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1960年周恩来总理冒险出访印度
  • 文革十大高层人事谜案
  • 毛泽东如何对待周恩来的病情
  • 光绪帝是喝酸奶而死?
  • 甲午战争前日本间谍已遍布中国
  • 学者揭秘:四人帮垮台消息如何由高层传到民间
  • 1967年广交会亲历者揭秘:周恩来说服造反派
  • 新中国头十年外援揭秘:越南蒙古朝鲜分享大部分
  • 蒋介石为寻靠山曾拜师黄金荣
  • 洋务派同治11年首创中国保险业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考古 >>历史文化

    广州造纸集团投75亿搬迁 毛泽东当年曾秘密视察<%=id%>

    广州造纸集团投75亿搬迁毛泽东当年曾秘密视察

    1948年7月6日,日方开始交折卸属于中方的被劫设备

    广州造纸集团投75亿搬迁毛泽东当年曾秘密视察

    1956年,毛泽东到广纸视察


    广州造纸集团投75亿搬迁毛泽东当年曾秘密视察

    广州市市长张广宁等领导为广纸集团百万吨环保造纸基地奠基


    广州造纸集团投75亿搬迁毛泽东当年曾秘密视察

    造纸设备拆卸后从日本运

     

      昨日,广州造纸集团九号机在南沙打桩,这意味着,广州造纸集团迁往南沙踏出关键性的一步。

      搬迁预计在2011年左右完成。届时,这座在工业大道屹立了70年的“纸城”将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在南沙崛起一座年产100万吨新闻纸的新“纸城”。此项目将投入75亿元,新纸城建成后,生产技术属于国际一流,而环保水平可以媲美欧洲。

      昨日上午,越秀广纸集团百万吨环保造纸基地奠基暨动工仪式在南沙区举行。该项目第一期工程投资约20亿元,兴建年产28万吨新闻纸的九号机组,预计2007年底建成,整个计划于2011年底完成,预计总投资75亿元。广州市市长张广宁,副市长陈明德、甘新等参加了仪式。

      造纸基地位于南沙区一涌珠江管理区内,东临珠江出海口,北距广州51公里,东南距香港35海里。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位于中国最大新闻纸消费区域,规划在广纸集团属下的威达高实业有限公司现有49.30公顷用地基础上再扩征89.29公顷,兴建以新闻纸为主导产品、规模达百万吨的环保造纸基地。一期工程九号机组为当今世界造纸技术的一流水平,纸机速度高达每分钟2千米。同时配套建设项目还有日供水能力8万立方米的供水系统,日处理6万立方米的废水处理系统。

      据悉,基地突出环境保护,高标准规划建设,将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废纸制浆、废水处理等工艺技术,全部利用回收的废纸进行造纸,主要环保指标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正式投产以后,造纸基地不会对周边造成不利影响,并将成为一个花园式、现代化、环保型造纸生产基地。

      搬迁,将靓地留给市区

      在工业大道广纸路,这里住的几乎都是广纸的员工及家属,对于广纸要搬往南沙的消息,几乎人人皆知,迁址南沙敲定的事情被广纸人称为今年“四喜”中的一喜(另三喜是广纸建厂70周年、毛主席视察广纸50周年、一号纸机改造项目今年投产运行)。广州造纸集团办公室副主任杨军告诉记者,广纸搬迁是出于市政府“退二进三”的总体安排,为市区空出更好的环境。

      搬迁已启动边搬边生产

      据了解,作为广州大型重点企业的广纸,其环境治理工作一直没有放松,但是由于造纸工业本身的环保治理难度大,所需的占地面积大,技术要求高等因素,广纸一直以来环保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原址从场地上、技术设备上很难适应现代环保治理的要求,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迫切需要寻求新的发展空间。

      据了解,广纸占地面积54万平方米,职工2000多人,总资产50亿元人民币,新闻纸的年生产能力已经达到30万吨,广纸搬迁将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杨军告诉记者,实际上,现在已经启动了搬迁的工作了,思路是一边搬迁一边生产,预计整体搬迁在2011年左右可以完成。

