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揭秘三国:马超黄忠 蜀汉的*广告牌
  • 巴人撩开神秘的面纱
  • 平西王专用铜井:现身北京昌平
  • 明代神秘瓷器坑 惊现京城毛家湾
  • 贝加尔湖捕到世界上最深的鱼
  • 八成湖泊消失 敦煌要成为第二个楼兰?
  • 用GOOGLE地图发现古罗马别墅
  • 百余鹿骨化石 周口店遗址有重大发现
  • 易武古茶山发现总长20余公里茶马古道
  • 法国女士和中国古碉楼的情缘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考古 >>考古发现

    河南文物探访苦旅:三朝宰相韩琦的七十二墓<%=id%>

    河南安阳曾出过许多名人,宋朝时辅佐过三任皇帝的宰相韩琦应该算得上一位。

      位于安阳市西北的皇甫屯村,虽然离太行山很近,无论是田间还是地头,石头很常见,但这里仍属平原。站在皇甫村西头放眼西望,只有一小片平坦的台地突出地面,那片台地之下就是韩琦的墓地。传说韩琦曾有72墓,这座韩琦墓是真的吗?墓地原来什么样子?具有如此高地位的人物,会有什么样的物品陪葬?我们在安阳进了层层探索,一步步发现韩琦墓地内掩藏的真相。

      传说韩琦曾有72墓

      皇甫屯村村民侯振中,今年已经70岁,家离韩琦墓地不足100米,说起韩琦和韩琦墓来总是滔滔不绝。

      他说,韩琦在年事已高,疾病缠身时,就为自己身后事做了安排,为了防止盗墓贼日后盗掘自己的墓葬,在河北和河南两省共有72个墓地,用来迷惑盗墓贼。

      生前要有多少财富才能购置72块墓地?墓主人究竟有着多么显赫的地位?

      侯振中说,韩琦曾经在北宋时期的宋仁宗、宋英宗和宋神宗三位皇帝在位期间,辅佐朝政,高居宰相之职。

      也许安阳师范学院历史系副教授郭胜强对韩琦的了解更为完整和真实,经过几年的研究,他写出了一本《韩琦传》。

      在宋朝时,安阳叫做相州,韩琦的老家就在相州。韩琦的家族在当时也非常地显赫,他的外祖母李氏是后晋宰相李崧的侄女,外祖父韩构曾做过知府。韩琦的父亲名叫韩国华,是北宋初期的名臣,在《宋史》中,专门有传记载韩国华的事迹。说他曾出使辽朝,最後官至右谏议大夫、泉州知州。因为在泉州做知州,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深得人们爱戴,韩国华死后,泉州人曾为悼念他,而罢市。

      韩琦是韩国华最小的儿子,出生在泉州,但四年之后,这个家庭就遭遇了不幸,韩国华因病去世。韩琦读书非常地刻苦,刚刚20岁时就考中了进士,开始踏上仕途,渐渐成为宋朝名臣。

      安阳师范学院历史系副教授郭胜强说,韩琦一生中做了很多事,但最主要的有四件。在他进入仕途不久,西夏便有了脱离北宋王朝的想法,北宋王朝和西夏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韩琦以文臣的身份,与范仲淹一起,率领宋军挺进西北地区,与西夏军队作战,打了不少胜仗。

      从西夏战场回到宋都开封后,他又参与了范仲淹主张的新政,但不久新政就宣告夭折。

      在宋仁宗晚年时,韩琦升任宰相,并主张让无子的皇帝立太子,为宋英宗顺利继位立下了大功,也得到了宋英宗的赏识和重用,后来在他的努力下,宋神宗又顺利接替了皇位。

      在北宋时期,王安石变法也是一件大事,但王安石变法却遭到了以韩琦为首的部分官员们的反对,王安石新法实施后不久就被废除。

      韩琦下葬皇甫屯

      韩琦真的有72墓吗?如果有72墓,都在什么地方?

      郭胜强说,皇甫屯村民传说的韩琦有72墓也只是传说,在文字记载中,也查不到有这方面的资料。韩琦有72墓之所和历史记载中的韩琦家里的情况也不相符,再说一个宰相有72墓也不合常理。

      “在历史上,韩琦算得上是一个清官。”郭胜强说,在《安阳集》中,对于韩氏家族的家产情况有过较为详细的描写。

      韩琦虽然在朝做官长达50多年,并且高居宰相之位。但他并没有多少家产。在死后埋葬时,家里并没有多少钱,也没有什么珍贵的东西。皇帝在得知情况后,向韩琦的赏赐了一些金银和布帛,并决定下葬的费用全部由官府出,韩琦才得以下葬。

      在皇甫屯村,有一位村民也有类似的说法。他说,关于韩琦墓,他曾查找过一些历史资料,表明韩琦下葬的费用确实来源于官府。韩琦之所以做官50余年,家里却没有余钱,是因为他对钱的态度。他认为钱是身外之物,和瓦砾和秕糠没有什么区别,于是他经常接济安阳老家的父老乡亲。

      安阳市北蒙办事处皇甫屯村西的大墓究竟是不是韩琦的墓葬?

