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八路军曾计划协助美军登陆作战
  • 如何评价洋务运动
  • 北洋军 出兵外蒙及西伯利亚纪实
  • 朝鲜战争期间苏联驻华军事顾问知多少
  • 中国从未放弃过努力 外蒙古独立的过程
  • 民国与苏联的一次谈判
  • 中国西域经营成败
  • 反驳对敌后抗战的诸多诬蔑
  • 1969年中苏之间险些爆发核战争
  • 我看大跃进运动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考古 >>历史文化

    会理会议毛泽东狠批彭德怀的原因<%=id%>

          红军长征途中,过了金沙江,暂时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后,毛泽东决定在会理召开会议。会理会议前林彪写过一封信直接寄给毛泽东的新叁人团。彭德怀回忆林彪信的内容大致是:"毛、朱、周随军主持大计,由彭德怀任前敌指挥,迅速北进与四方面军会合。”据说,会理会议的目的就是要批判林彪的这封信。
      
      林彪为何会写这样一封信呢? 这要从当时复杂的历史背景说起.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在*上的地位还不巩固,他希望由自己亲自指挥打几个胜仗确立自己的威信和地位。但毛泽东指挥的并不顺利,特别是战略目标变化太快,可以说朝令夕改。长征一开始,中央红军的目标是到湘西去与贺龙任弼时的红二军团会合,然而这一企图就被国民党猜中,湘江一战,红军钻进了国民党军预设的圈套中,八万六千多红军只剩下两万多人。于是开了通道会议,决定向国民党统治薄弱的贵州进发。到了贵州的黎平,又在匆忙中开会决定向黔北进军,要“建立以遵义为中心的苏维埃新区”(选自《中共党史资料第8册》。到了遵义一看,地瘠民贫,人口稀少,况且国民党四十万中央军地方军已从四面合围拢来,根本不允许红军有立足的余地。“遵义会议”决定改为在“宜宾泸州间渡过长江”,在“川西建立根据地”。然而,国民党川军蜂拥而至,川军拼命把中央红军挡在四川境外。土城一战,伤亡惨烈,红军不得不退出战斗,一渡赤水。眼看过长江无望,毛泽东决定放弃在“川西建立根据地”的战略,提出“创造川滇黔边根据地”的战略。红军二渡赤水,第二次攻打遵义城。一、三军团“自动配合” (彭德怀语)打了遵义大捷, 于是,毛泽东提出“赤化贵州,首先是黔北”。但既然要“赤化贵州”,消灭王家烈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林彪提出打相对孤立,实力较弱的位于打鼓新场的王家烈部的建议得到大家一致拥护,但毛泽东却极力反对。毛泽东自己提出了打鲁班场的中央军周浑元纵队。红军总共只有二三万人,一下想吃掉中央军周浑元纵队3个师,结果只能是再次失利,众人心里不是滋味。于是红军被迫三度赤水,各路敌人随即赶向四川,红军不得不避实击虚,立即回头,四度赤水,向贵阳前进。但敌人随后而来,红军再次面临何去何从的关键时刻。
      
      1935年4月13日彭德怀、杨尚昆建议向云南方向前进:目前我军“应抓紧取得时间才有空间。我们往西甚至入滇,只要给滇敌一个较大的打击,使我机动区域更大,则更能多得时间,争取群众,巩固和扩大红军,开展在黔边的新局面。” 毛泽东很快接受了这个建议,而且索性把它变成了一个战略行动。4月25日,毛泽东以中革军委的名义下达“与滇军决战”命令;“我们现在争取了有利地位,使我们现在争取了一个新的有利地区,即云南东北地区,并在这一地区内消灭敌人取得新的发展局面的可能。这一地区是战略机动的枢纽,背靠西北天险,便利我们向东及向南作战。在不利与必要时,亦便于向北向西转移。但严重的任务是消灭敌人,开展局面”。“我一、三、五军团必须乘蒋军主力正朝云南东北而滇敌大部距我较远的眼前数日时机,首先在白水、曲靖、沾益地域消灭滇敌之先头部(其较强约4个团),以暂时顿挫滇敌的猛进,然后迅速进入另一机动地域,消灭周、吴前进的一部,只有如此作战的胜利,才能解决开展局面的问题”。 显然,此时毛泽东的战略又改变为“在云南东北地区消灭敌人,取得新的发展局面”,“便利我们向东及向南作战”,根本不是北渡金沙江。 现在一些主流文章说毛泽东到云南只是为了迷惑敌人的战术行为,是为北渡金沙江虚晃一枪,这是一种篡改历史的说法。
      