      新厂房选址还种着庄稼

      据介绍,广纸新址将依托位于南沙经济开发区原威达高纸厂,向周边扩展。威达高现在是广州造纸集团旗下的企业,位于南沙区珠江管理区内,现有规划面积为52万平方米。

      近日,记者驱车来到珠江管理区,在威达高纸厂厂区,记者看到,该厂正在正常生产,而威达高隔壁,尚有20多万平米的空地,工地只有三五个工人在整理土地,施工人员告诉记者,这里将建设广纸9号机,为年产28万吨的新闻纸生产线。“9号机的打桩是广纸实现整体搬迁最关键的一步”,广纸集团办公室副主任杨军告诉记者。

      在威达高纸厂厂外,还有一大片种着庄稼的平地,“广纸搬迁到南沙后,这里将全部是广纸的厂房。”广纸有关人士向记者描绘着广纸迁到南沙后的宏伟蓝图。据悉广纸还计划在威达高现在的52万平方厂地周边再征地100万平方米,届时,总面积将是现有面积的三倍。南沙基地建设项目完成后,广纸就可以完成整体环保搬迁,在南沙形成一个年产100万吨的造纸基地。到投产之日,其规模在全国可以稳坐前三位。

      花园式新基地环保国际领先

      据了解,在正式投产以后,造纸基地不会对周边造成任何不利影响,并将成为一个花园式、现代化、环保型造纸生产基地, 此外,据介绍,南沙将采用清洁能源进行发电供热,彻底消除大气烟尘以及二氧化硫的污染。而采用的国际先进的脱墨污泥焚烧技术,也将减少工业固体垃圾排放并回收余热,实现循环经济。

      广州造纸集团办公室副主任杨军告诉记者,在南沙新址,广纸将用世界上最先进的设备来生产,目前敲定的9号机的单位的耗水、耗能、污水排放将达到新的水平,环保水平已经达到了欧洲水平。

      昔日污染大户曾染红珠江水

      目前,在广纸的生活区,已经听不到造纸机发出的噪音,而广纸的大烟囱,也已经看不到有多少烟冒出来,而多年以前,情况并不是今天这样。

      据广纸介绍,制浆造纸业是污染最大的行业之一,木材化学制浆往往造成污水排放量大。此外,大型造纸企业多为国有企业,技术落后,设备陈旧,排污严重。同时,历史负担沉重以及市场形势导致环保投入不足,给环保治理带来很大困难。

      而过去的广纸,由于采用传统的粗放型经营方式,也存在严重的环保问题,曾经是广州头号工业废水污染大户,废水中污染物排放总量占广州工业排放总量的四分之一,1991年也曾有化浆红液污染珠江的记录。

      广纸历年来不断加大环保治理的投入力度,使排污有所减少,但随着环保标准日趋严重,广纸仍然比较被动。记者了解到,自"八五"以来,广纸技术改造投入累计达到20多亿元。以前,广州年产新闻纸10多万吨,每天就要消耗清水10万立方米,自新设备引进后,与10年前相比,每吨纸耗清水减少138吨;与5年前相比,每吨纸耗清水减少36吨。以年产30万吨新闻纸计算,比10年前年节约清水4146万吨,比5年前年节约清水1080万吨。目前,广纸的水循环率已经达到85%以上,清水总用量比10年前降低近50%。

      此外,近两年来,广纸人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开始减少资源消耗,从而减少污染排放,增加效益,获得更多的资金用于环保。开展节能降耗的两年来,各项能耗指标持续大幅下降:自发电耗标煤从2003年的380克/千瓦时降低了41克,每年节约标煤4万多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900吨,每万元产值耗标煤从2003年的2.27吨下降到2005年10月的1.66吨。

      过去,广纸长期以木材作为制浆主要原材料。从1993年起,率先在国内新闻纸同行中引进低污染低消耗的废纸脱墨设备,采用废旧报纸代替木材,逐步压减木材制浆,提高原材料中废纸比例。十多年间,废纸原材料所占的比例从零发展到今天的80%以上。用废纸脱墨浆来替代原污染较严重的化学制浆和机械磨木浆,不但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而且还保护了森林资源,年减少原木用量67.2万立方米,保护了1.6万公顷林地。

