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高句丽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地方政权
  • 唐代河朔被割据的胡人因素
  • 明代职官
  • 异采纷呈的冷兵器
  • 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的下落与民族血统
  • 从岳云看南宋前期中下级军官的升迁
  • 三国时期规模最大的叛乱——淮南叛乱
  • 中国南北朝的军事特点
  • 宋蒙钓鱼城之战
  • 明代海防与海禁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考古 >>历史文化

    马嵬驿兵变<%=id%>

           天宝十五载六月十四日(公元756年7月15日),为了躲避安史乱军而离开长安的明皇一行人早上从金城出发,中午时分到达了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县西北二十三里),在这里发生了震惊历史的“马嵬驿兵变”——众将士杀死了杨国忠,逼明皇赐死了杨贵妃又诛灭了杨氏家族。那么这件事情的发生是受何人的支持,又有何人与闻和参与了这次事变呢?

           首先可以确定的一点是,杀死杨国忠确实是六军将士的意愿:据记载明皇一行人是在六月十三日凌晨离开长安的,半夜时分抵达了金城,然而“官吏已遁”(《旧唐书·玄宗本纪下》第九卷·本纪九),于是一行人众只好自己找东西吃,众将士又累又饥。但是等到天明,就又得接着赶路了,于是等到中午时分抵达马嵬驿时,六军将士的愤怒已经是不可遏制了,这方面有多方的记载可以互证。《旧唐书·玄宗本纪下》(第九卷·本纪九)说:

           “将士饥疲,皆愤怒。”又言:“次马嵬驿,诸卫顿军不进。”

                《旧唐书·肃宗本纪》(第十卷·本纪十)中说:

           “六军不进,请诛杨氏。”

                《旧唐书·韦见素传》(第一百八卷·列传五十八)云:

           “翌日,次马嵬驿,军士不得食,流言不逊。”

                其时,众将士的愤怒已经被完全点燃了,发难只需要一个导火线了。于是当土蕃“和好使”在马嵬驿站西门外挡住杨国忠,诉说缺乏食物供应的时候。众将士大呼:“国忠与胡虏谋反。”军士们一拥而上,杀死了国忠。以这样一个借口突然发难杀死国忠,进而诛灭杨氏家族,是有一定的偶然性的,然而,杀死国忠一事却非是完全偶然的、军士自为的,而是经过了事先的谋划的。翻看史料,有种种资料可以证明当时掌握禁军的左龙武将军陈玄礼在事前,就已经开始了策划杀死国忠。这个在《旧唐书·杨国忠传》(第一百六卷·列传五十六)上写的很清楚了,传中云:

           “翌日,至马嵬,军士饥而愤怒,龙武将军陈玄礼惧乱,先谓军士曰:‘今天下崩离,万乘震荡,岂不由杨国忠割剥氓庶,朝野怨咨,以至此耶?若不诛之以谢天下,何以塞四海之怨愤!’众曰:‘念之久矣。事行,身死固所愿也。’”

               《旧唐书·王毛仲传》附陈玄礼传(第一百六卷·列传五十六)中说到:

           “及安禄山反,玄礼欲于城中诛杨国忠,事不果,竟于马嵬斩之。”
           
               《新唐书·玄宗本纪》(第五卷·本纪五)云:

            “丁酉,次马嵬,左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杀杨国忠及御史大夫魏方进、太常卿杨暄。赐贵妃杨氏死。”

               《新唐书·杨贵妃传》(第七十三卷·列传一·后妃上)云:

           “及西幸至马嵬,陈玄礼等以天下计诛国忠”

              《新唐书·韦见素传》(第一百一十五卷·列传四十三):

           “陈玄礼之杀国忠也”

               《新唐书·王毛仲传》附陈玄礼传(第一百十九卷·列传四十六)中亦云:

           “安禄山反,谋诛杨国忠阙下,不克,至马嵬,卒诛之。”