      就在毛泽东企图决战的当日,即在4月25日,林彪给军委发了一个电报:“目前战略上已起了重大变化,川、滇、湘敌及中央军正分路向昆明东北前进,阻我折回黔西,企图消灭我军于昆明东北之窄狭地域内。在目前形势下,我军已失去回黔之可能,且无法在滇东北开展局面,因诸敌已占我回黔之路,相隔甚近,且纵深配备,甚互相策应;敌兵力绝对优于我军,我军即令能消灭他一两个师,但仍无法转变形势。敌必继续进攻我军,其时(我军)成强弩之末,而不能取得最后胜利。又因河流阻隔,我军回旋地域甚窄,在敌分进合击时,极难回避所不欲打之战斗。因此,我野战军应立即变更原定战略,而应迅速脱离此不利形势,先敌占领东川,应经东川渡过金沙江入川,向川西北前进,准备与四方面军会合”。林的电报首先指出了云南东北部地区不是什么“有利地区”,并不利于消灭敌人,反而可能被敌人消灭。纠正了军委以为“云南东北地区”是“有利地区”的错误判断和企图“在这一地区内消灭敌人取得新的发展局面”的幻想,同时提出了“北渡金沙江与四方面军会合”的建议,具有重大意义。
      
      一天后,4月26日彭德怀也发了一个电报指出毛泽东的决战计划不可能实现:“争取滇黔边各个击破敌人的可能极少,因我军行动错失争取平藜盘县的良机,使战略陷于不利地位。因而明日应继续向西北前进渡到东洪口,争取休息几天,解决一切刻不容缓的事件。” 二个主力军团长都对毛泽东的计划持反对态度,但毛泽东还不想立即接受林彪的建议,毛泽东还想再看一看。但滇敌不上毛泽东的当,坚持不与红军决战,使毛泽东的“首先要在沾益、曲靖、白水地区消灭滇敌安旅”的决战企图根本无法实现。同时国民党中央军的步步紧逼。战场形势的发展已经完全证实了林彪的预言。在形势所迫,大势所趋的情况下,4月28日晚中央开会讨论放弃了原来“在云南东北地区消灭敌人,发展新局面”的战略企图,接受了林彪的 “渡过金沙江入川,向川西北前进,与四方面军会合”的建议。
      
      但是,由于耽误了时间,红军特别是林彪的一军团,不得不多走了一些冤枉的“弓背路”。红军如果在24日进入云南后直接奔金沙江而去,敌人根本无法阻止红军过江。当时,金沙江北岸无川军布防,南岸滇军空虚,中央军离的更远,是过江的最好时机。但由于毛泽东当时还没有北渡金沙江的计划,还想着"在云南东北地区消灭敌人取得新的发展局面的可能", 犹豫了叁天,使红军不得不饶个大圈子,走了一大段“弓背路”。多走些路还不是最主要的,更要命的是给了敌人封锁金沙江的机会。如果蒋介石在毛泽东指挥红军往昆明“走弓背路”的时候,命国民党的部队"走弓弦路"直奔金沙江,红军就别想过金沙江了。所以,林彪抱怨毛泽东指挥部队走“攻背路”不无道理,并不是象事后某些御用文人所指责的那样,林彪不懂毛泽东运动战的“奥妙”。事实是毛泽东的犹豫不仅让红军多走了冤枉路,还险些被敌人抄了后路。
      
      
      此时,人们看到的是,毛泽东具体指挥的土城、鲁班场两大战役失利,唯一的胜仗“遵义大捷”却被此战的“前敌指挥”彭德怀说成是一、三军团“自动配合”打的。战略目标朝令夕改,部队疲劳不堪却没有摆脱敌人的追击,广大将士看不到前途,部队上下怨声载道。林彪有怨言,彭德怀也有,这应该说是很正常的反应。几十年后,说自己当时就认为毛泽东“用兵如神”的人多在说谎,因为这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当时是打了败仗而且出路未定。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林彪署名给新三人团写了一封信,彭德怀回忆该信的内容大致是:"毛、朱、周随军主持大计,由彭德怀任前敌指挥,迅速北进与四方面军会合。”
      
