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庄廷鑨明史案
  • 浅析蜀汉第一次北伐和子午谷奇袭
  • 宋代官吏的选任
  • 秦二十爵表
  • 明朝和日本世兵战斗力差异成因考
  • 西晋流民军:乞活
  • 蒙古四大汗国
  • 中国骑兵史话
  • 明朝的恶政:昏君敛财有道 矿监税使助纣为虐
  • 三国时的借兵与借地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考古 >>历史文化

    宋代儒学<%=id%>

    哲学是统治的工具,它的兴废要符合统治的需要。对于流传了数千年的“儒学”来说也是如此,也是几经废兴,几经改变才成为封建统治的官方哲学的,现在它的思想被很多现代人批判,认为是中国人落后的主要原因。本人认为在不考虑哲学与统治关系,不考虑历史条件的前提下,对“儒”进行评价是有失公允的。

    正如人们所知宋代对儒学进行了改革,宋代以后流行的新儒学和孔孟哲学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当时对儒学进行改革的并不是只有程朱理学一派,而是诸子纷争,学派林立。理学只不过是其中之一。

    儒学的改革兴起于仁宗,由于学者们对儒家思想的理解不同,改革的观点也就不同,形成了很多学派,主要有周敦颐的濂学、邵雍的象数学、王安石的新学、张载的关学、二程的洛学、苏轼的蜀学、司马光的朔学、朱熹的闽学、陈亮和叶适的浙学、陆九渊的心学等等。如果按照世界观来分,可以分为五大学派:气学、理学、象数学、新学还有功力学。理学和心学又统称为道学。有的学派之间因为观点不同,视同水火,激烈的论辩屡见不鲜,像朱张论辩、朱陆论辩等。还有的就直接表现在*上的对立如王安石和司马光,新儒学的最大特点是融合了道、佛、法等其它流派的哲学思想。

    所有这些思想家,都做过惑大或小的官吏,他们把自己的哲学也直接用于治国,用于实践,客观地说宋在经济上的繁荣和这些哲学家是分不开的,宋也是思想非常活跃的一个时代。

    (一)新学     代表人物 王安石    代表作品《三经新义》、《老子注》《淮南杂说》
    在这些学派中最激进的是新学,它的哲学观点已经用于变法。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在治理天下(*),强调“教之之道”就是人才的培养,举荐人才“非众荐贤才,不足以保守。”对官吏管理上强调“养之之道”用财、礼、法,对官吏的选拔制度上否定科举制,对官员的升迁上采取任之之道,有能力的上,没有能力的下,不搞论资排辈。

    他特别强调教育改革,他认为以前的教育,是“徒以记问为能”“学士凋敝聪明,及其中选施于政,无所用之。”主张把“朝廷礼乐刑政之事”和“骑射行阵之事”为主要学科。他对学习诗赋斥责为“无补之学。”要学以致用。

    在世界观上他主张“道有本末”,反对无为的道教学说,反对因循自然的思想(和朔派的分歧点)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他说:“星历之数、天地之法、人物之所”都是人所建立的。他强调世界是发展的,“新故相除”“尚变者,天道也。”(和朔派另一个主要分歧点)

    (二)功利学     代表人物 陈亮、叶适   代表作品《酌古论》《中兴论》《水心文集》
    这个学派是和道学(理学和心学)对立的,他们反对道学一派的脱离功利以求心性的世界观,强调义利统一。他们这个学派在*上的主张事,务实不务虚,强调空谈误国。叶适说过:“善为国者,务实不务虚。”他们提倡发展经济“古之人,未有不善理财而为圣君贤臣者。”他们还反对君主“私其国以自与”的做法,他认为:“命令之设,所以为民,非为君也。”

