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清代前期历史中的几个问题
  • 一个天翻地覆的年代 1644年中国有三个皇帝
  • 自由择偶开放的唐代婚姻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考古 >>历史文化

    唐灭高丽百济之战<%=id%>

    唐太宗贞观十八年(644年)至高宗总章元年(668年),唐廷多次东征、先后攻占百济、高丽的战争。

            唐朝初立,曾与高丽互派使者通好。武德七年(624年),唐高祖李渊册封高建武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丽王。当时朝鲜半岛并存三个独立国家,北部为高丽,南部偏东为新罗,南部偏西为百济。其中新罗一直与唐廷保持朝贡关系。贞观十七年九月,新罗遣使入朝,述说百济攻占其40余城,并与高丽图谋断绝其唐朝的通路。唐太宗李世民派司农丞相里玄奖出使高丽,命其停止争战,遭高丽莫离支泉盖苏文拒绝,唐太宗遂决定发兵东征高丽。

            十八年十一月,诏命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太子詹事、左卫率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水陆大军分道进击高丽(参见唐太宗攻高丽之战)。十九年二月,唐太宗率六军从洛阳出发,御驾亲征。五月初二,张亮率水军渡海袭占卑沙城(即卑奢城,今辽宁金县东大黑山)。十七日,李勣军攻克辽东重镇辽东城(今辽宁辽阳),斩俘两万余人,以其地置辽州。六月,唐军进至安市城(今辽宁海城东南营城子)。高丽北部耨萨(相当于唐的都督)高延寿、高惠真率15万大军前来救援,被唐军击败,余众归降。高丽举国震恐,自后黄城(今辽宁沈阳南)至银城(今辽宁铁岭南)一带空无人烟。七月,唐军开始围攻安市城。由于守军殊死抵抗,使唐军至九月仍未攻克。时近深秋,草枯水冻,士马难以久留,唐太宗被迫于九月十八日班师还朝,没有达到征占高丽的预期目的。

            二十一年二月,唐太宗决定再次东征。朝议认为高丽依山为城,易守难攻,应派偏师进袭骚扰,使其国人疲于应付,耽误农时,几年后即可使高丽因粮荒而土崩瓦解。唐太宗采纳这一建议,命牛进达和李勣率军从水陆两路进扰高丽。唐军数次击败高丽军,高丽王被迫于十二月遣其子高任武入唐谢罪。

            二十二年正月,唐太宗派右武卫大将军薛万彻率3万大军乘楼船渡海,入鸭绿水(即鸭绿江),在泊沟城(即今辽宁丹东东北)大败高丽军。唐军偏师连续骚扰,使高丽已穷困凋弊,唐太宗乃决定二十三年征发30万大军,一举灭掉高丽,并命人大造舰船。后因是年五月唐太宗病逝,东征之役遂罢。

            高宗李治即位后,唐与高丽、百济之间几年内相安无事,百济还曾遣使入朝。永微六年(655年),高丽与百济、靺鞨联兵入侵新罗,夺其33城,新罗王金春秋遣使向唐求救,高宗遂命营州都督程名振和左卫中郎将苏定方率兵击高丽。唐与高丽、百济之间烽烟再起。

            显庆三年(658年),程名振攻克高丽赤烽镇(约在今辽宁海城境),斩首3000级。四年,唐右领军中郎将薛仁贵在横山(今辽宁辽阳附近华表山)大败高丽军。百济依恃高丽为援,多次侵扰新罗。唐高宗遂决定先攻下百济、再灭高丽,于五年三月命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率水陆大军10万出兵百济,并诏令新罗出兵5万策应唐军行动(参见唐灭百济之战)。

            八月,苏定方引兵自成山(今山东荣成)渡海,在熊津江(即今韩国南部锦江)口大败百济军,然后水陆并进,直趋百济都城俱拔城(今韩国全州)。百济倾国迎战,仍被苏定方大破,国王扶余义慈被迫率众归降,百济遂灭。唐在百济置熊津等五都督府,使高丽失去盟国,陷入孤立境地。

            唐灭百济后,高宗欲乘胜进军高丽,乃于龙朔元年(661年)命几路大军分道进击。七月,平壤道行军总管苏定方在浊水(今朝鲜大同江)击败高丽军,乘胜进围平壤。九月,辽东道行军总管契苾何力在鸭绿水重创高丽军3万。在此之前,百济僧道琛和故将福信再次起兵反唐,立扶余丰为国王,围攻唐留守百济的刘仁愿军。而苏定方围平壤久攻不下,又逢大雪天寒,高宗遂于二年二月命唐军自高丽班师(参见平壤之战)。

            龙朔元年至三年,唐检校带方州刺史刘仁轨率军多次击败百济军,再次征服百济。乾封元年(666年),高丽内部发生动乱,唐抓住机会,以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统帅诸军,分道合击高丽(参见唐灭高丽之战)。二年九月,李勣攻拔高丽军事重镇新城(今辽宁抚顺北高尔山城)。接着,唐军在金山(今辽宁昌图西)大败高丽军,斩首5万余级。总章元年(668年)九月,唐军攻占平壤,灭掉高丽。唐廷在平壤置安东都护府,以薛仁贵为检校安东都护,率兵2万驻守此重镇。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