                 由是可知,陈玄礼早已经有了诛杀杨国忠的想法,而且在将士杀国忠之前,也已经经过了对将士的动员了。只是由那样一件事情做为诛杀国忠的起因,可能是他事前并没有预料到的。然而,由《旧唐书·王毛仲传》附陈玄礼传(第一百六卷·列传五十六),我们可以知道玄礼其人“淳朴自检”,同样的,在《新唐书·王毛仲传》附陈玄礼传(第一百十九卷·列传四十六)中亦云玄礼其人“以淳笃自检”,由此而知,玄礼是一个很谨慎的人,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没有更多人士的参与和默许,他不太可能敢公然鼓动将士杀宰相国忠。发动兵变诛杀国忠这件事情的把握应该是有的,因为当时护驾的禁军归玄礼掌握。那么是玄礼还得到了谁的许诺呢?《旧唐书·韦见素传》(第一百八卷·列传五十八)云:

           “龙武将军陈玄礼惧其乱,乃与飞龙马家李护国谋于皇太子,请诛国忠,以慰士心。”

               《旧唐书·后妃上·玄宗杨贵妃传》(第五是一卷·列传一)云:

           “及潼关失守,从幸至马嵬,禁军大将陈玄礼密启太子,诛国忠父子。”

                 由《旧唐书·后妃上·玄宗杨贵妃传》中的记载,似乎是说:陈玄礼是在亲自和皇太子商量后,然后公开鼓动将士诛杀国忠的。由《旧唐书·韦见素传》则是玄礼通过皇太子宠信的李护国(即李辅国)来和皇太子沟通的。然而,无论如何,皇太子事前很可能是知道这次兵变的,国忠曾经跟随李林甫拘陷皇太子,和皇太子积怨甚深。所以,在发动兵变诛杀国忠这样一件大事上,玄礼很可能会利用皇太子和国忠之间的矛盾而寻求皇太子对兵变的支持,而皇太子很可能也是表示支持的。

           玄宗身边另外一个重要的人物是高力士,而且高力士和杨国忠素有矛盾。据《新唐书·宦者上·高力士传》(第二百四卷·列传一百三十二)中云:

           “帝斋大同殿,力士侍,帝曰:‘我不出长安且十年,海内无事,朕将吐纳导引,以天下事付林甫,若何?’力士对曰:‘······又天下柄不可假人,威权即振,孰敢议者!’帝不悦,力士顿首自陈:‘心狂易,语谬当死’。”

                按《新唐书》所载,力士攻击的是李林甫,然而,此处攻击的似应是杨国忠。因为在由高力士口述而成的《高力士外传》中记载有这样一件类似的事情:

           “······伏奏曰:‘开元二十年以前,宰臣授职,不敢失坠;边将承恩,更相戮力。自陛下威权假于宰相,法令不行,灾眚备于岁时,阴阳失度,纵为轸虑,难以获安,臣不敢言,良有以也。’”

                此事发生于天宝十三载,按《旧唐书·李林甫传》(第一百六卷·列传五十六)林甫死于天宝十载十月。所以力士此时攻击的只能是当时的宰相杨国忠。如果按照《新唐书》的说法,高力士曾经以同样的原因攻击过李林甫而引起玄宗的不悦,那么他断不会再重蹈覆辙了,所以非常可能的是《新唐书》其本传的记载有误,其攻击的本来就是国忠,而非林甫。所以,由此也可见他和国忠结怨也是由来已久的了。既然如此,那么“以淳笃自检”而著称的陈玄礼是不是同样也征得了高力士对事变的支持呢?我没有找到任何记载可以说明这一点的。但是,当兵变发生时,因为听到了外面吵嚷,不明真相的御史大夫魏方进和左相韦见素因为出门查看而一个被杀,一个被殴。而当时高力士却没有出门查看,很是可疑。按理来讲,既然玄宗已然听到了喧哗之声,力士岂有不立即出来查看,而必待群情已不太激动后,由玄宗指使方出之理?难道是因为他早已经知道发生了什么吗?

           综上所述,可知,诚然杨国忠的被杀是众将士长久以来的怨恨被导火索点燃所致,然而,却不能将他的被杀完全说成是一个没有预谋的突发事件。因为,事实上,陈玄礼是已经有了以兵变诛杀杨国忠的企图了,也得到了皇太子的支持,或者起码是得到了皇太子的默许,而高力士在事变后的反映,也使人有理由相信他起码是兵变事件的事前知情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