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高句丽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地方政权
  • 新疆穆斯林化(安史之乱后的西域历史)
  • 唐宗宋祖的内圣外王及唐宋军力比较
  • 乱弹士族延流
  • 战国七雄之----追忆曾经强悍的赵国
  • 从岳云看南宋前期中下级军官的升迁
  • 三国时期规模最大的叛乱——淮南叛乱
  • 中国南北朝的军事特点
  • 宋蒙钓鱼城之战
  • 明代海防与海禁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考古 >>历史文化

    唐代河朔被割据的胡人因素<%=id%>

     “一为其人之氏族本是胡族,而非汉族;一为其人之氏族虽为汉族,而久居河朔,渐染胡化,与胡人不异。前者属于种族,后者属于文化。质言之,唐代安史之乱后之世局,凡河朔及其他藩镇与中央政府之问题,其核心实属种族文化之关系也。”
      ————陈寅恪

      八年的安史之乱,曾经繁盛一时的唐帝国从此日落西山,虽有元和中兴的刹那回光,但终究沉沦。作为历史的分界线,其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王朝的没落,更是汉族从一个开放型的社会到内敛封闭社会的转折点。

      从此之后,汉唐恢弘气度渐失,纤巧秾丽之态渐升。文弱之余,汉族之武运从此黯淡。

      河朔割据是安史之乱造成的直接后果。本文在此综合前辈史家之论述,探讨河朔割据之所以存在的重要因素——即河北地区的胡化。

      一、安史叛军的民族构成

      安史之乱的祸酋安禄山、史思明皆是胡人出身,而其叛军之中的主力也以胡人为主。天宝以后,明皇英武已失,昏悖渐长。政事的腐坏以及内地武备的空虚使得安禄山的野心渐渐滋长。唐早期以府兵制为军事力量的支柱。其后府兵渐坏,募兵渐兴。为防备少数民族的进犯,设立九节度,各拥重兵。但帝国内部却十分虚空,由于百年不习干戈,武备已是十分废弛。

      安禄山骗得明皇的信任,得兼三镇节度,成为东北边防集团的首领人物。唐早期,不乏建功立业的番将,但多以文臣控御边事,所谓入朝为相,出朝为将是也。自李林甫用事以来,番将才开始专擅一方。

      不过唐代番汉对立虽不明显,但是民族界限仍在。安禄山虽掌控三镇,威名甚重。但对于军事组织中的汉将并不完全信任。史家一般认为:天宝十四载五月,安禄山遣副将何千年奏表陈事,请以蕃将三十二人以代汉将。从而做好了叛变的组织准备。

      据史载:参加安史乱军的少数民族主要有突厥、契丹、奚、回纥等族。《资治通鉴》卷217称:天宝十四载(755),“禄山发所部兵同罗、奚、契丹、室韦凡十五万众,号二十万,反于范阳。《旧唐书·地理志》也载:“自燕州以下十七州,皆东北诸蕃降胡散处幽州、营州界内,以州名羁縻之,无所役属,安禄山之乱,一切驱之为寇,遂扰中原。”而幽州、营州界内的少数民族主要是契丹、奚、突厥、靺鞨、室韦及其他胡人。

      但实际上参加叛军的决不止这些种族。参考新旧唐书之记载,尚有如下种族:

      1、河曲九番胡、仆固
      《旧唐书·郭子仪传》称:突厥人阿史那从礼“以同罗、仆固五千骑出塞,诱河曲九府、六胡州部落数万,欲迫行在。”
      2、鲜卑
      《旧唐书·尚可孤传》载:“东部鲜卑宇文之别种也,代居松、漠之间。天宝末归国,隶范阳节度安禄山,后事史思明。”
      3、突厥
      《安禄山事迹》载:“阿布思者,九姓首领也……代为蕃首……后为回鹘所破,禄山诱其部落降之。自是禄山精兵无敌于天下。”《资治通鉴》称阿布思为突厥西叶护。
      4、高句丽、扶余、新罗
      《新唐书·安禄山传》载:天宝元年(742),“以平卢为节度,禄山为之使,兼柳城太守,押两蕃、渤海、黑水四府经略使”。安禄山的女婿归义王李献诚也曾兼黑水经略使。渤海、黑水靺鞨境内有不少高丽残部以及新罗人,安禄山部中应当也有不少。
      5、柳城胡
      《旧唐书·李怀仙传》称李怀仙为“柳城胡人。世事契丹,降将,守营州。禄山之叛,怀仙以裨将陷河洛”。
      6、昭武九姓
      安禄山父系即出自昭武九姓,其叛军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昭武九姓人。康日知、安太清等人皆是昭武九姓出身。
      7、乌罗护
      叛军中平卢先锋乌承恩便是乌罗护人。

