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惊爆二战最后的秘密
  • 罗马确是一天建成的
  • 60年代美国间谍船差点引发朝美大战
  • 鞋子*
  • 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宴会史 晚餐从宫廷开到密室
  • 图解17世纪古斯塔夫2世的瑞典军队
  • 欧洲匈奴雇佣军传奇
  • 金三角的缅共时代
  • 西徐亚武士
  • 古代埃及与赫梯战争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考古 >>历史文化

    拿破仑战争中一段不为人知的战史<%=id%>

            弗瑞德兰之战后,法国在欧洲大陆的*方面达到了全盛时期。这股新生的强大势力让英国人坐立不安。英国以及其他欧洲君主制国家认为,这个大革命后新生的法国对欧洲的势力平衡是个极大的威胁。为了把这个“祸害”给扼杀在摇篮里,英国人用无数的金子凑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反法同盟。第2次反法同盟随着马仑哥的奇迹而消失,皮特也因此下台。但在1804年,英法矛盾不断加深。战争还是爆发了。在奥斯特里兹,奥俄联军大败。在耶拿-奥尔斯泰特,普军灰飞烟灭。弗瑞德兰的胜利最终迫使俄罗斯退出了反法同盟,英国也成了“孤家寡人”。欧洲各大势力的代表(除了继续斗争的英国)签定了提尔西特条约(TILSIT),确定了法国在今后日子里对英所采取的策略。由于英军强大的海军,皇帝决定实行“大陆封锁”,禁止所有英国船只停泊在欧洲大陆的港口。可是欧洲还有一个势力不“遵守”皇帝的“规矩,这就是葡萄牙。在给葡萄牙王室写最后通牒的同时,皇帝已经命朱诺将军率领战无不胜的法军开赴利兹本。1807年11月30日,葡萄牙王室在英国皇家海军的保护下逃之夭夭,远走巴西殖民地。朱诺毫不废力的攻下了整个葡萄牙。

      1808年3月,以保护西班牙领土和解决王室矛盾为名,一支10万人的法军部队进入西班牙。缪拉元帅占领马德里。西班牙王室畏惧皇帝的实力,因而承认皇帝的哥哥约瑟夫为西班牙国王。5月2号,马德里发生暴动,接着全国人民都反抗法国人。法国部队极为分散,英国又不停以物资支持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反法运动。在贝伦(BAYLEN),被包围的法国士兵向西班牙游击队投降。号称从无败绩的法国军队败在了一支非正规军手里,欧洲一片哗然。英国人看准了时机,8月1日,在蒙迭戈河的入海口,一支17000人的英军登上了葡萄牙,指挥官就是阿瑟。维尔斯利,也就是后来的威灵顿公爵,从他踏上这快土地起,他从未败过一次。此时,号称“风暴”的朱诺率精锐法军杀入葡萄牙。在8月17日的罗里卡,英法两军第一次在半岛上交手。法军指挥官是朱诺部将德拉波尔得。他谨慎的将法军布置在一快战略性很强的高地对抗英军。威灵顿采取了中路牵制,两边包抄的传统战术。英军中路军官库克不听号令,在成功抵御法军攻击后贸然反击,不仅中路大伤元气,他本人也被流弹击中而死。一时间,英军中路大乱。阿瑟。维尔斯利并没有因此而手忙脚乱。他先冷静的稳住阵脚,沉着指挥,当两路已经迂回成功时,他下令三路进攻,法军大败。8月21日,威灵顿遇上了法军名将朱诺,两军在维梅罗附近展开激战。朱诺进犯葡萄牙总兵力为26000人,威灵顿只有17000人,法军还是占优。法军的火炮和骑兵都占绝对优势。纵队密集进攻,大炮成群轰击,骑兵冲跨对方阵型都是法军的战术传统,也是皇帝能够在欧洲很多大战中取胜的法宝。可是朱诺怎么也没想到,他遇到了一个指挥能力比他高一截的对手。为了防御大炮群的轰击,为了减少伤亡,威灵顿习惯布兵于山的反面,或是洼地,这就是有名的后坡战术。为了发扬最大火力,威灵顿有创造出呢称为“细红线”的步兵阵型,500人在150米一分钟内可以射1000到1500枚子弹。还有散兵的干扰,士气打击和冷枪。由于英军的布朗贝斯火枪略优于法军的1777步枪,再加上专门给优秀射手配备的贝克枪,英国步兵在战术发挥上优于法军。这些前所未有的新战术让法国步兵目瞪口呆。他们先以纵队前进,忽然背后山坡出了一队英军。法军在对面用特有的张牙舞爪的“战术”前进,一般欧洲其他国家的士兵也会相应对冲。但英军两排步兵似乎不为所动,静静的等待。法军有些人边走边乱射,英军仍然不动。这种过于镇静的表现令法军感到奇怪。接着,法军开始冲锋。所有人口中大喊:“皇帝万岁!上刺刀!冲锋!”,一边往前小跑。一些人干脆边跑边开枪。到了300米,英军仍然不动,就像一堵红墙。法军在冲锋中阵型已经不能维持了,大家都希望冲上去肉搏。英军开始准备,等敌人到了跟前,忽然一起射击。弹雨如飞蝗一般,法军一排一排倒下,全部乱了阵脚,开始往回逃。后面的部队上来增援,逃兵重新排好阵势,掉头前进,他们发现英军又排回原来的阵型,似乎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只是脚下很多法军士兵的尸体。最终威灵顿取得了胜利,朱诺向英军投降,法军剩余部队返回了法国。由于协定牵了太“平等”,英国怀疑威灵顿有意放法军,所以把他召回国内。

