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五大考古发现 埃及黄金小棺材榜首
  • 后天条件决定牛群领袖地位
  • 北半球永久冻结带正在融化
  • 中山站印象 风雪大陆屹立20年
  • 空气中悬浮颗粒可遏制全球变暖
  • 新马泰面临更大的海啸威胁
  • 气温不断上升 北极熊面临灭绝
  • 9000年前中国古酒沦落美国客
  • 武则天墓下宫遗址布局逐步露真容
  • 发掘秦始皇修建的高速公路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考古 >>考古发现

    重庆大石坝恐龙化石急寻展览场馆<%=id%>

    恐龙化石


      大石坝恐龙骨骼化石即将与市民见面 重庆自然博物馆供图

      该恐龙为蜥脚类马门溪龙,长18米高3.5米;市民可打电话为恐龙取名

      随着一截腿骨化石被野炊的中学生们发现,这条在江北大石坝埋藏了1亿5000多万年的恐龙,再次显露人间。昨日,重庆自然博物馆相关人士表示,经过工作人员两年多的研究,大石坝出土的这具恐龙化石将于春节“站立”起来,市民可一睹其真面目。

      野炊捡回恐龙化石

      说起大石坝 恐龙的发现过程,自然博物馆副书记孙必华一再表示,这是市民的功劳。2004年3月22日,市民胡玉秀在江北大石坝嘉陵江北岸的河滩上散步,发现岩石中有类似动物骨骼的东西。博物馆专家闻讯后,火速赶往现场,经辨认,证实为一串恐龙脊椎骨化石。

      专家们连续22个昼夜挖掘,终于在春汛前完成了抢挖,将全部化石连同包裹它们的岩石运回到博物馆。在抢挖的同时,我市渝高中学师生也找到博物馆。原来,2月底,学校组织高一学生到大石坝野炊,六七名学生在江边玩耍时,发现了一根巨大的“骨头”,他们和地理老师一道,将它小心翼翼地搬回学校。

      经老师们分析这可能是恐龙化石后,孩子们又将其搬到了博物馆。经辨认,确实是恐龙大腿骨化石。

      恐龙长18米高3.5米

      据介绍,大石坝恐龙属于蜥脚类马门溪龙科,是1亿5000余万年前生活在我市的老“居民”,它长约18米,背高约3.5米。虽然体型比合川出土的“合川马门溪龙”小,但从其骨骼前凹后凸不太明显的特征来看,这具恐龙化石比“合川马门溪龙”和四川 宜宾发现的“建设马门溪龙”的年代都要早。

      经过专家的鉴定,这具化石的完整度约为70%,它的12节背椎、4节荐椎、近40节尾椎都很完整,后肢骨也几乎完好无损。而且在附近的河滩上,专家们还发现了肉食恐龙的牙齿、剑龙的肢骨化石等。

      专家推测,这具大型蜥脚类恐龙可能是被肉食恐龙残害致死,死亡后其尸骸沿着山坡被雨水冲刷至此,然后被泥土沙石掩埋,经过沉积和地质变化而形成的。

      急寻合适展览场馆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自然博物馆的专家们已于近日将这具恐龙化石修复完毕。修复后的恐龙,全身拥有300余块骨骼,如今正等待着将全部骨骼组合成完整的骨架。装架工作近日将全面展开。

      让恐龙站起来对我们来说不是大问题,但我们却苦于没有合适的地方展览。孙必华书记表示,自然博物馆目前的展厅,根本无法容纳这条巨型恐龙。因此,他渴望能为这条恐龙找到合适展览场所,让市民一睹它的风采。

      市民可为恐龙取名

      这条恐龙是市民发现的。因此,市自然博物馆也希望市民也能为其取个名字。昨日,自然博物馆委托本报,在全市为大石坝恐龙征名。从即日起,拨打本报热线966966,就可以为大石坝恐龙取名。

    【责任编辑 徐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