      而这些民族,正构成了安史叛军的主力。从而一声惊鼓,帝阙蒙尘。杨妃宛转马前死,李郎仓惶度蜀中。

      二、河北地区的胡化

      “天下指河朔若夷狄然”
      ——《新唐书·史孝章传》

      造成安史叛军中以胡族军团为主力的原因当然在于安禄山的刻意栽培,比如选拔各族勇士组成的精锐兵团“曳洛河”。但同时不可否认的是,安史兵源构成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乃是河北地区的胡化。即河北地区居住的众多胡族人口为叛军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

      陈寅恪先生在《唐代*史述论稿》中便说:“当日河北社会全是胡化,非复东汉、魏晋、北朝之旧。”

      唐帝国对于边远归附的番区,一般采用羁縻的方法管理。如新唐书所说:“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

      而这些羁縻州中有一特殊形式,便是与南朝侨州郡县相仿的侨治番州,有唐一代,对于边境依附内徙番族部落,其羁縻州往往寄治于边州或是侨治于内地郡县。

      据《新唐书》记载,当时河北道管辖的羁縻州便有如下:

      一、突厥州二:
      1、顺州,贞观四年平突厥,以其部落置。后侨治幽州城中。
      2、瑞州,贞观十年以乌突汗达干部落置,后侨治良乡之广阳城。

      二、奚州九,府一:
      1、鲜州,武德五年析饶乐都督府置。侨治潞之古县城
      2、归义州,归德郡总章中以新罗户置,侨治良乡之广阳城。
      3、奉诚都督府,贞观二十二年以内属奚可度者部落更置,领州五:弱水州以阿会部置。 祁黎州以处和部置。 洛环州以奥失部置。 太鲁州以度稽部置。 渴野州以元俟析部置。
      4、崇州,武德五年析饶乐都督府之可汗部落置。治营州之废阳师镇。

      三、契丹州十七,府一:
      1、玄州,贞观二十年以纥主曲据部落置。侨治范阳之鲁泊村。
      2、咸州,武德二年以内稽部落置。初治燕支城,后侨治营州城中。
      3、昌州,贞观二年以松漠部落置,侨治营州之静蕃戍。七年徙于三合镇,后治安次之故常道城。
      4、师州,贞观三年以契丹、室韦部落置,侨治营州之废阳师镇,后侨治良乡之东闾城。
      5、带州,贞观十年以乙失革部落置。侨治昌平之清水店。
      6、归顺州,贞观二十二年以内属契丹别帅析纥便部置。
      7、沃州,载初中析昌州置。万岁通天元年没于李尽忠,开元二年复置。后侨治蓟之南回城。
      8、信州,万岁通天元年以乙失活部落置。侨治范阳境。
      9、青山州,景云元年析玄州置。侨治范阳之水门村。
      10、松漠都督府,贞观二十二年以内属契丹窟哥部置,其别帅七部分置峭落等八州。李尽忠叛后废,开元二年复置。领州八:峭落州以达稽部置。 无逢州以独活部置。 羽陵州以芬问部置。 白连州以突便部置。徒何州以芮奚部置。 万丹州以坠斤部置。 疋黎州以伏部置。赤山州以伏部分置。

