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蒙娜丽莎微笑谜外有谜
  • 世界UFO探索50年
  • 非洲神秘怪物解密
  • 关于转世的故事二
  • 人类生死轮回之谜
  • 世纪未解之谜--吃人山谷好色魔洞
  • 真实的存在——海底人鱼
  • 吸血鬼文化?
  • 世界十大靈異事件
  • 吸血鬼的传说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信息

    纳粹沉宝浮出水面<%=id%>

    这是一个令世界寻宝探险家们疯狂着魔的地方,这里有一个让全世界犹太人梦牵魂绕的谜,这是一个历史学家们感兴趣的秘密。美国“西蒙 维森塔尔中心”、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和奥地利政府支持的科学家和探宝人员将于本周末揭开风景如画的奥地利阿尔卑斯山托普利兹深水湖底是否埋藏有纳粹德国战败前隐藏的惊人秘密和财富之谜。 



    神秘的纳粹沉宝传说 

       位于奥地利境内阿尔卑斯高山峻岭环抱中的托普利兹深水湖迄今仍有许多真假难分神秘的历史传说,其中最引人瞩目的要数纳粹湖底沉宝之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的最后几天,也就是1945年4月,居住在托普利兹深水湖附近的居民们惊讶地发现,全副武装的纳粹德国党卫军封锁了托普利兹深水湖附近所有的交通要道,然后把一箱又一箱的神秘东西沉入托普利兹湖中。有知情者说,那些成箱的东西是纳粹德国从欧洲各国掠夺来的黄金珠宝、文物宝藏和绝密文件等无价之宝!从那以后,托普利兹湖底沉着纳粹宝藏和秘密的传闻不胫而走,并且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寻宝探险家前去冒险。 
    今年6月的某一天,一名自称在南美洲某地看到过托普利兹深水湖纳粹藏宝图的神秘人物给美国的一家专业寻宝探险公司——“海洋工程技术公司”发了一份神秘的传真。这个神秘的人物声称,纳粹分子在战败前先后在奥地利四个湖中隐藏了大量的黄金宝贝。那些纳粹军人在湖边的岩石上炸开石洞,把无价之宝隐藏在洞中,然后原样封上;或者把财物装进特制的箱子,然后沉入百米深的湖底。 
    至于他见到的藏宝图,现在都已经不见了! 
    对于这份神秘的传真,奥地利多数的专家都嗤之以鼻,就连美国“海洋技术工程公司”的发言人朱塔尔 费尔曼也给狂热者泼冷水说:“我们决没有把那份传真当一回事。” 
    然而奥地利和美国当地的报纸媒体却掀起了一阵寻宝狂潮。奥地利的小报7月5日纷纷打出醒目的标题称:“不管怎样,肯定有纳粹神秘的黄金之说!”就边奥地利国家电视台也开始每天报道现场情况。美国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正在那里大干一场,准备在今年的秋季推出一个大型记录片。托普利兹神秘的历史传说再次被激活了。 




    真实引人的寻宝故事 

    当然,吸引世人瞩目的不光是神秘的历史传说,更主要的是发生在托普利兹深水湖真实的寻宝故事。在二战结束后的大半世纪里,特别是在60年代和80年代,托普利兹湖多次成为世界媒体报道的焦点。其中最轰动的要数60年代托普利兹湖发现大量假英镑一事了。这些足以以假乱真的假英镑是纳粹元首希特勒亲自策划的“伯纳德绝密行动”的产物。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在战场上日益吃紧的希特勒突然萌生一个念头:制造*票,扰乱盟国的金融秩序,最后导致盟国经济全面崩溃!英镑成为希 
    特勒造假钱的首选目标。“伯纳德行动”令下达后,党卫军从纳粹犹太死亡集中营里搜罗了顶尖级的造币专家,开始制造假英镑。这些假钱达到了足以乱真的程度。然而,“伯纳德行动”还来不及实施,第三帝国的末日就来临了,慌乱逃命的纳粹党卫军来不及彻底销毁证据,只能把成箱成箱的假英镑丢进托普利兹湖里,直到60年代被寻宝探险家发现为止。 
    实际上,发给美国“海洋工程技术公司”神秘传真中提到的四个湖中的三个根本没有任何的秘密可言。在这半个世纪里,人们在托普利兹湖里发现过以下的财产:50箱黄金、一本珍贵的集邮册、50公斤金首饰、5枚珍贵的钻戒、从匈牙利犹太人手中掠夺走的艺术品、22箱珠宝、20箱金币和3箱沙皇时代的金条。正因为有了这些真实的故事,加上神秘的历史传说,世界各地的寻宝探险家们才不异冒着生命危险一次又一次地潜入托普利兹深水湖中,许多人甚至因此丢了性命。在二战结束后的半个世纪期间,先后有5名探宝的潜水员丧生湖水中。然而,这还只是官方正式记录在案的死亡人数,相信没有备案的探宝死亡人数远比这个数字高得多。为此,奥地利内政部下达了严禁在托普利兹湖寻宝探险的命令。外界纷纷猜测说,奥地利政府禁止别人寻宝是为了让托普利兹湖的宝贝“肥水不外流”;更重要的是,纳粹德国沉入湖底的绝密文件可能会曝光奥地利政府二战期间许多见不得人的肮脏内幕,许多文件甚至会曝光奥地利现政府高官与纳粹的关系。 