      英军军队总兵力变成了35000人,指挥官换成莫尔。另外还有125000人的西班牙部队。皇帝决定亲自处理西班牙事务。11月5日,他率15万4千人攻打西班牙。12月4日攻下了马德里。但1809年1月1日,他在连连胜利的情况下突然决定回国,把追击英国人的任务交给了苏尔特元帅。他的命令是:“把英国人赶下海里。”

      苏尔特元帅被皇帝称为帝国第一指挥官,是个彻底的革命将领。1月16日,在克伦那,他率法军和莫尔的英军战斗。莫尔战死,但英军却平安回国,苏尔特没能歼灭它。

      1809-1814年的战役

      也许是天意,在皇帝离开西班牙的三个星期后,威灵顿率另一支英军再次登陆葡萄牙。苏尔特作为皇帝委任的全权指挥官率法军向葡萄牙推进。威灵顿的英国部队有葡萄牙军的支持,由于这次兵力上占优,他决定分兵二路。一路他亲自指挥,另一路军他交给贝尔斯佛德,任务是迂回到法军后面将其包围,然后全歼法军。其余军队保卫利兹本。英法两军在葡萄牙北部波尔图交战。苏尔特防守的波尔图城极为坚固,西面是大西洋,南面是杜罗河,是个坚固的人工要塞。这次双方兵力几乎相等,法军大炮较多,英军则有葡萄牙军支援。苏尔特对威灵顿的计划估计错误。他认为,威灵顿会从西面依仗皇家海军来进攻。他对南面的杜罗河没有重视。因为他先前把所有渡河工具都毁了。威灵顿看到了波尔图东面和南面防守薄弱的特点,决定从东面抢渡,打个措手不及。终于他找到4艘葡萄牙人暗藏的运酒船。他先在对岸布置18门大炮,以火力掩护。再命部队一批一批渡过去。法军本身对这个地方就不重视,站岗的还以为是瑞士部队,根本没防备。威灵顿先头部队就这样过去了。出其不意的攻击取得了成效。英军希尔将军表现出色,同时威灵顿还在东面6千米派一支部队迂回。波尔图就这样落到英国人手中。这次威灵顿显示出他不仅善于稳扎稳打,也能打快攻和奇袭。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威灵顿虽然是西方人,却懂得中国兵法最基本的奥义。可惜苏尔特却不知道“兵半渡而击之”。