    功利学认为道学背离了孔子的本意“舍孔子而宗孟柯,则于本统离焉。”他们的世界观是“物在”则“道在”他们认为理论应该联系实际,空谈经典是没有用处的。

    (三)气学      代表人物  张载    代表作品 《横渠易说》、《西铭》、《正蒙》
    在社会思想上这个学派主张“民胞物与”主张人要兼爱,要等富贵。张载在《西铭》一文中,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理想国,在理想的国度里,人们相亲相爱,和睦相处,尊长抚幼,怜恤鳏寡,土地君分,没有贫富的差距,没有纠纷,没有压迫。他认为天子也是“民吾同胞”只不过是天的长子。(让人想到自由、平等、博爱)这个学派的观点来源于儒学中“和谐”。(这种哲学对后人有很深远的影响,如水浒中描写的就是一个理想国。)

    张载还提出了“天人一气”的宇宙本体论。他认为凡象皆气、太虚即气、气化为道、神为天德、聚散有理,他提出了“穷理则其间细微甚由分别。”的观点,也就是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的区别。这个“天人一气”论“开辟了中国唯物论发展的新阶段,有划时代的意义。”(引用中国哲学发展史。)

    此外张载还提出了“一物两体”的发展观,也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学说,事物是在矛盾中发展前进。还有人性和气的关系,见闻、穷理和尽性的认识论(这个认识论是唯心的)。

    (四)象数学    代表人物 邵雍 代表作品《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观物外篇》

    邵雍的象数学和道学有相似的地方,但是又有区别。邵雍是个奇人,涉猎广博,我们从清乾隆年间编篡的《四库全书》中看到,不但录有邵雍的主要著作,还可以看到大量引用他学术思想或语录的著作。邵雍的学术思想能贯穿于经、史、子、集,是其他人不能比拟的。就一幅《先天图》来说,经部里有,子部里有,集部里还有。儒家类里有,术数类里有,道家类里还有。

    其性命学是他“心学”的核心部分,依“性——心——身——物”作逻辑展开,以“圣人之心”、“神明之性”为本性,以先天象数为心法。儒家的人道观、价值观与道家的天道观、认识论,儒家的道德修养与道家的宇宙精神被邵雍巧妙地贯通在“易”理之中。他的身上既有道家的坦夷旷达,又有儒家的中庸仁和,达到了一种“天理真乐”的生命境界。

    邵雍将“人”看成是“万物之灵”,天地宇宙之间充盈了万物,人是万物中有灵性的出类拔萃者,人灵于物;人中可分出一部分最优秀的人,就是圣人,圣灵于人。

    除此以外他的“先天之学”也是包罗万象。所以他受到了理学、心学、气学的推崇,也对新学有影响,是一个很有争议的学派。

    (五) 道学(理学、心学)
    这个学派自南宋末年开始就是官方的哲学,是求仕的天梯。道学又分为理学、心学,其实是广义道学和狭义道学,理学是狭义,心学是广义。在两宋之间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是周敦颐、程颐、朱熹(理学)程颢、陆九渊(心学)

    因为这个学派的论述文章很多,代表人物众多,观点又各有所侧重,所以在这里就不再详细介绍了,其哲学的中心是“理”这个字。
    理有三重含义:1、具体事物的准则和规律。2、指整个宇宙所遵循的规律。
    3、封建纲常和道德的总和。
    他们认为这是不能违法的道理,如果违法了就会出现混乱,出现罪恶。要求人要“禁欲见理”。对于南宋那个“州县之视民如禽兽,丰年犹多饥死者。”的社会,要求统治者禁欲,还是起到一定进步意义的。

    理学和心学之间的矛盾是“理”是最高范畴,还是“心”是最高范畴的问题,但这俩个学派遵循的是同一个“理”字,没有根本上的对立。

    (六)朔学  代表人物 司马光
    这个学派传于后世不过是一句话“祖宗之法不可变。”是复古学。

    无论是儒学中哪一个学派,他们所倡导的哲学,都是讲给帝王听的。帝王选用中的哲学完全是出于统治的需要。宋明道学之所以统治了中国700多年,无非是这个学派的哲学利于统治。

    通过对儒学的改革产生了那么多了流派,应该说儒学是开拓了人的思想。束缚人的是统治制度,是帝王的愚民手段,是官方哲学的政策。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