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北台湾古文明探索
  • 解读万年中华史
  • 隐身衣可能近期问世
  • 俄披露惊人内幕:25名探月宇航员遭遇UFO
  • 美国空军曝光神秘飞人
  • 可空中悬浮 中国造飞碟有望两年内升空
  • 股权转让
  • 红海正在发生断裂 未来地球有五大洋六大洲
  • 探秘云南土司宝藏
  • 达芬奇的另一名作也有密码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信息

    鲜为人知的内幕:人类首次太空行走的惊险细节<%=id%>

    1965年3月18日,苏联宇航员阿列克谢·列奥诺夫在距地球数十万米的太空打开飞船舱门,只身进入茫茫宇宙。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太空行走。惊叹于这一壮举的同时,人们很少了解其中的惊险细节。直到40年后,俄罗斯媒体才披露出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

      这是一次非同寻常的航行。虽说飞船从升空到返回地面不过26小时,列奥诺夫和他的指挥长别利亚耶夫却多次在生与死的边缘徘徊。万无一失向来是人类探索太空时的基本准则,而此次航行遇到的意外之多足以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苏联太空行走的计划实施得确实匆忙,因为美国同时也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在两极对峙的“冷战”年代,宇航方面的成就已经成为明显的*象征。出于安全考虑,苏联率先向轨道上发射了一艘不载人的侦察飞船,以收集太阳辐射、高能量粒子流等各种因素将对宇航员身体造成的影响的数据。飞船在太空工作得很出色,然而在返回地面过程中却意想不到地启动了自爆程序,关乎宇航员生命的珍贵数据就这样消逝得无影无踪。

      此时距预定的太空行走日期还有一个月。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专家们进退两难。俄罗斯“航天之父”科瓦廖夫把执行这次太空飞行任务的别利亚耶夫和列奥诺夫叫到身边,坦率地介绍了情况,并用商量的口吻说道:“怎么办?是冒着风险按预定时间升空,还是等上6到8个月重新发射一艘侦察飞船?”两位宇航员很清楚“航天之父”期待他们做出怎样的选择:美国几乎已经准备就绪,虽说他们的宇航员只是准备把手伸到飞船外面,但这也将被宣传为人类首次进入太空。别利亚耶夫和列奥诺夫语气平静地答道:“我们状态良好,为了这次飞行进行了所有必要的训练。为完成这次任务,我们做好了心理准备。总而言之,应该飞……”

      飞船刚一起飞就遇到了麻烦,本来预定进入距地球30万米的轨道,实际高度却达到了50万米。不过,真正的险情还在后面。列奥诺夫穿的是一套多层特制宇航服,它不仅能保持恒温,还有可以支持宇航员在太空工作一个小时的生命保障系统。地面气压训练室只能模拟相当于距地球9万米高空的气压,而宇航员走出飞船时周围则是真空状态。为了防止宇航服膨胀变形,列奥诺夫特地在上面系上了许多条带子。完成太空行走后,他突然发现因为宇航服发生膨胀自己已经无法返回飞船了。按飞行规则,宇航员在采取自救措施前必须向地面指挥部请示报告。列奥诺夫知道,要让宇航服体积变小就必须调低生命保障系统的气压,地面指挥部在同意这一建议前肯定要详细研究他此时的心电图和各项生命指标。虽然氧气还可持续30分钟,但是照明系统只能继续工作5分钟。在黑暗状态下,宇航员返回飞船将更加艰难。于是,列奥诺夫果断地调低了生命保障系统的气压。

      列奥诺夫是头朝前进入飞船的,他这样做是为确保手中的摄像机万无一失,可是关闭舱门却成了一件难事。该舱断面直径只有120厘米,而宇航服的高度是190厘米。列奥诺夫拼命旋转着身体,此时他的心律达到每分钟190次,体内温度也急剧升高。虽说从发现宇航服膨胀到关闭飞船舱门前后不过210秒钟,列奥诺夫所承受的心理和生理压力却是难以想象的:他的体重减少了数公斤,每一只靴子里积聚了3升汗水。

      开创人类历史的太空行走总算完成了,随后遇到的险情却更加惊心动魄。就在他们准备返回地面的时候,氧气分压力急剧升高。为了防止发生*,别利亚耶夫和列奥诺夫赶紧降低温度和湿度,但这些办法并未发挥作用。险情持续了整整7个小时,因为过于疲劳两位宇航员甚至一度进入了梦乡。突然,类似*的声音将他们惊醒,别利亚耶夫和列奥诺夫都以为最后的时刻到来了。可周围的一切并未燃烧,相反氧气分压力在慢慢下降,过了一会儿竟完全正常了。原来,当列奥诺夫在太空行走时,飞船一直处于静止状态,其朝向太阳和背对太阳两个侧面的温差达到300摄氏度,飞船因此发生了轻微的变形。列奥诺夫返回飞船后,舱门留下了小小的缝隙。发现飞船内的空气向外泄露后,生命保障系统立即做出反应,氧气的分压力随之不断升高。睡梦中,宇航员无意间碰到了补充空气的开关。飞船内的气压达到960毫米汞柱,强大的气压启动了排气阀,舱门随之彻底关闭了。

      惊魂未定,别利亚耶夫和列奥诺夫发现飞船定位系统也出了故障。得到地面指挥部的同意后,他们不得不冒着生命危险采用手动方式着陆。飞船落到了原始森林深处2米厚的积雪上。两位宇航员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爬出舱门。伴着暴风雪和狼群的呼号声,他们架好天线,向指挥部发出呼叫信号。不知什么原因,对方迟迟没有回应。

      天黑了,气温越来越低。两位宇航员本想用降落伞裹在身上御寒,可降落伞偏偏挂在了高高的树梢上,飞船内制冷空调又无论如何也关不上。列奥诺夫的宇航服内灌满了汗水,他不得不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中光着身子拧干内衣。直到第二天,地面搜寻人员才找到他们。直升机投下白兰地、食品和防寒服,可是他们却眼睁睁地看着这些东西被大风刮走,最后到手的只有几根香肠和一只皮靴。第三天,他们穿上滑雪板,赶到了9公里外临时建起的停机坪。正式欢迎仪式是在莫斯科举行的。两位凯旋的航天英雄身着军装、手捧鲜花,乘敞篷汽车在大街上缓缓行进。他们的妻子坐在车子后排座位上,脸上绽出幸福的笑容,大街两侧群众的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多年来,莫斯科一直流传着这样一段谈话:在太空行走计划的准备过程中,科瓦廖夫指示别利亚耶夫,在列奥诺夫无法返回飞船的情况下可单独返航。经过一番痛苦的思想斗争,别利亚耶夫答应了这一要求。在人类首次太空行走40周年之际,列奥诺夫接受媒体采访时袒露了心声:“即使牺牲自己的生命,我的战友也不会让我孤独地留在太空。”(来源:人民日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