      这次败仗使法军现于战略上被动局面,威灵顿在后面紧追不舍,苏尔特一路上几乎丢掉了所有物资逃跑,使法军逃脱了英军夹击。在法军经历一系列败仗的同时,皇帝本人在东面也败给了卡尔大公。6月12日,皇帝命令一支新军队由苏尔特,内伊和莫提挨共同指挥向西班牙前进。1809年7月,威灵顿向马德里前进。南边的西班牙军被法国的维克多元帅打的找不着北,西班牙军古斯塔将军向威灵顿求援。威灵顿虽然鄙视西班牙人“拖后腿”的风格,但为了不引起*风波,他还是率军南下支援古斯塔,同时威胁马德里。维克多是个聪明人,他收拢部队向马德里方向撤退,并向约瑟夫请求援军。6月27到28日,英军和法军在塔纳维拉交战,那时候维克多还没有回到马德里。这次英军损失比前几次都多。由于西班牙人的临阵脱逃(据说是被自己人的枪声给吓了)和不配合,英军处于被动。但良好的战术瓦解了法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第2天法军的行动仍然改变不了局面,损失越来越大,被迫撤退。英军又取得了胜利。这次威灵顿损失了5365人,法军损失了7000人。威灵顿得知另一支法军部队正向葡萄牙挺进,并威胁自己的补给线,威灵顿决定撤退。他把4000伤员留给西班牙人,但西班牙人把他们全部“送”给了法国人。这更加深了彼此的矛盾。威灵顿一撤退,约瑟夫就大言不惭的声称:“后悔没有把英国人全部抓起来。”皇帝以为法军胜了,就给富歇写信说英军有6000人死亡,8000人被俘虏,法军赢了。其实威灵顿手下参加塔纳维拉的不过20000人左右,如果真损失了14000人,也太不实际了。在瓦格拉姆之后,英国人又成了皇帝的唯一敌人。这段时间内,皇帝重新处理西班牙事务的可能性极大。如果他亲自来,肯定是十几,二十万大军。此时的威灵顿却有着惊人的信心。他写信说他保证能防守住葡萄牙。他的观点是,皇帝肯定会亲征。因为现在欧洲各个地方都听命于他,只有西班牙一直是个火药桶,为了不开辟第二战场和两面受敌,最明智的选择是亲自征讨,如果能取得胜利也能让法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更加稳固。但也许是和平生活让皇帝的目光变的短浅起来,他没有亲自征讨,反而忙碌于和其他势力联姻中。11月19日,法军在奥康纳打败西班牙军。英军已经返回葡萄牙,也许这也是皇帝不亲自出征的原因之一。围绕着利兹本,威灵顿构筑了一条实用坚固的防线,名字叫托尔维德拉防线。它依山傍海,巧妙的把葡萄牙首都保护起来。它的西面是大海,南面是利兹本,东面是塔古斯河入海口。在防线后面,英军可以用舰船源源不断的运输补给。尽管皇帝放弃亲自出征的念头,他还是不敢对西班牙掉以轻心。他委任自己部下最有能力的元帅之一,绰号“胜利之子”的马塞纳。威灵顿对这个人的能力也非常重视,他对部下说:“Gentlemen, we are in the presence of one of the first soldiers of Europe.”这个曾经以卖水果为生的孤儿有着高超的指挥能力。皇帝命马塞纳先攻下葡萄牙东面的阿尔梅达和罗德里格。马塞纳连续占领了这两座城市。皇帝迫不及待想听到英军被歼灭的消息,他给马塞纳写信催促道:“英军不过25000人,法军有60000人,大炮也是他们的四倍。”他催促马塞纳进攻。9月27日,马塞纳的法军在布萨科与威灵顿的英军交战。马塞纳战前得意的说:“威灵顿冒着丢失所有荣誉和名声的危险与我军交战,如果他真这样做,我一定俘虏他。明天我们就会占领整个葡萄牙。”马塞纳有3个军,共65974人,3位军长为内伊,朱诺和雷尼尔(REYNIER),114门大炮。威灵顿有7个师,60门炮,共51340人。威灵顿巧妙的利用地形和后坡战术,打退了法军多次进攻。马塞纳无法突破威灵顿的右路,这样迂回战术就不能实施。内伊并不清楚实际情况,他命手下两个师继续进攻。直到4点,法军的进攻没有任何成效。威灵顿在山谷内谨慎反击,令法军有很大伤亡。法军有4486人死亡,包括四名将军。英军只有1254人。这次威灵顿发挥了擅长防御的特点,打了场出色的防守反攻战。他可以安心的向托尔维德拉防线撤退了。到了这条防线后,英军的位置可以说是坚如磐石了。600门大炮掩护三条主要防线,无数人工和天然障碍。马塞纳本人第一次听说还有这么一条坚固的防线。他明白利兹本已经没有被夺的可能性了。内伊和苏尔特都不愿意支援他。西班牙游击队也破坏他军队的补给。马塞纳被迫撤退。远在巴黎的皇帝也开始重视起这个英国将军,他说:“在欧洲,只有我和威灵顿能有这样的军事成就。”

