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湖南出土西汉显赫一时的长沙王墓
  • 新言论解释史前巨石柱形成之谜
  • 北大教授发现寒武纪蠕虫胚胎化石
  • 考古:人类农业生产始于1万年前
  • 甘肃发现迄今最早的鸟类化石
  • 抚仙湖水下古城疑似祭祀场所
  • 关注:抚仙湖水下探秘有重要发现
  • 西伯利亚现休眠数万年的原生动物
  • 毛里求斯发现渡渡鸟的完好遗骨
  • 甘肃发现1亿年前鸟类化石(图)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考古 >>考古发现

    发现:巫山城外分布着万座古墓<%=id%>

    早在2000年前的巫峡口上,就已经矗立着一个大规模的汉代古城,它就是地处河运要道及军事要塞的巫郡。昨日,市文物考古所所长邹厚曦表示,汉代巫山城的繁华程度,远远超过它随后的数个朝代。

      近日,武汉市考古研究所的工作者们,对巫山古城东城墙的一系列考古发掘工作,将汉代巫山城的繁华再现世人面前。

      古城池建于两千年前

      据邹厚曦介绍,这次发掘的东城墙依山而建,立于一道天然深沟旁,古人利用天堑,大大增加了城墙的高度。随着考古发掘的展开,考古工作者们惊奇地发现,城墙并非如所有文献记载的那样,修建于1700年前。它15米宽的城基立于一片2000多年前的废墟之上。“这说明,巫山早在2000年前,就有一座大规模的城池存在!”

      这片基座宽15米,残存7米多高的城墙,是用一根根木棍束在一起,夯筑而成。在随后的数千年时光里,它经过不断的加固。到了明清时期,当时的统治者,更是用巨大的石块,为夯土城墙铺上了石制墙面,让它更加坚固耐用。

      同时,邹厚曦表示,虽然我国历史上遗留的城市类遗址数不胜数,但对县一级古城的发掘却非常少。巫山古城充分代表了当时我国南方地区筑城的特点,利用地形修建,依山而走,遇险而筑。它的发掘对研究我国城市考古史,有比较重要的学术价值。

      城外分布万余座古墓

      通过考古发现,考古工作者们将汉代巫山城的繁华再现我们眼前,古人们临水而居,拥有长江、大宁河两条水上高速路的巫山古城,面积27万余平方米的汉代巫山古城,分布范围比现在的老县城稍小,城墙依山而建,并筑有四个城门。古城的街道布局已被现在老县城取代,昔日面貌所存无几。

      汉代时,盐资源由国家直接控制,而巫山大宁河上游却拥有丰富的盐资源,古人开采后经过宁河栈道将盐运输到“中转站”巫山,然后从利用这里河运的便利,经长江再运往全国四面八方。

      在巫山古城外方圆十几公里范围内,分布着一万多座汉代至六朝的古墓葬,在这些墓葬中,出土了一大批带有明显地域色彩的巫山特有随葬品,这进一步充分说明,汉代的巫山城,就已成为人口聚居的城市,而不同区域的文化在此交汇,也让它也拥有超过历史任何时期的繁华。

      巫山移民寻根理想地

      如今,这段保存完好的汉代城墙,已成为汉代巫山城唯一的实物证明,面对这座残存7米多高的夯土城墙,邹厚曦感慨地说,“应该是机缘巧合吧,它既不在淹没区内,又不在新县城建筑和街道规划区之中。”

      今年,我国公布了第六批全国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名录,1000余个文物点榜上有名,这几乎达到我国前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总和。“如果我们能够将这段汉代城墙较好的保存下来,那么我市极有可能新增一处市级文物保护点。”

      同时,邹厚曦认为,随着三峡成库,许多巫山外迁移民已离开故土迁移他处,数十年后,当他们的子孙再次回到巫山寻根溯源时,巫山古城的大部分已淹没于长江水下。而这段城墙不处在淹没区,应是他们指认故土的理想地方。

    【责任编辑 徐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