      几经浮沉书写跨世纪沧桑史

      3名退休老工人在搬迁前夕细说广纸的数段往事

      70年,广州造纸厂的命运几经浮沉,诞生于战乱之中,在国民党政府统治下日渐枯竭,直到步入新社会才重振雄风,在和平年代缔造辉煌……

      如今,在这个南方老厂搬迁前夕,记者从几位老工人的口中,大致勾勒出广纸一段跨世纪的沧桑历史

      他们见证广纸沧桑

      ●游斗,广州造纸厂工会退休职员,78岁。

      ●黎寿昌,《广纸厂志》主笔、首任职工学校校长,74岁。

      ●曾伟操,广纸集团退休办主席,72岁。

      在“纸城”里,如果你说要找了解广纸历史的人,人们会带你来到广纸大门外几米处的一座小公园,里面有二三十位退休老工人,每天悠哉游哉地纳凉、聊天、下棋、打牌。其中一位年纪看上去最大的老工友叫游斗,他已经78岁,退休二十余年,健康乐观。在游老伯的帮助下,记者还相继找到了数位经历过纸厂多年风云的老工人,共同讲述纸厂的历史。

      厂内不乏父子兵一个岗位代代传

      游老伯的一生浓缩了大多数纸厂工人的经历,他们都几乎为造纸厂奉献了自己的一辈子。游老伯告诉记者,以前造纸厂,很多都是“兄弟连”、“父子兵”:家里有人成为纸厂工人,这一家子其他成员随后也多数会进纸厂,成为厂里的工人。如果父母亲退休离开了岗位,子女则会顶替父母亲的工作。

      1952年,经当时在造纸厂工作的姐夫介绍,游老伯同其他四个弟兄先后进了广州造纸厂,随后30年,老伯一直在厂里工作,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退休。3个子女也先后进了厂。由于太辛苦,大儿子和二儿子先后辞职离开,游老伯的女儿扛下了担子,直至前年病退。

      国营大厂门槛高 入内工作是光荣

      像游老伯这样几乎一家子都为纸厂工作的人不在少数——“差不多每家都有三四人成为了纸厂的员工,”游老伯告诉记者,因为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能够成为一个工人可是非常光荣的事情,何况是在像广州造纸厂这样的大厂工作呢——毕竟,直到1961年,广州造纸厂还是隶属于中央的国营大厂。

      据游老伯回忆,纸厂几次扩大,向外招工时基本要求的是党员、团员;而且招工名额都是定向给予相应的企事业单位,没有名额的单位职工只能干着急。

      曾有职工六千五 另有千余临时工

      对大多数纸厂老员工来说,纸厂曾经是他们的骄傲。

      纸厂退休办前任主席、老员工曾伟操表示,直到今天,包括很多港澳台侨胞在内的很多人,还习惯称纸厂为“纸城”,不仅因为它的占地面积大,内部各种生活设施又齐全,还因为它的员工数量曾多达6500多名,另还有千余名临时工。

      据不完全统计,在纸厂居住的职工及其家属,人数曾达1万6千多人,加上162万平方米的占地面积,纸厂可算是个小城镇了。

      在其带动下,原本相当偏僻落后的工业大道才渐渐得以繁荣起来。

      国民党无心经营 解放前两度裁员

      据游老伯透露,如今纸厂虽然成为南方数一数二的大厂,但员工人数却不是历年来最多的。据悉,经历过数次沉浮的广州造纸厂,员工的数量也几度缩减、扩大。

      据史料记载,1949年前广州造纸厂原有239名员工,其中技工136名,然而随着人民*胜利渡江,国民党政府感到大势已去,无心建设。纸厂从当年6月开始财源枯竭,不得不两度裁员。第一次是6月份,人数减到130人,同年9月,纸厂再裁一半员工,人数仅剩65名,其中技工33名。

      技工贫乏,纸厂的运作难以维系。直到*接管了纸厂,留用原厂长刘宝琛等老职工,致力于重振纸厂,广州造纸厂遂进入正常发展的轨道,职工人数也越来越多。

      1949年10月职工人数达到105人,1950年7月为313人,而在1952年,员工的数量达到了875人。

      游老伯透露,1952年以后纸厂进行更大规模的扩建,并在1954年和1956年两度前往潮汕一带大量招工,两批招了上千人。50年代末期,纸厂员工达到3000多人,但职工人数最高峰是在改革开放前,“有6000多人呢!”游老伯笑道。

      开工曾铸纪念章 限量派发很珍贵

      胸章是纸厂于1951年4月18日为庆祝开工典礼而特别铸造的,总数不过数百枚。

      游老伯喜滋滋地回忆道,1951年广州造纸厂开始整顿扩大,曾给每个员工发了一个胸章当作出入证。

      老伯说,对那个特别的胸章印象很深,因为胸章上“中国人民造纸厂”七个大字让当时刚刚解放的广州人倍感亲切,也让每一个广纸员工自豪。“戴着它下巴都扬得老高,”游老伯笑道。不过,这份珍贵的胸章只让老职工们骄傲幸福了不到一年时间,1952年纸厂收回了所有胸章,代以卡片式的员工出入证。“不知道这些胸章放到哪里去了……”看样子,老人对胸章依然念念不忘。

