程:上好的弓,需要选用拓木作弓干;在弓之两侧装饰的角,缠绕弓身的丝线和外部粘着的动物筋及涂的胶和漆,皆须精心配置选择。
    长沙一楚墓出土过保存较好的战国弓。其中一弓全长140厘米,弓体最宽处4.5厘米,厚5厘米,弓两侧装有角质弭。弓身竹制,中间一段为四根竹片叠成,外面粘有成胶质薄片状动物筋,并在弓体外缠丝涂漆,此弓虽较普通,但其杆、角、筋、胶、丝、漆六材俱全。目前考古文献中尚未见着赵国弓,但赵国,作为一个极其重视骑射的国度,对弓的制作只能有过之而无不及。

         二、弩的演变及赵弩种类

         弩的发明,据《古史考》:“黄帝作弩”;《韩非子•说林下》:“羿执鞅持扞,持公关机,越人争为之持的。”所谓“机”是弩弓特有部分的名称;“鞅”和“扞”也是弩弓部件的名称。戴在右手大拇指上钩弦射箭时用的“泱”即俗称的“扳直”,嫌恶写为“泱”,后又诬为“鞅”;“扞”当为“杆”之误写,为弩弓之臂。又《吴越春秋》云:“弩生于弓”但《事物纪原》曰:“楚琴氏以弓矢之势不足以咸天下,乃横弓著臂旋机而廓,加之以力,即弩之始,出于琴氏也。”总之,以上记载俱表明黄帝时就已有弩,即便将其看成传说,弩的发明最迟也不会晚于春秋。弩是由弓和弩臂、弩机三个部分构成:弓横装于弩臂前端,弩机安装于弩臂后部。弩臂用以承弓、撑弦,并供使用者托持;弩机用以扣弦、发射。使用时,将弦张开以弩机扣住,把箭置于弩臂上的矢道内,瞄准目标,而后扳动弩机,弓弦回弹,箭即射出[1]。可见弩是一种装有控制装置,可以延时发射的弓。古人形象地描述它为 “横弓着臂,施机设枢”。由于弩是延时发射的,因此将张弦装箭与纵弦放箭分成了两个独立的动作,无须在张弦的同时瞄准,这更有利于捕捉射击时机,命中率比弓有所高。此外与弓只能用手臂张弦不同,弩还可以借助臂力之外的其他动力来张弦,所以强度可比弓大.因而能达到比弓更远的射程。中国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开始装备弩了,在春秋的晚期中国军队中已经开始较多的使用弩作为远程的压制武器。战国时期,弩弓已成为各诸侯国军队中的必备武器。根据考古发掘资料,所有出土的赵弩,完整的极少。留存最多的是弩机部分,少见弩臂,偶有带弓之弩,也仅仅是痕迹而已。这是因为嵌入臂后部的弩机,用青铜制作,保存较久,弩臂木质,弩弓竹质,容易腐朽。

    弩机是发射箭簇的机械,由望山、牙、悬刀和钩心组成。《释名》曰:“弩柄曰臂,钩弦曰牙,牙外曰郭,郭下有悬刀,合而名之曰机,言机巧也,亦言如门户之枢机,开阖有节。”弩机的部件联装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相互牵制。张弦置箭时先用手把机上的望山向后拉,与望山同一构件上的牙(用于拉弦)即带起,同时带起钩心,使钩心的下齿正好卡在悬刀的刻口,此时,牙便能够扣紧钩弦,整个弩机处于待发状态。发射时,在弩臂的凹槽内装上羽箭,通过望山连接箭头,瞄准目标。三点连成一线。扳动悬刀,卡在悬刀刻口的钩心松动,牙向下移,顶在两牙之间弦上的箭,随着弓弦弹出,直射目标。
        赵弩之种类,从《周礼•夏官》看,至少应有夹弩、庚弩、唐弩和大弩四种,称之为“四弩”。其中夹弩、庚弩较轻便,射程远,发射速度很快,通常用于攻守城垒;唐弩、大弩是强弩,射程较远,但发射速度较慢,通常用于车战和野战。(《周礼•正义》)。
    战国时期,赵国还使用了两种强度不同的弩。一种叫擘张弩,即靠臂力张弦的弩。另一种叫蹶张弩,即用足踏脚蹬拉弦的弩。当时与赵同出三晋的韩国,强弓劲弩最出名,有奚谷子、少府、时力、距来等,皆射六百步。(《战国策•韩策》)。
        弩弦张力的强度,古代以“石”为单位。居延汉简中,记录了一、三、四、五、六、七、八、十二石等八种弩。一般使用,以六石为常,大约射程200米。根据史料记载,射弩需经过严格训练。《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载陈音论射之道:“夫射之道,身若戴板,头若激仰;左足纵,右足横;左手若附技,右手若抱儿。举弩望敌,翕心咽烟。与气俱发,得其和平;神定思去,去止分离。右手发机,左手不知……此正射持弩之道也。”