      “韩琦的墓在安阳是无可质疑的。”郭胜强说,在封建社会,叶落归根的思想根深蒂固,在官宦之家,这种思想更为强烈。在宋代的生产水平和社会发展状况下,官僚往往拥有一些田产,并且田产多数在祖籍地,韩氏家族也不例外,在韩琦在安阳找到祖坟后,就在祖坟旁购置了田地,并雇了本族的人守墓,对于守墓人,韩琦并没有给他们工钱,而是用墓地旁的田租冲抵看守墓地的费用。

      “韩琦墓在宋朝后的几个朝代,都有人看守,现在安阳市的一些韩姓人就是看墓人的后代。”皇甫屯村村民侯振中说,论起韩琦墓的历史,比皇甫屯村的历史都长,听说,考古人员当时在寻找韩琦墓时,所比照的历史资料上还没有皇甫屯这个地名。

      墓葬曾被多次盗掘

      作为三朝宰相的墓葬,墓室里究竟会埋葬着什么样的宝物?

      侯振中回忆,原来的韩琦墓和现在平坦的台地完全不同。当时从村西到目前台地西的大片田地分布着13个大大小小的土包,那些土包都是韩氏家族的墓冢,据说除有韩琦的墓之外,韩琦两个儿子的墓也在这里。

      当时墓地上的草生长的很茂盛,期间还有盘根错节的荆葛。侯振中年幼时,韩琦墓地就是皇甫屯村孩子们玩耍的好去处,侯振中经常和伙伴们做分班打仗的游戏,这里就是他们最好的战场。

      在韩氏墓地的南侧还有三块大石头,当时村民都把那里叫做“大石头地”。其中的一块石头是大长石,有7米长,2米宽,1米高。另外还与一块方石,约有四五个平方。另外是一只石龟,石龟也有6米多长,高2米多。

      “因为那时侯年龄小,要爬上石龟都很困难,常常是快爬上去时,又滑了下来。”侯振中猜测说,“从三块石头形状上看,应该是韩氏墓地的墓碑,石头躺倒在墓地上,也许是因为在立碑过程中发生了一些变故,而使立碑工作没来得及完成。”

      我们在韩琦墓现场并没有发现这三块大石头,村民们告诉我们,在1958年时,石头就已经在烧石灰时被烧掉了。

      “韩琦的墓就在这里。”侯振中指着皇甫屯村村西的台地说,当时在韩氏的13个墓冢中,韩琦的墓冢最高,也最大。高度能达到树梢,有10多米。”

      村民们说,韩氏的13个墓冢是当年农业学大寨时平掉的。当时是想着这么几个大土包,影响耕种,如果把平掉墓地,至少能多出七八亩农田。

      在平墓时,村民们发现了墓道,从外向墓道内望,黑黢黢的,什么东西都看不到,一位村民向里扔了一小石块,听到石块“扑通”一声掉进了水里。

      “那时候我还年轻,胆子也大,就让其他人用绳子拴着腰,进了墓葬。”70多岁的侯振中说起进墓道那件事,依然兴奋,他说,“那次在墓葬内,没有发现任何东西,墓室全部是由光滑的青石砌制而成,有些地方已塌,一些土随之涌了下来。”

      那次平整墓地,村民们还发现韩琦墓内有五六个盗洞,盗墓贼早已光临了韩琦墓。

      “只要是来看韩琦墓的,可以说大多数都要找我带着去。”侯振中介绍,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韩琦墓正好处于总干渠的河道中心位置。韩琦墓要沉入水底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最近两年,文物部门的工作人员也曾多次到这里勘探。同时疯狂的盗墓贼也经常趁着夜色来这里,有时候,还可以听到盗墓贼用炸药爆破的声音。有一次,一位盗墓贼还找到侯振中,让他带路去韩琦墓地看看,被他当场拒绝了,现在他还养成了一个习惯,如果谁让他带着去看韩琦墓,他都要求看一下来人的*。

      韩琦的一些在新加坡的后人也来这里祭拜过,当时也是侯振中为他们做的向导。侯振中为他们介绍情况时,他们把内容一字不漏地记在了笔记本上。

      韩琦墓即将被淹没水下,在屡次盗墓过程中,盗墓贼偷盗走了什么物品,墓葬内究竟还留没有陪葬品,我们无从知道,只有等到考古人员进一步的勘探和发掘后,这些问题才能得到回答。

      记者手记:韩宰相的浓浓乡情 

      在安阳,韩琦不仅赢得了韩氏后人的尊崇,还得到了多数安阳人的尊重。在安阳市五中读过书的,更会以韩琦自豪。 

      古代的官宦都喜欢舞文弄墨,韩琦在这方面也不示弱。为了表达他对安阳的思念和对家乡的赞美,还创作出一个《安阳好》词牌名。 

      站在韩琦墓地上,我们仿佛看到一个脸含幽思的老人站在月下低声吟唱:安阳好,形胜魏西州。曼衍山河环故国,升平歌鼓沸高楼。和气镇飞浮。笼画陌,乔木几春秋。花外轩窗排远岫,竹间门巷带长流。风物更清幽。 

      进入老年的韩琦更加思念起自己的家乡来,他便向皇帝要求回家乡做事,很快被批准,并让他做了相州的知州。在安阳做知州期间,他在州署的后院建立了一座堂舍,起名为昼锦堂,堂舍建成后,欧阳修还专门撰写了一篇《昼锦堂记》的文章,并成为传世之作。如今刻有《昼锦堂记》一文的碑仍存放在韩琦故居之中。 

      当时昼锦堂是全国四大名园之一,书香缭绕,引得司马光、欧阳修等大批文人墨客纷纷慕名而来。从那时起,朗朗的读书声就在此不绝于耳,并培养出了众多的举人和进士。1900年,昼锦堂更名为昼锦学堂,成为全省最早的中学教育机构。昼锦学堂就是安阳市五中的前身。(记者张锡磊 卢曙光)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