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东林党与明朝党禁
  • 明代对河西走廊的开发
  • 中国历朝武士装备与服饰!!!
  • 楚汉战争简史
  • 蜀汉的经济
  • 宋代的汉藏关系
  • 两宋战史
  • 中国曾造出最早机关枪 比欧洲发明早200年
  • 蜀中缘何无大将
  • 成吉思汗铁骑百战百胜之谜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考古 >>历史文化

    东突厥的灭亡<%=id%>

    贞观三年,天怒人怨的东突厥汗国已是内外交困,一直处于守势的唐帝国开始转守为攻。唐册立薛延陀夷男为真珠毗伽可汗,相约共击突厥。时年十一月唐军精锐尽出,大将李靖,李绩,李道宗,柴绍,卫孝节,薛万彻等分道出师北征突厥,兵锋所至,攻无不克。次年,主帅李靖亲率精骑突袭突厥牙帐成功,斩首数万,俘获无数,更俘获东突厥颉利可汗。从隋起就一直威胁中原的东突厥汗国灭亡,由此开创了天可汗的时代。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唐太宗李世民驾崩,天可汗时代结束。三日后太子李治继位(庙号高宗,我对这位仁兄最大的意见不是武媚娘,而是他的年号,多就一个字)。高宗之世可以算是贞观时代的延续,对外继续扩张,在征服高句丽与西突厥后,唐的疆域达到了顶峰。可惜这只是昙花一现,很快的唐碰到了他宿命之敌吐蕃。咸亨元年,唐军与吐蕃战于大非川,唐军大败,死伤殆尽,主将薛仁贵,郭侍封,阿史那道真仅以身免,被械送京师,免死除名。此役之败,唐军失去了不可战胜的神威,阿史那道真的除名更引起了东突厥诸部的不满。仪凤三年,唐相李敬玄率大军十八万与吐蕃大军战于青海,复败,主政瀚海多年的大将刘审礼战死,唐赖以威慑四方的军力不复存在,而此时臣服多年的东突厥正酝酿着一场叛乱,沉寂多时的阿史那家族要重新夺回霸主之位。
       调露元年,单于大都护府治下二十四州东突厥降部先后爆发两次叛乱,这两次叛乱先后被平定,可惜叛乱的余烬并未熄灭,星星之火终于燎原。此时唐的内部斗争也趋于白热化,讨灭单于大都护府两次叛乱的主帅裴行俭,大将王方翼乃武后政敌,而武后一派的宰相裴炎与大将程务挺与裴行俭争攻。裴行俭本已许降酋阿史那伏念等不死,并报知武后。事后,武后为压抑裴行俭,公然毁约,将阿史那伏念等五十四人斩与长安,这是唐开国以来从未有过的。已降服的突厥诸部开始重新酝酿反叛,而先后平定东西突厥之乱的名将裴行俭终于积劳成疾,死在对西突厥讨伐的任上。
       永淳元年,阿史那骨昢录称颉跌利施可汗,建牙黑沙,重建东突厥汗国。是岁,阿史那骨昢录击溃了回纥与唐的联合征讨,巩固了对漠南的统治,更扩边至漠北。接着阿史那骨昢录还牙于都斤山,定黑山为南牙,突厥各部纷纷响应。唐对漠南的羁縻统治被彻底摧毁,单于大都护府名存实亡。次年,阿史那骨昢录向唐发起了强大的攻势,陷媙州,在攻击定州时,中州刺史霍王元轨的空城计(高祖后的第二次)而走,后陷单于府城,毁之(彻底没了)。后克蔚州,斩唐大将崔知辩,其所率丰州西突厥骑兵(史大奈的部曲)附阿史那骨昢录,东突厥实力大增。阿史那骨昢录在巩固了其在漠南的统治后,意欲一统东,西突厥,对唐以骚扰劫掠为主;对九姓铁勒则重在分化(仆固,同罗部叛唐),离间;重在向西扩张,吞并西突厥诸部。