        三、弓弩所用箭矢及其镞镝型制的演变

        弓弩本身并不能射*,真正射*的是弓弩射出的箭矢。古人对弓弩所使用的箭称为“矢”,箭头叫“镞”或“镝”。《说文》解释:“镞,利也,”“镝,失锋也”,《释名•释兵》则说:“镞,族也,言其所中皆族灭也,”“镝,敌也,言可以御敌也。”这样分别解释,容易使人误认“镞”或“镝”是两种不同的箭头。其实,此乃古时常见的一物异名而已。矢起源于原始社会石器时代。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箭矢是1963年在山西朔县歭峪文化遗址中出土的薄燧石制成的石镞,加工细致,镞尖锋利,箭杆已不存。经放射性碳素测定,约制造于28945年前。人们把石片,骨或贝壳打制成尖利的形状安装于矢杆一端,即制成了有石镞、骨镞或贝镞的矢了。箭在空中飞行,自然会受空气的影响。为了保持飞行方向,便在箭杆的尾部装上羽毛(前羽),使箭的形制趋于完善。
        自铜铁出现后,箭镞改用铜铁制成,商代遗址中曾出土带铜镞的箭,全长85厘米,有皮革制的箭菔。在殷墟出土的铜镞有四种:一是薄匕式,类似匕首的锋部,镞中有脊,两侧分叶,外缘带刃,两刃向前聚成锋并向后形成倒刺,中脊向下伸出,形成连接前杆的铤。二是三棱式,此镞呈长条形,有三刃棱,上有尖锋,下出铤。三是圆推式,镞头短而体轻,上锐下圆,形似圆椎。四是平头式,形如圆柱,镞头平而无锋,仅可撞击不可射杀,是习射时使用的。
        到战国时期,箭的制作技巧更为提高,箭镞形式很多,其制作和用途,也有明确的规定,分为枉矢、絜矢、杀矢、镞矢、磳矢、茀矢、恒矢和痹矢八种,《周礼•夏官》称为“八矢”。枉矢、杀矢、磳矢、恒矢为弓所使用的,絜矢、镞矢、茀矢、痹矢为弩所使用的。枉矢、絜矢是供战斗用的,又称兵矢,通用于攻守城战斗和车战。杀矢、镞矢是供田野猎用的;磳矢、茀矢是弋射飞鸟用的;恒矢、痹矢是供习射用的。
        赵地出土青铜镞,形制较多,赵国早期多见双翼型,晚期多见三棱形。双翼型镞,镞身正中突起的部分称为脊,左右两边称为翼,亦称为叶。翼外缘锐利,称为刃,两刃向前聚成镞末,亦即前锋。双翼多后伸作倒刺状,亦称后锋,后锋与脊相连接处称做本。脊的下端挺出的圆棍称作铤,脊铤连接处称作关。双翼型镞主要流行于二里头文化时期至战国早期。三翼镞,镞身圆脊上附三翼,间距120度角,即有三刃。此类镞约始见于春秋偏早,盛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三棱镞,镞身成三角形,无外伸之翼,脊三条棱成刃,脊下透出本。

    赵国在与诸侯国的争战中,证明了“三棱镞”最适用。它具有制作简便,镞体坚固,镞锋锐利,穿透力强等优点,并因镞体近似流线型,故箭飞行时阻力小,方向性好,保证了箭射出后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又具有较强的杀伤性能。所以至赵国中晚期,三棱铜镞以其优势逐步取代各式铜镞,成为箭镞的主要形制。邯郸插箭岭等处出土的铜镞大多为三棱铜镞。
        战国时期,赵国兵器制造业的管理体制趋于成熟。从考古发现的青铜兵器铭文来看,赵国的兵器是由武库所属的兵器作坊制造,武库分上下左右,其制度分为*:第一级是造者,即直接从事兵器制造的工匠,称“冶”;第二级是主造者,即兵器作坊的管理者和基层官吏,称为“工师”、“冶尹”、“左右校”等;第*是监造者,为中央和地方的高级长官,中央一级称“相邦”、“守相”,郡县一级称“令”、“司寇”,其职责是检查和验收兵器。兵器制作完毕并通过验收后,需刻上制作时间、地名、库名、及造者、主造者、监造者的人名,以供查核,即所谓“物勒工名,以考其诚”。由此来看,赵国的兵器冶铸管理制度是相当严格而完善的。

        四、弓弩在赵国军队中的应用

        弓弩是古代最常用的远距离作战武器。无弓弩,则不成兵。古代作战,处近,则用刀剑格斗;处远,则用弓弩射击。弓弩在赵国军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传统的步兵、车兵,都装备有弓弩。赵国自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后,建立了新的兵种——骑兵。弓弩在骑兵中也被广泛应用。赵国还在步兵的基础上建立了弩兵,使弩兵既独立又融合于其他兵种作战。公元244年,赵之名将李牧在编组军队时,是“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其中,彀者即善于射箭的人。由此看弩兵所占比例很大,并且作为一个独立的作战兵种,已发展非常成熟。
    弩兵作战情形,史书多有记载。战场上武器布阵,“长兵在前,短兵在后。”《孙膑兵法•成王问》、《六韬•分险》也谈:“材士强弩翼我左右。”弩,属于长兵,因此,凡攻坚、守厄、险战、设伏、突围、相持、远斗时,都把持弓、弩的步兵摆在突出的地位。阏与之战中,赵军 “厄则多起弩”,充分发挥了弓弩的长处。
        总之,弓弩是古代最常用的远距离作战武器。无弓弩,则不成兵。古代作战,处近,则用刀剑格斗;处远,则用弓弩射击。弓弩在赵国军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不论是其传统的步兵、车兵,还是“胡服骑射”后新兴的骑兵,都装备了弓弩。为制造出先进的弓弩箭簇及刀枪剑戟、戈矛盾牌等作战武器,赵国建立了严格而完善的*监造制度。弓弩箭簇的先进,是赵国军队在赵国中晚期具有强大战斗力,能够纵横诸侯、屡败匈奴与强秦的重要原因之一。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