      
      林彪在写信前曾经与彭德怀通了电话,谈了信的有关内容。对当时形势的看法林彭二人恐怕是基本一致的,但彭德怀拒绝了出任“前敌指挥”的提议。林彪倒台后,人们说这是林彪在赶毛泽东下台。其实,林不过是提议彭德怀当“前敌指挥”,并不是全军统帅,彭德怀在回忆录中也持这种观点:“在会议上我看了这封信,当时也未介意,以为这就是战场指挥呗。一,三军团早已形成了这种关系,有时一军团指挥三军团,有时三军团指挥一军团,有时就自动配合。 ”在第4、5次反围剿中 ,“前敌指挥” 都是彭德怀、林彪这样的前线指挥员轮流担任,那并没有导致“三人团”下台。林彪建议“毛、朱、周随军主持大计”,是建议毛泽东等“三人团”集中精力考虑战略问题,不要把精力过多的放在具体战役指挥上,因为红军当时最迫切最重要的问题是战略问题。虽然毛泽东希望由自己亲自指挥打几个胜仗确立自己的威信和地位,但当时的战略问题还没有解决,即使打一二个胜仗,“即令消灭他一两个师,但仍无法转变形势”( 林彪4月25日电报)。象“四渡赤水”那样对战略目标朝令夕改,于维护毛泽东的威信并无好处.
      
      
      但彭德怀为什么拒绝出任“前敌指挥”呢?这可以从彭德坏当时也拒绝在刘少奇写给中央的信上签字一事中找到答案。当时刘少奇是叁军团的*部主任,他收集了包括彭德怀在内的叁军团将士的意见,给中央也写了一封信。电文拟了,彭德怀却肯不签字。刘的这封信也在会理会议上遭到批评。二十多年后刘少奇在庐山揭发说当时他就感觉彭德怀这个人不简单。彭德怀后来解释说,他不肯签字的原因是他觉得刘的信与自己的意见不完全符合,所以没有签字。但这是彭德怀事后的说法。刘少奇的信反映的并不是个人的意见,为什么刘少奇杨尚昆都签了字,彭德怀却不愿意签字?这一切很难躲过具有非凡洞察力的毛泽东。毛泽东认为彭是在“故意隐瞒叁军团对中央的不满”,心里有鬼。“前敌指挥”并不是全军的最高统帅,心里没“鬼”为何不敢出任“前敌指挥”?彭德怀又不是没有干过“前敌指挥”。毛泽东在会理会议上当场就批评了彭德怀:“彭德怀同志你对失去中央苏区不满,在困难中动摇,这是右倾;林彪写的信是你鼓动起来的。”对毛泽东怒批,彭德怀只辩解说“林彪写信的事他不知道”,但他却不敢说林彪的意见他不知道!事实上林彪是征求过彭德怀的意见的,林彪给彭德怀打电话的时候,聂容臻,左权等人都在场。对写信的林彪,毛泽东只是怒嗔到: “你一个娃娃,懂得什么!” 显然,毛泽东认为,林彪的信并无恶意,但*上幼稚,被别人利用了。大大方方署名提意见的林彪、刘少奇给毛泽东留下的光明磊落的好印象。而彭德怀、张闻天等人在背后发牢骚,但在会理会议帮着毛泽东批评林彪的作法却引起了毛泽东的极大怀疑!
      
      其实,彭德怀并不是要搞什么阴谋诡计。彭拒绝出任“前敌指挥”以及不愿在刘少奇代表叁军团写的信上签字,这与聂荣臻不愿在林彪的信上签字一样,可能仅仅是不想出头提意见惹麻烦而已。他们明白毛泽东此时地位危危可岌,正处在异常敏感的时期,此时提意见容易发生误会。这只能说明,当时彭德怀与聂荣臻等人在*上成熟一些,顾虑多一些!
      
      
      那么,毛泽东为什么死抓住彭不放呢? 这是因为毛泽东把林彪的这封信与彭德怀4月26日的电报联系起来。彭在那封电报中说“因我军行动错失争取平藜盘县的良机,使战略陷于不利地位”显然是在指责毛泽东的新“三人团”指挥失误,电报中提出“争取休息几天,解决一切刻不容缓的事件”使毛泽东感觉到有弹劾 “新三人团”的意味。因为“老三人团”就是在遵义“休息几天”,在“解决一切刻不容缓的事件"的提议下被剥夺了领导权。其实,即使彭德怀真想罢免“新三人团”也没有什么错。既然可以因指挥失误罢免李德、博古的“老三人团”, 为什么不可以罢免表现不佳的“新三人团”呢?但此事却在毛泽东心里留下了难以抹去的阴影。毛泽东永远也不会忘记,在他困难的时候,彭德怀曾经想弹劾他。这就是毛泽东在会理会议上放过林彪,揪住彭德怀不放,并在此后24年中四次提及“会理会议”敲打彭德怀的真正原因。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