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罗马人的幸福生活
  • 俄罗斯青年也曾上山下乡 遭到误解搞恐怖革命
  • 第一国际
  • 水晶之夜
  • 罗马帝国的行省管理
  • 15世纪的坦克—扬日什卡的战车
  • 天主教的骑士修道会
  • 二战中的常败之旅——意大利军队征战记
  • 早期雅利安人入侵印度
  • 欧洲民族种类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考古 >>历史文化

    卡札尔汗国--犹太教游牧人<%=id%>

    一、引言

       卡札尔人(Khazar,又译哈扎尔,中国史籍称可萨)曾是南俄草原上的主人,控制丝绸之路北道达几个世纪。但由于种种原因,在目前所见到的历史书中(除个别外),对卡札尔人的描述寥若晨星。然而,生活在那个时代的有关各方是从来也不敢忽视卡札尔人的存在的。据阿拉伯文献记载,九世记时巴格达的阿拉伯帝国哈里发认为当时世界上有四位最强有力的君主:哈里发自己、西方的查理曼大帝、中国的皇帝、卡札尔的可汗。要注意到的是,连拜占廷皇帝都没有入哈里发的法眼,可见卡札尔人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位置。

       卡札尔人最初信奉腾格里,原为中亚突厥人中的一个部落。其六世纪以前的历史已不可确考,6-7世纪间应当是臣属于西突厥汗国。西突厥汗国瓦解前后西迁,成为一支独立的力量。最早有关卡札尔人军事上的记载是他们的可汗札比尔于626年在梯弗里斯与拜占廷皇帝希拉克略的会面,借4万骑兵给皇帝与萨珊波斯交战,希拉克略用这支援军蹂躏了波斯的阿塞拜疆省。不久后拜占廷、波斯双双削弱,穆斯林人乘势而起,败东帝国,灭萨珊。卡札尔人却乘机攫取了高加索山脉以北的土地,并征服黑海――里海以北的大片区域,成为大国。里海也被称为了“卡札尔海”。〔老西按:今日土耳其语、阿拉伯语、波斯语中对里海的称呼仍受其影响:土耳其语――Hazar Denizi,阿拉伯语――Bahr-ul-Khazar,波斯语――Daryaye Khazar〕


    二、卡札尔汗国的*、文化和宗教

       卡札尔人的*体制出于突厥,但也有其特点,有点近乎于二元王制。可汗(Kagan、Khagan 或 Gaghan)为名义上的最高首领, 实际的军政外交大权则掌握在Bek 或 Beg 手中〔老西按:即突厥官职中的“匐”,可参见字母的突厥官职考一文〕。据认为,可汗与Bek之间的关系有点类似于日本的天皇与幕府将军间的关系。

       卡札尔人早期以游牧为主,它是欧洲突厥人中开化最早的民族,正如回鹘是中亚突厥人中最文明的民族一样。由于与拜占庭和阿拉伯世界的接触,他们具有相当高的文化。他们已经建立起一个有秩序的国家,并因贸易而致富。毫无疑问,自八、九世纪以后卡札尔人开始逐渐采取了一定程度的定居倾向。他们的第一个“首都”巴兰札尔(Balanjar,实际上只是个冬驻地)在捷列克河南部支流苏拉克河河源处。722-723年间在于阿拉伯人的战争中巴兰札尔被摧毁,“首都”迁到了北高加索里海岸边的Samandar。大约30年后,首都再迁移到了北边的亦的勒(Itil 或 Atil,在伏尔加河入里海处),该地充当了卡札尔人的首都达两个世纪。约834年,卡札尔人请拜占廷工程师Petronas Kamateros帮助,在顿河河曲处修建了砖砌的设防城堡――萨克尔(Sarkel),该城融合了突厥-波斯-拜占廷的建筑技术,又地处汗国中央,极其重要。此外,卡札尔人还建造了不少城市,如塔曼半岛的Tmutorokan,乌克兰的基辅〔老西按:不少学者认为基辅为卡札尔人时所造,Kiev一词也是突厥式的地名:Küi = riverbank + ev = settlement〕等。

       卡札尔汗国是一个繁荣的贸易中心,它处于丝绸之路的北道。拜占庭、阿拉伯和犹太商人们成群结队地到亦的勒和萨克尔收购从北方来的毛皮。随着商人们的到来,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在卡札尔国内找到了落脚处,汗国对一切宗教都采取了宽容的态度。在851至863年年间,拜占庭派基督教教士圣西利尔到卡札尔人中,他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在利奥六世统治期间,Tmutorokan成了拜占庭的一个主教区的所在地,它的建立是为了在卡札尔境内传播新约。以大批阿拉伯居民为代表的伊斯兰教从690年起也有许多皈依者,从868年起,特别是在965年以后,伊斯兰教成为该地区的一大宗教。犹太教更受欢迎,767年,伊沙克·圣格里开始在可萨人中任牧师。马苏第宣称,在哈仑·阿尔·拉施德哈里发朝的统治下(786-809年),卡札尔可汗和贵族都拥护犹太教,成为当时唯一一个信奉犹太教的国家。拜占庭皇帝罗马努斯·尼卡彭努斯(919-944年)发起的对犹太人的迫害,使大批犹太难民进入可萨境内。在黑海沿岸的那些城市里,犹太人的地位很高,参与了日常管理的工作。有许多研究学者认为,虽然犹太教的汗国上层占了统治地位,但在下层人民中间穆斯林和基督教徒似乎超过了犹太教徒。
      
