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日本将批量生产高科技辅助义肢
  • 英国科学家研究癌症新疗法获突破
  • 扑救混合液体火灾的多功能泡沫灭火剂研发成功
  • 安徽光机所研制出首台基于FP标准具的直接接收测风激光雷达系统
  • 全固态激光器研制取得重要进展 准连续输出3799W
  • 我国第一台高分辨率小型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仪研制成功
  • 全钒液流储能电池研发工作取得新进展
  • 日本科学家开发出激光陷阱技术
  • 新型黑色弹性环氧灌封胶问世
  • 开放性钥匙加密学问世30年 专家称仍缺可用性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前沿科技 >>前沿信息

    垃圾变能源窍门多 旅美华裔教授发明获赞誉(图)<%=id%>

    4T8D810273F107DT20061026104056.jpg" border=1>
    张瑞红教授把第一铲垃圾送进她所研制的厌氧分级干式发酵系统

    中国驻旧金山总领馆总领事彭克玉教育参赞沈阳、领事闵天龙应邀参加了当天的落成启动典礼。
    ... 中新网2006年10月27日电 据美国《侨报》报道,旅美华裔科学家、戴维斯加大农业工程系教授张瑞红研制的厌氧分级干式发酵系统于24日举行了落成启动典礼,在近300位美国联邦、州府、地方官员和学术专家、产业首脑及新闻媒体的目光下,张瑞红启动了系统,展现了垃圾转化成为新能源的功效。美国国会议员丹.朗仁(Dan Lungren)、中国驻旧金山总领馆总领事彭克玉一行数人也应邀参加了启动典礼。
    ... 一吨垃圾成十家一天电力
    ... 张瑞红教授把第一铲垃圾送进她所研制的厌氧分级干式发酵系统,成为加州新能源希望的聚焦点。这些以残羹剩饭等废弃物为主要成分的垃圾就转化成为可以驱动汽车和发电的甲烷气、燃料电池所需要的氢气和农作物所需要的有机肥料。也就使得废品完全变成了“宝”。
    ... 借助戴维斯加大这个新技术示范系统,旧金山湾区数家大餐馆每天丢弃的数吨垃圾从当天开始将变成清洁的再生能源。在正常工作状况下,这个系统可以用1吨垃圾生产出够10个家庭一天消耗的电力。这个系统每周可以“吞食”8吨餐饮业的垃圾,而且“食量”和产量会越来越大。
    ... 这个美国近八年来最大的新技术示范系统是戴维斯加大生物和农业工艺学华裔教授张瑞红女士研制的。经过戴维斯加大许可,奥斯特动力系统公司(Onsite Power Systems Inc)购买了张瑞红教授的这项专利,把它转化为商业用途。
    ... 这项当地政府和个人联合进行的项目的目标是,结束将餐饮业和园林业的有机废弃物掩埋处理的历史,而将其转化为更清洁的能源。
    ... 技术关键是快速发酵菌
    ... 张教授的这个新系统不同于以往类似的系统的关键在于:它处理的垃圾种类更多,包括固体的和液体两类,例如剩饭菜、修剪植物产生的枝叶废弃物、动物粪便和米糠等。生产处理过程比以往类似系统加快一倍,同时,它可以生产出两种能源气体,而以往的类似设备只能生产出一种──甲烷气。而且,其产品可以直接发电、发热,并且驱动汽车、卡车和大客车。
    ... 张瑞红告诉记者:“其技术关键是戴维斯加大的学生和我在实验室里发现了可以加速发酵过程的细菌,这些细菌可以将有机废弃物变成高质量的可大规模生产民用燃料。目前的产品中试阶段就是看看这些细菌在5万至30万加仑废弃物和废水中的工作效率。”
    ... 她还介绍说,这个系统汇集了机械、工程、计算机、检测和无线电系统的综合技术,是生物和工程结合的系统。
    ... 华裔教授成就获赞誉 中使馆同感骄傲
    ... 张瑞红教授研制的厌氧分级干式发酵系统的突破点在于发酵新工艺上,她的研究使得干物质在30%以上的有机废弃物成为新能源的直接原料。其优势还在于生产过程中不用另外加水。
    ... 彭克玉大使对记者表示,“很高兴这样一个非常有技术突破的新能源科研成果是一位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学者的业绩。虽然她现在已经是美国公民了,但是我们仍然为她感到骄傲。”
    ... 张瑞红教授1963年出生于中国内蒙古,从小学习成绩优异,高一之后就考入内蒙古农学院,1988年从中国东北农大研究生毕业后前往美国伊利诺大学留学,并获得生物农业工程博士学位。曾于2003年获得美国农业生物工程学会青年学者奖。
    ..



    ..



    .
    .
    中国科技资讯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