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三国时期外族资料
  • 朱元璋乱世用重典剥皮实草治腐败
  • 中国古钱币沿革
  • 关羽吕布和张飞一样都是使矛
  • 嘉靖帝险些被宫女勒死
  • 历代官职
  • 唐宪宗时的汇票:飞钱 满足铜钱流通也称便换
  • 唐王朝在东亚的战争
  • 苏峻、祖约之乱
  • 明朝可以免于灭亡的十次机会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考古 >>历史文化

    中国征伐朝鲜渊源浅探<%=id%>

          中国与朝鲜诸朝关系,交流与攻战相杂,中朝世代友好之证据,论文皆不乏。唯对中国征伐朝鲜之原因殊少探讨。本文即作一莽撞之尝试,然征伐与友好交流为双方关系之两面,请阅者切不可以为有所偏颇。另隋唐之前,中国与朝鲜屡起大战,隋唐之后,中国朝鲜关系趋于平静和好,故所取论者只及于隋唐以前,隋唐以后暂论及。今拙文虽就,然学识资料皆乏,欢迎朋友指误并补正之。
     
      一, 古代朝鲜与中国之渊源
      朝鲜之族本属东夷
      唐?;杜佑?;通典?;边防一?;东夷?;序略
      东夷有九种,率皆土著,喜饮酒歌舞,或冠弁,衣锦,器用俎豆。所谓中国失礼,求之四夷者。(其后注引〈白虎通〉云:夷者蹲也,言无礼仪。或云,夷者,抵也,言仁而好生万物,抵地而出,故天性柔顺,易以道御。)
      殷商最早也起于东夷,故东夷接受礼仪教化即起于关陇之周朝文化感染较诸外族为早,亦为周朝所致力于融合者。
      同书?;朝鲜
      朝鲜,周封殷太师之国,大师教以礼仪田蚕,作八条之教,无门户之闭,而人不为盗,其后四十余代至战国时,朝鲜侯准擅称王。
      同书?;序略
      周初封殷太师国于朝鲜,时管蔡畔周乃招诱淮夷作乱。周公征定之。其后徐夷擅号,穆王命楚灭之。至楚灵王会申,亦来同盟。后越迁琅邪郡,遂陵暴中国。
      东夷与周朝不断交流攻战,逐渐吸纳周文明或与之融合,其发展程度较高者,竟然能与中国抗衡。经过一系列残酷的诸侯战争,在中国的大部分东夷被征服或融合,其余落遂向东北与东南方向迁徙。
      同书?;序略
      诸夏侵灭小国,秦并天下,其淮泗夷皆散的人户。其朝鲜历千余年,致汉高帝时灭,武帝元狩中,开其地置乐浪等郡。高丽本朝鲜地,汉武置县属乐浪郡,时甚微弱,后汉以后累代皆受中国封爵,所都平壤城则故王险城。
      二、中国征伐朝鲜之表现
      朝鲜与高丽同兴盛于相似之地域,然皆为中国所破灭。为何古代中国孜孜以求击据辽东地,原因颇令人迷惑。今总历代事迹,察其外在表现大概有二种:
      其一为统一后之王朝致力开拓地区。其二为某分割势力扩充实力之需要。
      关于统一后之王朝致力开拓地区。
      通典?;边防一?;东夷?;序略
      周初封殷太师国于朝鲜,时管蔡畔周乃招诱淮夷作乱。周公征定之。其后徐夷擅号,穆王命楚灭之。至楚灵王会申,亦来同盟。后越迁琅邪郡,遂陵暴中国。
      同书?;朝鲜
      武帝元封三年,遣楼船将军杨仆从齐浮渤海,兵五万。左将军荀彘出辽东讨之。朝鲜人相与王右渠来降。遂以朝鲜为真蕃,临屯,乐浪,元菟四郡。自内属以后,风俗稍薄,法禁亦多,至于六十余条。
      〈〈三国志〉〉乌丸鲜卑东夷传第三十
      王莽初发高句丽兵以伐胡,不欲行,强迫遣之,皆亡出塞。
      〈〈三国志〉〉王母丘诸葛邓钟传
      正始中,俭以高句丽数侵叛,督诸军步骑万人出玄菟,从诸道讨之。
      〈〈唐代*史述论稿〉〉:隋炀帝承隋文帝统一富盛后,唐太宗籍内安外攘之威,倾中夏全国之力,以攻高丽,终于溃败。
     