    卡札尔汗国草略地图:见顶头图,连接不稳定,字母修改


    三、卡札尔汗国的对外关系

       卡札尔汗国在来到南俄草原之初就与拜占廷建立了良好的同盟关系。这一同盟关系以后由于*和贸易的需要而进一步加强。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二世在流亡期间(695-705年)曾逃到卡札尔人中避难,与可汗的一位姊妹结婚,她就是后来的塞俄多拉皇后。到君士坦丁五世时,他于732年娶可汗的女儿为妻,即伊拉尼皇后。他们的儿子利奥四世皇帝,以其浑名“卡札尔人利奥”(775-780年在位)而为人所知。这种联姻方式在拜占庭反对阿拉伯人的战争中是很有用的,当拜占庭军队在小亚细亚对阿拉伯人发动进攻时,卡札尔人在外高加索从后方进攻他们。

       相反,在7-8世纪间卡札尔人对阿拉伯人的则是一连串的战争。685年前后,卡札尔人越过高加索山脉南下,占领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大部。八世纪二十年代,阿拉伯人反攻,洗劫了卡札尔人的首都巴兰札尔;737年再次打败卡札尔人,把他们逐回了高加索山以北。尽管阿拉伯人连连胜利,但是也慑于卡札尔人的顽强抵抗,没有继续深入,两国则以高加索山为界停战。正如开头所述,卡札尔是近东唯一一个被哈里发认为的最有威胁的国家。

       由于卡札尔占据了南俄广大的土地,许多民族都曾臣属于它,并缴纳贡赋。这一地区内的斯拉夫民族和其他游牧民族都和它有或多或少的关系。其中,值得一提的有保加利亚人和匈牙利人。

       古保加利亚人(保加尔人)也属突厥人种,七世纪前半叶库弗拉特汗曾在高加索西北、在库班河谷与亚速海之间的地区内建立“大保加利亚国”。七世纪中叶,库弗拉特汗死后,正值卡札尔人来侵,大保加利亚在其打击下瓦解。一部由伊斯巴鲁赫率领下西迁,渡多瑙河建立了保加利亚王国(即今天的保加利亚国家),一部北迁至伏尔加河上游建立保加尔国,还有一部留在原地臣服于卡札尔人。可见,保加利亚的建国与卡札尔人关系很大。〔老西注:这部分可参见我的《追寻阿瓦尔人》一文中的内容。〕

       还有一个与卡札尔人有密切关系的是马扎尔人(Magyar),关于马扎尔人的起源和早期军事本山的字母和老万的文章已经写得很详细了。我这里只对其与卡札尔人的关系方面作一点补充。就是马扎尔人在九世记末被佩切涅格突厥人赶走以前,一直是卡札尔汗国的臣属。卡巴尔部贵族阿尔帕德(Arpad)被卡札尔可汗任命为匈牙利人的酋长。后来匈牙利人被佩切涅格人与保加利亚人所逼,穿越喀尔巴研山脉,进人多瑙河和蒂萨河之间的平原地区。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中,他们的袭扰给西欧各国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四、卡札尔汗国的衰亡

       卡札尔的衰落的外部原因是基辅罗斯的兴起和佩切涅格的入侵。早在九世记下半叶,来自北欧的瓦兰吉亚人先后夺取了诺夫哥罗德、基辅等城市,建立了基辅罗斯大公国。人们注意到,罗斯文化中揉入了不少卡札尔的成分,如罗斯的王公们曾借用了“Kagan” 的称呼,出土的文物也有这方面的政明。另外古东斯拉夫语中还融入了一些卡札尔人的词汇,等等。基辅罗斯建立后,卡札尔人在北面的生存空间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压缩。

       卡札尔人受到的另一打击来自于从东方来的佩切涅格突厥人。大约在850至860年间,佩切涅格人穿过属于卡札尔的领地,把其属民马扎尔人从亚速海北岸赶走,当时马扎尔人退到第聂伯河和多瑙河下游之间的阿特尔库祖。不久,在889至893年间,佩切涅格人重新追逐马格尔人,把他们从新住地赶走,他们最终在该地区内定居下来,因此,佩切涅格人占据了位于顿河河口和摩尔达维亚之间的俄罗斯草原。卡札尔人手里只保留了顿河下游、伏尔加河下游和高加索山脉之间的地区。
      
       在十世纪六十年代,卡札尔汗国受到了基辅罗斯的毁灭性打击。965年,斯维雅斯托拉夫大公进攻卡札尔人,夺取了顿河河曲的重镇萨克尔,967年又占领了汗国首都亦的勒。卡札尔汗国虽经重创,但并没消失,仍生活在伏尔加河下游地区、库班河地区和达吉斯坦草原上。1016年,拜占庭皇帝巴西尔一世派出舰队,在罗斯军队的支持下,攻击最后一批卡札尔人,这支联军夺取了塔曼半岛和卡札尔人在克里米亚的属地。到1030年,卡札尔人作为一股*势力已经消失,其国家已不复存在。据一些研究者认为,一部分卡札尔人于12世纪西迁到东欧的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等地,融合入当地的犹太人之中了。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