      对于这个特殊胸章,记者几经寻访核实后了解到,游伯对胸章的回忆有误,实际上这个胸章应该是“开工纪念章”而非出入证。《广纸厂志》编委会副主任及主笔黎寿昌老伯摊开《厂志》,指着书内一张图片告诉记者“就是这个章,很少人有,很珍贵!”记者看到,图片上显示的是一个带锯齿的圆形纪念章,左侧环绕着谷穗,右上角是“开工纪念”四个繁体字,右下角“广东造纸厂”五个繁体字从右至左排列呈环绕状与谷穗相连接。

      黎寿昌透露,这个胸章,很多迟于1951年入厂的老工人都没有,包括黎寿昌在内,因此当黎老伯回忆起这个胸章,眼里尽露惋惜。

      入厂多数做学徒 技术工人收入高

      学徒工资第一年仅为18元/月,第二年每月加两块钱,第三年则可以达到24元/月。

      如同那个年代大多数工人需从学徒出身,纸厂的工人也大多经历了学徒时代。学徒最多的时候,曾多达一千多人。游老伯告诉记者,通常进入纸厂要先当三年的学徒,学徒期满,转为正式工人后,第一年可领取36.5元/月,第二年开始才41.5元/月,随后则根据职位和工龄涨工资。

      由于技术工人在当时非常吃香,尤其是高级技术工人,广州各大工厂都开高薪挽留人才。据游老伯透露,该厂技工的最高工资可以达到122元/月,相比较广州当时20多元的社会平均工资,纸厂工人的工资可谓不低。不过游老伯表示大多数工人每月也仅有五六十元的工资而已。

      虽然工资相对较高,工人的住宿条件却非常简朴。据游老伯回忆,员工进厂后,纸厂会分给员工一个16平方米的宿舍,其后即使一家老少都进入了纸厂工作,住宿面积却不再变化,只能窝居在小宿舍内。不过改革开放后,广州造纸厂的住宿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将原本成排的平房改建成了多层宿舍,近几年还建了不少高层住宿区,工人们住得稍微宽裕了一些。

      从9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广州造纸厂推行住房制度改革,游老伯一家花了2万元左右买下了一套宿舍,从此真正拥有了自己的房子。“这还不是最便宜的,有的花5000多块钱也能买下一间房子。这是厂子给的优惠政策!”游老伯笑眯眯地说道。

      老伯的喜悦不是没有道理的,纸厂附近两个成规模的楼盘保利花园和金碧花园,目前二手房的售价都已经达到5500元/平方米和6700元/平方米。相比较之下,纸厂的宿舍简直便宜得惊人。

      下班返回市区 车上歌声飘扬

      黎寿昌说,目前年轻人把工作看成是个饭碗而已,但是在五六十年代,工人把自己的工作当成“干革命事业”。

      1952年,未满20岁的黎寿昌没等从广州越秀师范毕业,就提前投身到了扫盲工作中。黎寿昌和另一名女同学被派到广州造纸厂为工人扫盲,两人筹建了纸厂第一所职工学校,随后一工作就是44年,直到1996年才退休。他回忆说,1952年学校成立后,工人求学热情高涨,约900员工中有200多人报名参加学习班,后来人数越来越多。

      每天上课六小时 猪圈仓库做课室

      由于年轻,黎寿昌常被工人叫做“先生仔”(有学识的人当时尊称为先生,由于年纪较小,因此叫先生仔)。不过,这位“先生仔”的地位在工人们心目中相当高。游伯等人在回忆广纸历史时,对黎寿昌的工作予以高度评价。并一致推荐黎寿昌作为回顾广纸历史的访谈人物。

      据黎寿昌回忆,条件差没有教室,工人们就在猪圈和仓库上课。学生太多老师不够,不少高级工程师义务加入分担教学任务,黎寿昌说,虽然工作强度高,却没有一个人抱怨过,相反,人们的热情相互感染。

