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沧州农村建沼气池17.6万个
  • 乙醇刹车甲醇翻身:替代能源引爆比较优势之争
  • 有阳光岛美誉的海南太阳能普及率仅0.16%
  • 欧盟民众支持发展可再生能源 将取代传统能源
  • 高成本低价格 风电投资热遭遇定价瓶颈
  • 我国CDM市场商机巨大
  • 2006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快速增长
  • 生物柴油:变废为宝出奇迹
  • 云南省投资1亿开发太阳能风能等电力新能源
  • 南京10年内居民小区可用太阳能发电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信息

    财政部补贴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id%>

     财政部的一份新年大礼将带给新能源行业以新春的暖意。

      记者从财政系统有关人士处获悉,首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财政补贴资金已于近日获得国家预算批准,即将逐级拨付。

      “今年是开展示范的第一年,目前下达的资金共10368万元,占首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补贴预算的50%。”上述财政系统人士透露。

      在专家眼中,这是一个显著的政策信号:政府投入带动若干倍的社会资金,从而强力拉动新能源在建筑领域的应用,推动国家节能、环保战略目标的尽早实现。

      25个示范项目

      有25家分别来自北京、内蒙、辽宁、山东和深圳的示范项目将获得该项资金的支持。这些项目的共同特点是,将分别采用地下水源热泵、土壤源热泵、污水源热泵、太阳能采暖制冷等多项较为先进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

      按照规定,这笔资金将拨付到地方财政部门,由当地建设主管部门对项目的施工图设计进行专项审查,达到<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实施方案报告>要求的,地方财政部门将补贴拨付给项目承担单位。如果达不到要求,当地建设主管部门将责令重新修改施工图设计,另行组织审查。示范项目完成后,财政部根据验收评估报告,将项目剩余50%的补贴拨付给达到示范效果的项目承担单位。

      不久前,这25家示范项目经历了10天紧张的公示期。按照有关规定,“公示期间对示范项目署名提出异议的,经调查情况属实,取消示范项目资格”。

      财政部门还委托投资评审机构对申报项目做实地核查,核实申报资料是否真实,申报示范项目是否具备开工条件。

      这是25家示范项目的另外一个共性特征:经过层层筛选而入围,在项目推进过程中,仍将通过数度考评,直到验收评估报告获得通过,才能最终拿到全部示范补贴。

      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空调研究所所长徐伟看来,严格的审批和全过程监管非常必要,“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的应用示范一定要遵循严格的程序,特别是技术方案的优选,经济方案的合理,才能够真正起到最后的节能效果”。而深圳建筑研究院院长叶青认为,这样做将激励社会在该领域的推动和投资,有利于技术进步。

      财政杠杆的力量

      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郑瑞澄研究员记忆中,以国家财政补贴的方式扶持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的应用,是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这是一个强烈的政策信号,表明国家重视并将大力扶持这一新兴领域的发展。”郑瑞澄评价。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是指利用太阳能、浅层地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进行采暖制冷、热水供应、供电照明和炊事用能等方面的应用。日益严峻的能源、环保形势面前,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在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方面的外部效应显而易见。

      然而,这是一个发展还不够成熟的新兴领域,技术原理比较成熟,但技术的应用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

      徐伟认为,通过示范项目,一方面可以让人们对该领域获得更多了解,同时政府也要通过这种规模化示范,真正掌握在工程应用上的规律,从而形成标准体系和配套措施,为今后全面推广创造条件。

      在叶青看来,财政对示范项目的补贴,正是破解该领域市场发展困境的一剂良药。与任何新兴技术产业一样,该领域面临技术和市场之间的矛盾。没有市场,技术发展不了;而技术不发展,产品的价格没有竞争力,市场更打不开。

      同时,投资与收益的不对称性也构成了该领域健康发展的严重威胁。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将使建筑物日常运行费用大量减少,最大受益者是消费者。据专家估计,利用可再生能源的运行成本,比常规能源通常节省10%-50%。然而,其前期投资比较高,以地源热泵为例,平均比传统供热、空调系统高15%-30%的资金投入。

      “投资者不一定是受益者,居高不下的前期投入成本会影响投资者的积极性。”叶青说,政府需要通过对示范项目的资金扶持,以一块钱的政府投入,带动若干倍的社会资金,给投资者以激励,从而让市场良性运转下去。资金拨付后,最关键的问题是落实,保证示范的项目按照可行的技术路线实行,最后还要确认项目建成后的效果如何。(北京报道 本报记者 孙雷)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