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
  • 土库曼斯坦
  • 锡金
  • 不丹王国
  • 孟加拉人民共和国
  • 印度共和国
  • 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
  • 马尔代夫共和国
  •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
  • 吉尔吉斯共和国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亚洲

    格鲁吉亚<%=id%>

    格鲁吉亚概况

      国名:格鲁吉亚(Georgia)

      独立日:4月9日(1991年)

      国旗:呈横长方形,方与宽之比为5∶3。旗地为红褐色;左上角有两个小长方形,上黑下白。黑色象征刚毅的性格;白色代表神圣和圣洁;红褐色标志着格鲁吉亚人民在历史上的革命斗争,象征胜利。格鲁吉亚曾为原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之一,当时采用的国旗图案与原苏联相似,为左上角有五角星、镰刀和铁锤图案的红旗,旗面上部有一蓝条,以示区别。1991年宣布独立,采用上述三色旗为国旗。

      国徽:在一枚七角星内套着一个圆,圆面上一匹白色骏马飞奔在山峰之上,马上的骑士是英雄吉特里格奥尔基,他身穿铠甲,手持长矛和圆盾,白色披巾随风飘扬。骑士的上面有五枚小八角星,其间镶有太阳和月亮。

      自然地理:6.97万平方公里。位于连接欧亚大陆的外高加索中西部,包括外高加索整个黑海沿岸、库拉河中游和库拉河支流阿拉扎尼河谷地。西临黑海,西南与土耳其接壤,北与俄罗斯接壤,东南和阿塞拜疆及亚美尼亚共和国毗邻。全境约2/3为山地和山前地带,低地仅占13%。北部是大高加索山脉,南部是小高加索山脉,中间为山间低地、平原和高原。大高加索山脉有许多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峰,境内最高峰什哈拉峰,海拔为5068米。主要河流有库拉河和里奥尼河。有帕腊瓦纳湖和里察湖等。西部为湿润的亚热带海洋性气候,东部为干燥的亚热带气候。各地气候垂直变化显著,海拔490~610米地带为亚热带气候,较高处气候偏寒;海拔2000米以上地带为高山气候,无夏季;3500米以上终年积雪。

      首都:第比利斯(Tbilisi)。

      人口:543.75万(1998年)。其中格鲁吉亚族占70.1%,亚美尼亚族8.1%、俄罗斯族6.3%、阿塞拜疆族5.7%。居民大多信奉东正教,少数信奉基督教新教和伊斯兰教。官方语言为格鲁吉亚语,居民多通晓俄语。格鲁吉亚语属于高加索语系伊比利亚-高加索语族,它有多种方言形式,通常分为东格鲁吉亚和西格鲁吉亚两个分支。

      简史:公元前6世纪,在现格鲁吉亚境内建立了奴隶制的科尔希达王国,公元前4—6世纪建立封建国家。公元6—10世纪处于伊朗萨珊王朝、拜占庭帝国和阿拉伯哈里发国统治之下。公元6—10世纪基本形成格鲁吉亚民族。8—9世纪初形成了卡赫季亚、埃列季亚、陶-克拉尔杰特三个封建公国以及阿布哈兹王国。13—14世纪蒙古鞑靼人和帖木儿先后入侵。15—17世纪初,格鲁吉亚出现了许多独立的公国和王国。16—18世纪格鲁吉亚为伊朗和土耳其两国的争夺对象。1801年—1864年格鲁吉亚各公国先后并入俄罗斯帝国,改为梯弗里斯和库塔伊西省。1918年德国、土耳其和英国军队侵入格鲁吉亚。1921年2月25日成立格鲁吉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同年12月,阿布哈兹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31年2月以后改为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加入格鲁吉亚。1922年3月12日,格鲁吉亚加入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并于同年12月作为该联邦成员加入苏联。1936年12月5日,格鲁吉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1990年11月4日发表独立宣言,改国名为格鲁吉亚共和国。1991年4月9日正式宣布独立。1993年10月22日正式加入独联体。1995年8月,通过新宪法,定国名为“格鲁吉亚”。

      *:实行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体制。第一部宪法于1995年8月24日由议会通过,从此废除议会制,实行总统制。总统和议会均由全民以无记名投票方式直接普选产生,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议会是最高权力代表机构和最高立法机构,实行一院制。司法独立,设宪法法院、最高法院、总检察院、监察院。最高法院是最高审判机关,院长和大法官由总统提名,议会选举产生,任期不少于10年。

      外交:主张在平等互利、尊重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等原则基础上积极发展对外关系。奉行均衡外交战略,密切与美国关系同时调整对俄罗斯关系;积极谋求与欧洲实现一体化;积极谋取经济援助;重视同独联体各国和邻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并积极参与国际合作。

      与中国关系:1991年12月27日,中国承认格鲁吉亚独立。1992年6月9日,格鲁吉亚与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