      *五六十年代 工作当革命事业

      “1953年之前,广州的职工绝大多数都是住在市区的(广纸所在地在当时比较偏僻),每天要坐巴士往返,大家辛勤工作一整天之后返回市区,因为车子小很多人都要站着,但是大家却开心地唱着歌,一路唱……”说到这里,黎寿昌放下手中的烟,右手微微打着节拍,轻声哼起了《咱们工人有力量》。

      “你们这些年轻人现在难以想象,我们那时候干活的热情呀……”广州造纸厂最有名的一个文化人、《广纸厂志》编委会的副主任兼主笔黎寿昌说:“很多人多年未升迁一点怨言也没有,加班加点也都不计较报酬。

      进口设备曾被日军劫回国

      8年中被多次转手一度下落不明,广纸负责人历尽艰辛终完璧归赵

      广州纸厂从上世纪30年代建厂发展到如今,它本身就如同一部内涵丰富的史书,印证着广州一代纸城曲折的发展历程:第一次建厂的热血沸腾、抗战被毁的重创、机器遭日侵略军劫后并完璧归赵的心酸和感动……记者历时半个月,从广纸几代新老职工的口述中勾勒出了广纸的发展历程,并从广州各大图书馆以及档案馆查证,绘出广纸这幅“中国南方的纸城”。

      选址竞争最激烈:广州南石头淘汰韶关三水

      据广东档案馆以及相关资料记载,鸦片战争以后,国内处于萌芽状阶段的民族工业受到扼杀,而此时蓬勃发展中的欧洲国家将洋纸大量输入进中国,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据查证,1932年海关调查报告显示,当年洋纸输入的价值总额竟然达到了白银12300多万两,占了国内全年纸张销量的80%,几乎形成了洋纸“垄断”的局面,而其中又属新闻纸的输入最多,约占总量的五成。

      三处选址各有优势

      此时,刚刚主粤的陈济棠,提出了“建设新广东”的口号,先提倡种蔗、办糖厂,制造水泥。在获利的基础上,1932年,决定从西村士敏土厂(广州水泥厂)的盈利中提取1200万毫洋筹建广东模范纸厂,也就是今天的广州造纸厂,把留美造纸专业的硕士陈丕扬从省建设厅调出,负责筹办造纸厂事宜。

      广州造纸厂得以落建广州工业大道上,在筹建之初还经历了一场激烈的淘汰赛。当时的广东省政府关于厂址的选择经过反复斟酌。选址调查小组沿东、西江以及粤北地区勘探,拟定了韶关、三水以及广州三处。韶关是造纸原材料松木的产区,三水水运方便,也是松木产区,广州在原材料这一重要因素上,先失一城。

      多番研究后落户广州

      由于难于定夺,只好在调查小组拟定结果的基础上,另组专家组到三地详加勘查,结果显示,专家们认为韶关位于北江上游,离销售市场太远,运费高昂,另外不能充分利用东西两江的原材料;三水虽居三江的汇集点,运输销售渠道方便,也是松木的产区,但是没有合适的地点可以提供建造厂房。

      当时广州已是华南的第一大城市,比邻香港澳门,方便于器材设备的补给,外加广州段的河水,完全符合造纸之用。广东造纸厂就此落户广州。

      设备亚洲最先进:当时全世界仅十套广州得一

      风光引进:产自瑞典亚洲最先进

      “这套设备很先进,工作70余年未显疲态,直到前两年才退休”

      在纸厂内,流传得最多的、员工们最耳熟能详的,当数一套制纸设备的传奇故事。这套设备身上曾上演过荣耀、掠夺、偷运、追访、间谍战、贿赂与反贿赂等故事,并牵扯了中日美等多国外交关系。

      据《广纸厂志》的主笔黎寿昌老先生介绍,这套设备产自瑞典卡士达厂,是该厂当时最新产品,具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造纸能力,全世界仅生产10套,分散于少数几个欧美发达国家。19世纪30年代初期,广州纸厂斥巨资购进之后,这套号称亚洲最先进的制纸设备就开始被日本虎视眈眈。

      “这套设备很先进的,直到前两年才退休呢”纸厂退休职员游斗老伯很自豪地表示,这套设备工作了70余年都未显疲态,一直到前两年纸厂更新设备才将其从生产线撤下,转卖到其他小造纸厂。记者多方打听了解到,目前这套设备仍在番禺一家造纸厂中继续工作,而且其主机仍有一小部分设备保留在广州造纸厂中。