      四、靺鞨州三,府三:
      1、慎州,武德初以涑沫、乌素固部落置。侨治良乡之故都乡城。
      2、夷宾州,乾符中以愁思岭部落置,侨治良乡之古广阳城。
      3、黎州,载初二年析慎州置。侨治良乡之故都乡城。
      4、黑水州都督府,渤海都督府,安静都督府,右初皆隶营州都督。

      五、降胡州一:凛州天宝初置,侨治范阳境。 右隶幽州都督府。

      仅在幽州境内便有21个侨治番州,有突厥、契丹等各种种族。而据《旧唐书》可考的番族人口便有2万户,占当时幽州总人口的三分之一。由于这些番州的户籍多不上户部,因此加上史籍遗漏的应更多。

      同时随突厥败亡内乱迁入的,零散经商迁入的粟特人,即昭武九姓。

      如颜真卿《康公神道碑》所记康阿义屈达干的事迹:“公讳阿义屈达干,姓康氏,柳城人。其先世为北蕃十二姓之贵种。曾祖颉利,部落都督。祖染,可汗附马、都知兵马使。父颉利发,墨(默)啜可汗卫衙官,知部落都督。皆有功烈,称于北陲。公即衙官之子也。天宝元年,公与四男及……等部落五千余帐,并驼马羊牛二十余万,款塞归朝。……属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潜怀异图,庶为己用,密奏公充部落都督,仍为其先锋。”

      仅这次迁入的便有部落五千余帐,人口不下数万。

      而曾为魏博镇节度的史宪诚家族,何进滔家族据史家考证也是出自于粟特人家族,同时其迁入的时候有相当数量的粟特同族。比如三代效力史家,何家担任节度押衙的米氏家族,与何家通婚的安氏家族,康氏家族。

      成德镇中也有镇守恒岳的将领曹闰国,勾当右厢草马使事的石神福,有“节度押衙、左厢步军都使、同节度副使、开府仪同三司、殿中监、兼左金吾卫大将军、上柱国、食实封三百户、榆林郡王“显赫头衔的康日知。

      在《成德节度使李宝臣碑》碑阴题名中,还有孔目官安都滔、节度押衙康如珍、左厢□□□将安忠实、右厢马军□将何□、左厢步军十将何山泉、衙前将康日琮、曹敏之、史招福等粟特人将领的名字。

      这些胡族虽然“至德之后,入据河朔,其部落之名无存者”,但其人犹在,且更益壮大;他们与当地业已胡化的土著汉人重新组合,共处于“河北蕃镇独立之团体之中。”(陈寅恪语)

      三、安史乱后的排胡心理

      天宝欲末胡欲乱,
      胡人献女能胡旋。
      旋得明王不觉迷,
      妖胡奄到长生殿。
      胡旋之义世末知,
      胡旋之容我能传。
      ——元稹《胡旋女》

      安史之乱延续八年,两京沦陷,皇帝幸蜀。强盛的唐帝国就此走向衰亡。在苦痛与绝望中苟活下来的人们,遥望田野间遍布的白骨,回首残垣断壁,思念着死去的家人好友。自然而然的将怒火发泄到胡人的身上。

      在大部分人的心中,安史之乱的祸酋都是胡人。假如没有这些可恶的胡人,他们就不必遭此劫难。从此之后,曾经开放而兼容并蓄的唐王朝走向了一条自闭的道路。曾经为帝国的繁荣和开疆拓土立下汗马功劳的胡人成为了怀疑和排斥的对象。

      《安禄山事迹》卷下称:“天宝初,贵游士庶好衣胡服,为豹皮帽,妇人则簪步摇,衩衣之制度,衿袖窄小。识者窃怪之,知其(戎)〔兆〕矣。”这里就把胡化作为引起安史之乱的原因。

      为了抹去安禄山的痕迹,在收复西京不久后的唐至德二载,政府就宣布将城门中所有带安字的统统改换名字。这种微妙的心里变化存在于大唐几乎所有人的心里。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即使为唐朝中兴立下汗马功劳的将领也因为他们的异族身份遭受怀疑。比如仆固怀恩。其家族虽然自贞观时就归降唐朝,祖父以来三代效忠王室。仆固怀恩更是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下大功。