      1811年英军又取得两场胜利:奥诺罗和阿尔布挨拉。在奥诺罗,威灵顿指挥的英军在兵力相差一万的情况下有力的防守了自己的位置。阿尔布挨拉英军表现则很差,不过指挥的是贝尔斯佛德,他的能力显然比不上苏尔特,几乎损失了一半以上的兵力,要不是英军表现顽强,这场仗有可能败。这两仗决定了法军以后的动向。他们已经无力进攻了。

      1812年威灵顿开始转防守为进攻。7月15日到21日,他面对的是马尔蒙率领的“葡萄牙军”。由于法军运动速度太快,威灵顿得不到任何好处,只能撤退。但在1812年7月22日,他把握住了机会。因为法军过于自信的追击,给了威灵顿一个好机会。他在萨拉芒格杀了记漂亮的回马枪。战场全部由山地组成。马尔蒙发现南边尘土飞扬,他断定这是威灵顿在撤退。于是他命令部队前进攻击。他发现在他前面的只有2个师,他在攻击这两个师的同时,命主力部队饶到英军背后去切断英军和他认为正在撤退的英军主力之间的联系。威灵顿让隐藏的部队防卫南面。下午2点,威灵顿识破了马尔蒙的伎俩。他自己亲自跑到英军最右翼。他下令骑兵给想迂回到英军右翼的左路法军迎头痛击,他的原话是:“Do you see those fellows over there? Throw your division into column, and drive them to the devil.”法军遭到了突然打击,双方开始肉搏。威灵顿又跑到英军中路,他命第4师和第5师攻击,第6师,第7师和2个葡萄牙旅掩护,从中路切断法军。又命左路英军牵制攻击右路法军。最后中路和右路英军夹击左路法军,法军部队被切割的四分五裂,法军大败。英军有5000伤亡,法军有7000人伤亡,7000人被俘,损失14000人。因为法军兵力仍然很强,双方悬殊太大,威灵顿觉得自己没有必胜的把握。他开始撤退。同年,皇帝也率手下部队撤退,只是他是从莫斯科撤退到巴黎。

      1813年威灵顿开始了最后的,也是决定性的反攻。1813年17日,他占领马德里。6月21日发生了有名的维多利亚之战。英军第一次在兵力上占优势。法军这次败的彻底。约瑟夫被赶出了西班牙,威灵顿率领英同一把尖刀,插入法国的南部。苏尔特也无力回天,他得知皇帝退位的消息后放弃了战斗,威灵顿占领图卢斯,半岛战争结束。

    苏尔特在波尔图战场

    半岛战争期间的威灵顿

    布撒科战役,可以清楚的看到冲上山头的法军士兵

    维多利亚战役,英国轻骑兵准备突击

    威灵顿指挥战斗

    维梅罗战役地图,韦尔斯利(既威灵顿)占的地势基本无法被迂回,蓝色为法军,带对角线的矩形代表骑兵部队

    塔腊维拉战役地图,英军布阵无懈可击,左翼步兵两队防守山头,法军主动下山出击,安森的骑兵在谷地实施机动,中部布置重兵,右翼的西班牙军在森林掩护下战斗。

    布萨科山地上的防御,法军无机可乘。

    富安特德奥诺罗战役,凶险的一战,法军集中主力攻打英军右翼,马塞纳水平不一般。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