      黎寿昌告诉记者,广纸这套先进设备的“一生”都跌宕起伏,曾刚装好机器就面临被炸毁的危机。

      据介绍,1935年,这套制浆、造纸设备和动力设备陆续由瑞典和捷克运抵工地,在国外工程师以及国内100多人的安装员工的安装、调试下,跌跌撞撞中开始组装机器。机器还没装完,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本战机开始对广州频繁空袭,还好在瑞典洋行的帮助下,在厂房上悬挂瑞典国旗,并在旷地绘画瑞典标记,才免除日机轰炸,并得以继续完成安装工程。

      1938年10月,日侵略军在大亚湾登陆后向广州推进,广州风声鹤唳。广东省建设厅原本计划是要举行开工典礼,不得不转为购买*炸药,准备炸毁厂房以及设备以免为敌所用。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瑞典洋行出面抗议,当时的厂长刘保琛也以身力阻,“*班”最后只炸毁了磨房和两台嘉美式磨木机和精浆设备。

      被劫日本:几经转手下落不明

      “虽然大家都知道本厂的机器设备被日本人拆走了,但劫去哪里却都不知道。”

      虽然逃过了被炸的危险,由于这套设备在当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引起了日本侵略军的垂涎。广州沦陷后,日本海军军部占领了广州造纸厂,利用厂房铸造军需品。1938年底,日本国内最大的制纸企业“王子制纸株式会社”开始接管造纸厂,恢复制纸生产。1939年秋,日本商人南喜一利用日本陆军军部的势力,勾结汪精卫政权,以极低的价钱“购买”了广州造纸厂全部的设备,踢掉“王子制纸”,将广纸纳入其“大日本再生制纸株式会社”的生产体系。

      1940年5月,“大日本再生”将造纸厂全部机器设备以及门窗、电缆、水管拆挖殆尽,劫运到日本北海道南部偏僻小城,在那里设厂安装。于是,耗中华民族无数人力、物力、财力和心血筹建起来的广东省营制纸厂,只剩下空荡荡的厂房,成了杂草丛生,狸鼠出没的废墟。

      转机出现在日本战败之后。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中国派出代表团抵达东京,办理日本赔偿和归还被劫物资事宜。

      “虽然大家都知道本厂的机器设备被日本人拆走了,但劫去哪里却都不知道。”黎寿昌回忆道,幸亏1945年秋,日本王子制纸株式会社向中国代表团告密,说出日本再生制纸株式会社将广纸设备运至日本北海道的勇拂设厂安装的详情,被劫设备的下落才大白于世。

      然而得知地址,才刚刚拉起完璧归赵的序幕。日本垄断资本家不肯轻易就范,设备所在厂的头目向盟军总部称设备是日本再生制纸株式会社以150万日元向汪精卫政府购买的,且“运来的机器仅得256件。”广州造纸厂原厂长刘保琛以及总工陈丕扬被中国政府急电召至日本,带齐资料前往勇拂工厂实地勘察,盘点结果印证了日方所报不实的推断,数字与日本报出来大相径庭:共有2143件!其中被劫的机器达到844件,1299件附属设备,占了勇佛整个厂设备的三分之二。因此,在《广东省营制纸厂被劫机器物资盘存清册》编出,中日双方签字画押之后,盟军总部做出了“将日本国策制纸株式会社勇拂工场所劫运的广东省营制纸厂机器设备悉数归还中国政府”的判决。

      完璧归赵:日多般阻挠未果

      1948年11月中旬,特派运回被劫设备的轮船先后驶达黄埔港,历经8年劫难,设备终于回到广州。

      在事实面前,日本仍然拒还设备,多般阻挠。专家组勘查期间,日本曾使出各种手段重金收买刘、陈二人,但两人不为所动。日本一招受挫,又生一招。他们提出由中日合作,进行“合股经营”。同时串通旅日华侨,企图以“华侨”名义向中国政府接洽承办经营,浑水摸鱼从中取利。这种手段也被中国驻日代表团揭破而不能得逞。

      就在种种计谋都不能得逞的时候,日方又开始“耍无赖”勾结盟军总部的复兴日本造纸业专家来提出三个理由意图“翻案”,在先前已经报上确实劫用广东制纸机器后,又否认广东的机器运到日本,该厂的机器都是自己添置的。在刘保琛义正言辞之下,日本专家终于理屈词穷,答应归还设备。