       自调露元年唐平定西突厥,重定十姓以来,创建了金山都护府,碎叶镇守使,瀚海军,保大军等一系列边防军镇,西域局势本处于唐的控制之下,但自武后掌权之后,作出了一系列错误的决定,导致西域局势逆转(我一直不明白武则天怎么会被称为君)。垂拱元年,金山都护田扬名因“妄破回纥”被免职问罪(田扬名率金山道十姓诸兵讨伐安北都护府辖下叛乱的仆固,同罗部,其所率西突厥军顺道洗劫了唐在漠被最重要也是最忠诚的盟友回纥部,回纥元气大伤,替东突厥除去了对手),并坐及十姓诸豪,引起了西突厥诸部的不满,不久爆发了西突厥十姓叛乱。永昌元年五月,唐安息道行军大总管韦待价,安西大都护阎温古西征吐蕃,兵败寅识迦河,西域形势急遽恶化,安西四镇除碎叶外皆被吐蕃所占。颉跌利施可汗趁机发起了对西域的攻势。西突厥十姓诸部无法抵御颉跌利施的征讨,濛池都护,继往绝可汗阿史那斛瑟罗遂率余部内附唐朝。碎叶城遂为东突厥所陷。是年武后先后两次以僧怀义(新一代主人翁)为将北征突厥,两次皆未寻获东突厥主力。颉跌利施可汗对西突厥的远征虽击败了西突厥的阿史那一族,却未能制服西域的异姓突厥部落,这些部落依然忠于唐朝。其中突骑施部更从颉跌利施手中夺回碎业城,有力的阻止了东突厥的西进。天授二年,颉跌利施可汗率大军讨伐突骑施,大败而归,其谋主阿史德元珍战死,阿史那骨昢录也在次年死去(不是伤亡就是气死),享国十年,其恢复大突厥汗国的美梦只好到天上去作了。
       天授三年,颉跌利施可汗之弟阿史那瞏继东突厥汗位,建号天上得果报天男(倭寇?,突厥圣天骨昢录可汗,又称默啜可汗。其在位时期逢高宗,武后,中宗,睿宗,玄宗五朝,可以说是唐在贞观之后的低潮期,后突厥汗国在其治下走向了颠峰期。长寿元年,默啜大败回纥,回纥酋长比粟战死,其部分裂为二,一部臣服默啜,一部由比粟之子独解之(转战千里,伤重而死)。率领南下附唐,安北都护府陷落,漠北之地为东突厥所有。后默啜又向东征服了契丹,奚,攻占松漠都护府。后东突厥的崛起,壮大与武则天有着密切的关系,这里我要批判一下这位唯一的女皇,自其掌权起,在对外政策上连续失当,对吐蕃败多胜少,对突厥屡战屡败,对大食更是拱手相让,连契丹都打不过;对内任用酷吏,崇佛而大兴土木,毫无半点君之相(我看除了性别原因,我再想不出来她被抬的这么高的缘由)。圣历元年,默啜向武周提出和亲,借以麻痹武周,是年八月,以武周所选之婿非李家皇族为由(当时武则天早已周唐革命,建元称帝,这么说简直不把这位女皇放在眼里)对唐发动了突袭,南侵之突厥军不满万人,却所向披靡,攻无不克,连陷河北诸州县二十三城,掠男女十万人而回,可见唐之边备松弛,妄想借和亲稳定边防,而武则天派出的数十万大军却连突厥的影子都没见到。此役后,东突厥声威大振,默啜拥控弦之士四十万,西北诸夷皆附之。
       圣历一役,武周王朝受到重创,对东突厥采取了战略守势,这样默啜从容对西用兵。而此时的西域也是动荡不安,十姓诸部中的突骑施部与胡禄乌部发生了对立,这两部乃是唐在西域最重要的盟友,他们的对立客观上有利于东突厥向西的发展。圣历二年,默啜以其子匐俱为小可汗,主处木昆十姓,兵四万人,又号拓西可汗。这次册立一方面是册立君,另一方面是以匐俱为西征的统帅。长安二年,东突厥发动了对武周的第二次攻击,以默矩为帅,进军河曲,攻六州胡。武周遣兵驰援,两军于圣泉爆发激战,武周军大败。统帅胜州都督王珗战死。突厥大军乘胜南下,寇盐,夏等州,并欲取道石岭,进犯并州。由于并州都督魏元中聚兵自保,对于近在咫尺的石岭拒不发兵救援,,最后石岭失守,守将韩思忠仅以身免,事后魏元忠竟归罪于韩思忠,欲杀其抵罪,这个就是所谓名臣的另一面,盛名之下其实难负啊。与南线的辉煌相比,东突厥在西域进展相当不力,可以说是徒劳无功,西征军屡败于突骑施。
       神龙元年正月,中宗复辟,其在位六年,对内无甚建树,对外却一改武周以来的被动,积极进取。中宗将战略重心放在东突厥上,在西域则以稳定为主,一方面与吐蕃保存友好,另一方面承认突骑施在西域的地位,以其代替日益衰败的阿史那一族。神龙二年,以契丹猛将沙吒忠义为灵武军大总管,总筹北边战事,又通好漠北九姓,决议对东突厥展开反攻。一代酋豪默啜自不会坐以待毙,同年十二月,默啜以默矩为将率军攻击灵武。沙吒忠义率唐军与其战于鸣沙,两军大战数百合,沙吒忠义力屈而败,东突厥乘胜攻下鸣沙,大掠后屠之,后掠陇右牧马万余匹而去。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