      每当统一王朝全盛时期,北方强敌既以溃灭,则该朝代必转向东北方向,致力经营辽东,此为中国历史一大独特现象,学识有限,殊难推论其深层次原因。周、汉、隋、唐都是以关陇为*中心的朝代,故必待北方与西北之近邻强敌败亡不足为患时,方能着手征伐朝鲜、高丽。然待北方又有外族兴起,则该朝代只能退保根本,而不能巩固经营辽东,以至放弃之。又东夷受华夏文化影响极深,颇为“柔顺”,似乎亦为好大喜功之中国皇帝最佳功业目标之一。
      关于某分裂势力扩充之需要。分裂势力有二别,其一为东北兴起之异族,其二为地方军阀与部分流亡者。
      东北兴起之异族:
      今序列慕容氏与契丹两民族之兴起即可明:
      同书?;边防十二?;北狄三?;慕容氏
      慕容氏亦东胡之后,别部鲜卑也,魏初渠帅有莫护跋率诸部入居辽西。后从司马宣王讨公孙渊有功,拜为义王,始建国棘城之国。
      〈〈晋书〉〉列传第六十七?;四夷?;夫余
      夫余国在玄菟北千余里,南接鲜卑。至太康六年,为慕容隗所袭破,其王依虑*,子弟保走沃沮。
      〈〈晋书〉〉载记第九?;慕容遑
      咸康七年,遑迁都龙城。率劲卒四万,入自南陕,以伐宇文、高句丽。
      〈〈晋书〉〉载记第二十三?;慕容垂
      高句丽寇辽东,垂平北慕容佐遣司马郝景率众救之,为高句丽所败,辽东,玄菟遂没。
      〈〈晋书〉〉载记第二十四?;慕容熙
      熙伐高勾丽,以符氏从,会大雨雪,士卒多死,乃引归。
      慕容隗胜高丽而兴,慕容熙败于高丽而亡国。可谓与征伐高丽相始终。
      通典?;边防十一?;北狄七?;契丹
      契丹之先与库莫奚异种而同类并为慕容氏所破。其后为突厥所逼,又以万家寄于高丽。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五?;东夷?;高丽
      永徽五年,(高丽王)藏以貊褐兵攻契丹,战新城,大风,失皆还激,为契丹所乘,大败,契丹火野复战,人死相籍,积尸冢之。遣使者告捷,高宗露布于朝。
      鲜卑慕容皆因高丽之资,而兴起为中夏之患。此后之蒙古与女真皆破得朝鲜而入中原。故朝鲜之地为东北方民族南下之资源保障及战略侧背,东北诸外族不征讨之必不能安。如不能战胜朝鲜或高丽,则必不能强大,甚或趋于衰亡。故余臆测古中国征讨辽东亦有根除东北边患之意识。
      关于地方军阀与流亡者
      通典?;边防一?;东夷?;朝鲜
      ((西汉)属燕王卢绾反入匈奴,燕人卫满亡命聚党,度贝水,击破朝鲜王准,居秦故空地上下障,后稍微役属真番朝鲜诸夷及故燕齐亡命者,王之都王险(在贝水东)。会孝惠高后时天下初定,辽东太守即约满为外臣保塞外,以故满得兵威财物,侵降其旁小邑真蕃,临屯皆来服,属地方千里,传子至孙,右渠所诱汉亡人滋多。
      同书?;辰韩
      辰韩耆老自言秦之亡人,逼苦役,来适韩国。马韩割其地东界与之,有城栅。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五?;高丽传
      武德初,再遣使入朝,高祖下书修好,约高丽在中国者护送,中国在高丽悉数遣还。
      每逢战乱,北方流民往往逃入朝鲜,其强横者竟驱逐原住民而居其地。观汉唐诸朝皆患人口流失,古代中国本为农业立国,须组织人口,治水力田。人口流失,对劳动力有损,编户缺乱,犹不利于当时社会秩序之有续运转。此或中国征伐朝鲜之经济上原因。地方军阀亦数攻击朝鲜诸族,从中渔利。
      《三国志》魏书?;二公孙陶四张传第八?;公孙度
      公孙度字升济,本辽东襄平人也。同郡徐荣为董卓中郎将,荐度为辽东太守。度到官,东伐高句丽,西击乌丸,威行海外。
      裴松之注引《魏名臣奏》载中领军夏侯献之表曰:“公孙渊昔年敢违王命。又高句丽与貊与渊为寇仇。
      《晋书》载记第二十五?;冯跋
      冯跋至元嘉七年死,帝杀跋子翼自立,后为魏所伐,东本高句丽。舍二年,高句丽杀之。
      地方军阀靠征伐朝鲜而能扩充实力,亦因朝鲜抵抗而失败灭亡。
      三 总论
      总而言之,凡起于关陇之朝代必先定西北与北方后,方向东北开拓。凡起于中原地区之王朝,必先定北方之敌后,即压迫朝鲜,防止东北异族南下。
      中国与朝鲜之间的战争,有极深渊源。最早有华夏族压抑东夷,发展华夏王朝之行动。又有为确保中国边境安定,避免流亡,消除隐患之意图。其后则有东北或其他入主中国之民族籍获朝鲜之资源南下中国的企图。也包括流亡者与地方军阀侵渔辽东地而获苟安的行为。这四者相合,或许可视作中国征伐朝鲜的原因。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