      一切证据确凿,日方多次图赖不遂,就一面故意拖延移交,继续开工生产图利;一面又发动勇拂工厂的主持人向北海道长官申诉处理不公,联合全厂职工向北海道的美军当局请愿。日美当局深知大局已定,没有理会勇拂。

      至此,日方的阻挠和美方的袒护均告失败,勇拂工厂不得已于1948年7月6日起停工,7月7日开始拆卸机器。1948年11月中旬,特派运回被劫设备的轮船先后驶达黄埔港,时值400多万美元(一说900万美元)的广纸厂被劫机器设备,历八年劫难,终于“完璧归赵”。这套设备被运往日本8年之久,共开机生产48个月,合产各类纸张约两万吨。

      毛主席秘密视察最让人激动

      在随后多年里纸厂职工一直组织庆祝活动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

      从日本侵略军手中夺回造纸机器后,广纸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复兴过程。到1956年,曾因质量不过关被讥为“手纸”的广纸终于开始发威,变成出口多个国家的“香饽饽”。辉煌再现,广纸人喜极而泣,而最让他们激动的,还是1956年5月29日,毛泽东视察纸厂的那一刻。事隔多年,很多纸厂老员工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仍激动不已。

      复厂之初最艰辛质量太差被讥讽为“手纸”

      经历了8年抗战,机器设备被日本侵略军劫到日本后的失而复得,广纸百废待举。1949年10月下旬,广州造纸厂被改名为“广东省人民政府造纸厂”,隶属于广东省人民政府,11月,省人民政府工业厅成立后,被转隶属该厅。从1932年起,五年建厂,再经历8年抗战,广纸元气大伤,复厂时人力、物力、财力都极为匮乏。在这样的情况下,军代表一方面宣传政策,安定职工情绪,一方面召回了解放前夕被遣散以及自动离职的员工,解放后不久去了香港的原总工程师、亲自赴日不受威逼利诱将被劫设备完璧归赵的陈丕扬也返回复职。

      质量成致命伤:一度靠贷款维持生产

      上世纪三十年代,刘保琛、陈丕扬等受命筹建广东省营制纸厂,是创业;五十年代,新老员工把从日本遣返的机器重组起来,投入生产,也是创业,经过战争的破损,后者比前者更加艰辛。

      经历了一年多,在全厂职工的艰苦奋斗下,1950年12月30日23时30分,广纸第一台抄纸机(即2号机)在没有供汽的条件下,抄出了解放后的第一张纸!实现了1950年内成功出纸的奋斗目标。职工们欣喜若狂,奔走相告,在这第一张纸上写上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八个大字。

      1951年4月18日,是广纸职工们最最难忘的日子,经历了将近五分之一世纪的筹建,历尽磨难,终于在这一天举行隆重的开工典礼暨庆功大会。开工典礼后,广纸进入了继续完成第二起复厂重装工程和第三期复厂重装工程的历史时期。就在我国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初年,1953年,广纸被列为了“一五”计划限额以上的扩建单位。第二年,该厂易名为“国营广州造纸厂”,建成广州造纸厂,直接隶属轻工部领导。

      广纸厂志的主编黎寿昌回忆:就在广纸逐渐走上轨道的时候,由于一直沿用马尾松为造纸原料,造成抄造困难,抄出来的纸质量跟不上,1955年,新闻纸质量还不过关,广纸生产的新闻纸被用户讥笑为“手纸”,就在大家都觉得苦尽甘来欢欣鼓舞的时刻,这无疑给热情高涨的广纸全厂职工泼了一盆冷水。

      质量问题不仅使广纸的销售损失惨重,还受到当时媒体以及国家的批评,措辞激烈。黎寿昌记录到,当时广纸的新闻纸质量差导致了销路不佳,积压的新闻纸达到了1500吨,技术跟不上,销路也不行,造成了资金周转不灵,这个时期的广纸需要从银行贷款才能维持生产。

      走出困境:“手纸”变成“香饽饽”

      用户的意见,上级的批评和工厂面临的窘境,促使广纸上下奋发图强,狠下决心去扭转产品质量低劣的局面,广纸的新闻纸质量终于有了突破。对比1955年的93.3%合格率,一等品率仅占28.8%,经过改进,1956年,新闻纸合格率提高到99.42%,一等品率也翻了好几番达到了87.9%。