    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 

    不论是神秘的历史传说,还是真实的寻宝故事,都从某种意义上证了托普利兹深水湖与纳粹德国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实际上,托普利兹深水湖确实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鲜为人知的是,“第三帝国”元凶之一海尔曼 戈林曾在离托普利兹深水湖畔不远处建了一幢休闲小别墅。他和不时造访此地的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经常一起到附近一家酒吧和小餐馆闲坐,与当地的老百姓轻松聊天。希特勒和戈林当年都 
    认为,这时险峻的山势可以使德军将盟军拒之奥地利的萨尔茨堡门外,因此,希特勒和戈林甚至一度有过一旦柏林守不住的话,就退到这里指挥德军负隅顽抗的想法。 
    然而,更鲜为人知的是,托普利兹深水湖曾是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最绝密的新 
    式武器实验场之一,纳粹德国于1943年至1944年间在这里修建了一个海军实验站, 
    三面环绕着托普利兹深水湖的悬崖绝壁上的山洞群便是当年的新武器实验室。他 
    们在这里先后进行过不同深度的水下*实验,其中最大的水下炸弹的重量达4000 
    公斤,纳粹德国潜艇的新型鱼雷实验基本上是在这里进行的。 
    最惊人的是,他们甚至还在这里进行过水下火箭的发射实验。水下火箭成功 
    击中了湖附近的托德山!幸运的是,绝大多数的新式武器尚未被希特勒派上用场 
    第三帝国就灭亡了。在战争即将结束,盟军日益逼近的最后几天里,党卫军把实 
    验室内的武器、*、实验文件通通沉入湖里。 
    40年代末,当地就有传言说,曾在侵法德国占领军干过事的杰克 加斯图尔就 
    在湖中找到过部分的黄金。这此黄金成了他日后进行海洋寻宝探险的资本;1959 
    年,德国的《明星》杂志曾派调查人员潜入托普利兹深水湖中进行调查,他们发现 
    了成箱的假英镑和假*,甚至还有希特勒亲笔签署的执行“伯纳德行动”的 
    命令。1963年,三名潜水员也想到托普利兹深水湖中碰碰运气,但不幸的是其中 
    一名潜水员遇难。为此,奥地利政府下达了*,严禁到湖中寻宝探险,300余 
    名森林护区工作人员封锁了托普利兹湖,并且全面搜寻湖区附近的山地。他们发 
    现了18箱的假英镑、火箭推进器、火箭控制部件、实验设备和武器*。这次代 
    号为“伪装内幕”的奥地利政府寻宝行动于1983年12月方告结束,在奥地利政府 
    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他们宣布整个湖区及山地都已经被搜了个遍,不会有任何 
    东西了。然而,在此后的几年间,奥地利潜水员仍然不时发现有水雷和鱼雷。1987 
    年,有人甚至在湖边发现了一个秘密仓库,不过里面空无一物。 




    沉宝之谜正在揭开 

    要想揭开托普利兹深水湖的历史秘密绝非易事,因为托普利兹湖周围恶劣的 
    自然环境和复杂的湖况都大大限制了探秘行动的开展。 
    尽管托普利兹深水湖距离奥地利重镇萨尔茨堡只有120多公里,但直到今天 
    仍只能靠步行穿越一条崎岖的山路才能抵达湖边。在这条山路的尽头,奥地利人 
    现如今修建了一座名叫“费兹哈特”的小旅馆,专门招待为数不多的猎奇游客。 
    所以,要想把大型的探测机械运到湖边的话,不费九牛二虎之力得不行的。而且 
    托普利兹湖一年中有6个月处于冰冻状态,适合探宝时间非常宝贵。其次是托普 
    利兹湖宽为250米,长1.8公里,水深达103米,三面悬崖绝壁,另一面等于没有湖 
    岸,直接就是上百米深的湖水,所以寻宝探秘活动只能在船上进行。更奇怪的是, 
    托普利兹深水湖湖面20米以下居然没有任何的生命,同时还意味着沉入湖里的一 
    切都能完好无损地保留着原样,其中包括许多倒进湖里的大树,这就加大了湖底 
    搜索工作的难度。 
    受“西蒙 维森塔尔中心”、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和奥地利政府委托负责这 
    次打捞探秘行动的是一家赫赫有名的专业探宝公司——美国“海洋工程技术公司”。 
    动用了该公司最先进的水下探测和搜寻设备与技术。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黄 
    蜂号”迷你型潜艇。这种只能容纳一个人的微型潜艇可以让潜水员在水下滞留数 
    天。如果一旦发现有人价值的东西的话,那么就可以借助其机械手把那些物品捞 
    进潜艇一个特制的笼子内,然后带回水面。 
    此外,鉴于托普利兹深水湖底环境的复杂性,该公司还动用了一个遥控机器 
    人,这个机器人由水面一只遥控浮筒操纵着,装有两台摄像机、一部声纳定位仪 
    和一只机械臂,能够在堆满树枝和其它垃圾的湖底里连续工作数百小时;此外, 
    两个全新的超尖端的潜水钟也于7月4日运到现场,潜水员将借此潜入漆黑一片的 
    湖底。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