      他“所在力战,一门死王事者四十六人,女嫁绝域,说谕回纥,再收两京,平定河南、北,功无与比”。

      但是既然宠冠诸臣的安禄山最终走上了叛乱的道路,在大唐君臣的心中,拥有重兵的他无疑是另外一个安禄山的雏形。于是他遭受猜忌,无从辩白,最终被逼上了叛变的绝路。

      这种弥漫于朝野上下的排胡心理最后演变为杀胡事件,唐王朝在这时失去了其民族开明政策。同时也让居留在国内的胡人心寒。

      为了改变身份,许多胡人家族纷纷改姓换名。获求赐姓,或将自身与汉人大族联系起来。以求摆脱纷纷扬扬歧视的眼神与仇恨的目光。这些在中唐以后许多墓志铭中可以看出端倪。原本昭武九姓中的曹姓就将汉朝大族曹氏联系起来。而他们的郡望也改成了内地的郡县。

      而胡化的河朔地区无疑成为了他们的乐土。大量的粟特人迁徙到河北地区,在安史部将建立的藩镇里求得生存和发展。粟特人在这里不仅不受猜忌,而且得到优容与庇护。

      考古发现的大量遗存都说明了胡人迁徙的脚步,那里留下了许多祆教的庙宇。

      在河朔,他们成为了藩镇政权的支柱。有些人甚至可以爬上节度使的位置。对于他们,保持河朔的半独立现状无疑是保护他们利益的最好做法,何况他们对这个祖国已经没有多少好感了。

      四、河朔三镇的番族将帅家族

      河朔三镇本身处于草原与农耕文明的交错地点,其境内自五胡乱华以来便存在着大量异族人口,而唐政府夷平安史之乱后,由于势力的大幅下降,导致地方势力的坐大,以胡族居多的叛军残余成了合法的节度史。同时各地对胡族的仇视政策导致大量胡族人口涌入,将河朔地区作为其安全的堡垒。这长期以来存在的特殊情形使得河朔权力中心长期被异族把持,而历史上著名的河朔番族将帅家族据史书及各种出土文物等考证下来有以下几个:

      1、魏博镇

      史宪诚家族
      史宪诚本是魏博牙将,其家族三代效力魏博田氏家族。822年由于唐穆宗处置失措,被一度压服的河朔势力再起。史宪诚逼死忠于朝廷的节度使田布,自立为节度使。829年在内部兵变中被杀。
      现代史家经过研究,认为史宪诚一家原本来自河西建康,先东迁灵州,然后进入北方突厥领地进入河北,很可能是粟特史姓的后裔。

      何进滔家族
      何进滔八世祖何妥乃是西域大贾,其娶粟特人康氏为妻,其子之妻何弘敬取武威安氏为妻。乃是典型粟特人家族。其祖父两代都担任灵州军校,但迫于中唐以后对于粟特人的严苛环境,何进滔转投魏博田氏。于829年在粟特人集团的支持下被推为节度使。其子何弘敬、孙何全皥相继连任,统治其地垂四十年。


      2、成德镇:

      李宝臣家族
      李宝臣在安史之乱中崛起,奄有成德镇。其家族出自奚族,统治该镇两代。

      王武俊家族
      王武俊出自契丹,初为成德大将。其后李惟岳叛乱,他乘机起事,成为节度使。

      王廷凑家族
      本是王武俊养子,出自回纥人。其后子孙数代统治成德。

      曹氏家族
      曹闰国本是六胡州的粟特胡人,安史之乱前到幽州地区,成为安史的部将。安史之乱后,曹闰国随李宝臣降唐,继续在成德军节下任职,成为镇守恒岳的将领。

      石氏家族
      根据墓志铭,石神福曾在任成德军节度使手下战将,勾当右厢草马使事。

      康氏家族
      康日知为李惟岳手下战将, 曾任“节度押衙、左厢步军都使、同节度副使等职。其家族原来自灵州,其后迁徙京师。后来因中唐以后社会对于粟特人的歧视而来到河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