      老广东引以为傲的一代广纸终于开始发威了,“手纸”也变成了奥地利等国家的“香饽饽”。用了多年时间奔走全国各地搜集资料、编撰厂志的黎寿昌摘了1957年6月21日香港《文汇报》的报道,对广纸的新闻纸盛赞有嘉。

      奥地利一纸厂出口部经理彼得鲁歇尔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广州造纸厂是世界近代化的造纸厂之一,这个纸厂具有造纸厂理想的条件,接近森林区、有大量清水、运输方便。以纸质而言,鉴于粤北所产松树含松香成分较多,较不宜制造白报纸。但广纸厂的白报纸以国际标准来说,已达到了很高的标准。”

      由于质量上的突飞猛进,1955年10月开始,广纸走出国门为中国出口创汇,起初虽然出口量不多,但是已经输出到多个国家和地区,如匈牙利、越南、缅甸、印度、印尼、泰国、中国的香港和澳门等。

      毛泽东视察最难忘 行踪秘密大多员工不知情

      两次“创业”的艰难,让一代广纸的老职工们对往昔发生一切仍历历在目,在采访过程中,记者问了不少老少纸厂员工同样一个问题:在广州造纸厂70年历史上,你觉得最值得记录的是哪一个历史时期或时刻?几乎所有的纸厂工人都毫无疑问地将历史时刻定格在1956年5月29日——这一天,毛泽东突然到广州造纸厂参观视察。

      只在纸厂停留一个半钟

      广州造纸厂退休办第一任主席黄继林告诉记者,他是1955年进入广州造纸厂的,当了两年临时工后,1957年才转为正式工人。令黄继林骄傲至今的是,就在他进入广州造纸厂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毛泽东就参观访问了纸厂。“我仍然记得1956年的5月29日。那一天,我在化浆车间工作,有人跟我说‘毛主席来视察我们厂了’,我当时心里非常激动,”不过,黄继林并没有见到前来巡视的毛泽东。“有点可惜,没有见到,因为当时我正在上班,主席没有视察到我们车间。”

      据老工人们透露,当时毛泽东来访的消息并没有公开,处于比较隐秘的状态。原动力车间党委书记黎松森回忆道,5月29日上午10点多,保卫科科长赵穗民突然接到码头值班警卫电话,说毛主席乘坐快艇来到厂码头了。

      听到这个消息,赵穗民相当紧张,赶紧布置保卫科和组织部分头到各车间做好保卫工作,随后他冲向办公楼向厂领导报告。在路上,恰遇在车间检查工作的封贯之厂长和彭水先总工程师,两人赶紧一起跑到了码头。

      封贯之用力把运煤跳板搬向快艇,让毛主席一行上岸。毛主席向封贯之伸出手,封贯之紧张地把两手在裤子上猛擦,然后才伸出手来握住毛主席的右手。毛主席在参观了磨木车间后,分别在一抄车间和二抄车间观看生产流程,不时还向封贯之和彭水先询问生产情况,了解得非常仔细。然后又到了正在安装新纸机的三抄车间参观。

      “毛主席在厂里参观时间约一个半小时,12点钟离开。”黎松森会议,由于毛泽东的来访非常突然,而当时该厂正在搬办公室楼,新办公楼的电话还没有装好,知道情况的人员又不能离开岗位,所以消息未能告知给该厂其他领导,很多厂方领导和工人一样都是等到下班后突然看到厂门口贴了一张大红纸,这才知道了到访消息。“我还记得上面写着‘伟大领袖毛主席视察广州造纸厂’。”黄继林至今对当时激动人心的一刻仍念念不忘。

      每年演出纪念“视察日”

      毛泽东视察纸厂的日子,在随后多年中一直成为纸厂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日。黄继林透露,直到文革前,每当到了5月29日,纸厂都会举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或是开宣传大会让见过毛主席的工人回忆激动时刻,或是纸厂各车间职工自行排演节目,或是从外面请来表演队进行专场演出,而且当天食堂还会加菜,让大家物质精神都获得双重满足。

      据黄继林介绍,早期纸厂工人的精神生活很丰富,文娱活动也很多。每年当庆祝5.29、春节、八一这些节日时,他们都会以车间为单位,筹划自己的节目,然后进行比赛。他说:“那个年代的人不计较个人得失,下班后积极参加排练,从来都没有抱怨过。我还记得我们当时表演的节目《红色娘子军》,我们车间每个人都上场了,我到现在还记得歌词。”说完,70多岁的老人情不自禁地哼唱起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