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当代科学六大悬案
  • 不可思议的睛空坠冰
  • 瑜伽之谜
  • 金字塔探秘:胡夫金字塔结构图
  • 科学家发现冥王星大气层14年来剧烈膨胀
  • 英国学者揭密巨石阵--古人对性器官的顶礼膜拜
  • 泰坦尼克号的凶兆
  • 古埃及最美王妃嫁给外星人?
  • 美《发现》杂志评出21世纪20大危险
  • 最神秘的宇宙之谜-黑洞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信息

    科学家追踪宇宙不明冷暗物质<%=id%>

    科学家追踪宇宙不明冷暗物质 
      一个由来自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清华大学、中国原子能研究院等9家单位近25名专家组成的合作小组已经成立,他们即将在我国开展一项目前世界天体与粒子物理及宇宙科学界高度重视的最热门课题研究:追踪一种可能是宇宙早期*后遗留至今的弱作用重粒子--超对称粒子。"一旦经过科学的重复证实这种弱作用重粒子确实存在,将极大地支持超对称粒子模型。不管最终结果如何,对这种新粒子的寻找对于粒子物理、天体物理及宇宙学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在曾任意中该项目合作组中方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戴长江平静的话语中,透着一股很容易让人感触的期待和兴奋。  

      冷暗物质之谜 

      从原子物理到原子核物理,再到今天的粒子物理,物理学的日臻完善已经能够很好地解释许多诸如复杂的天体运动本质的自然现象。宇宙学模型认为,宇宙大*后经历了超高能、高能、低能过程,对应的物理规律也符合大统一、弱电统一和量子色动力学,宇宙大*及其演化所产生的粒子则遵循这些规律。然而,在宇宙中还可能存在着一些弱作用冷暗物质粒子,它们的形成及运动规律是现有粒子物理模型所不能解释的,于是科学家们又提出了超对称粒子物理模型。现代天文观测和*宇宙论的研究表明,宇宙中的物质绝大多数是暗物质,而暗物质中大多数是由冷暗物质粒子组成的非重子暗物质,现在普遍的看法认为,这种冷暗物质粒子在宇宙中的含量超过20%。戴长江研究员向记者介绍说,尽管目前实验室还不能对这种新物理模型假说提供有力的证据,但超对称粒子物理模型能很好地解释宇宙螺旋星系中星云旋转速度几乎不随星云盘径向的距离而改变,以及在星系空间气体辐射的X射线观测中发现的气体平均速度大于其逃逸速度。自1985年以来,宇宙中暗物质的研究已成为天体物理、粒子物理和宇宙学的交叉热点,其中对冷暗物质粒子--超对称粒子的观测研究是当今非加速器物理实验最热门的课题之一。 

      冷暗物质之争 

      据介绍,美国、法国、日本等科技大国的物理学家正在夜以继日地观测研究宇宙冷暗物质,如西欧核子中心(LSC )正在建造一个大型超高能粒子加速器,以捕捉和观测宇宙中可能存在的超对称粒子。与此同时,一个目标相同但采取自然观测以降低实验成本的科研小组在经过了600天的观测后,已经得到了能够证实超对称粒子确实存在的初步证据,这个科研小组由意大利罗马大学牵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由于在实验方法技巧、数据系统处理、电子插件研制等方面具有优势, 1992年在法籍华人陶嘉琳女士的促成下成为重要合作单位之一。 

      该科研小组研制了100公斤放射性很低的碘化钠晶体阵列,用于在自然界直接寻找相互作用极弱的超对称粒子。为了防止宇宙线的干扰,他们将实验设备安装在意大利格朗萨索国家实验室中,这个实验室位于岩层厚度达1000米的阿尔卑斯山脉下的一个山洞中,可以很好地屏蔽宇宙线。在对1996年至1999年累计达600天的有效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后,该实验小组获得了3个周期的年调制效应,显著性近4倍标准偏差,种种迹象表明,宇宙中可能存在超对称粒子。他们甚至还估计出了这种超对称粒子的质量和流强上限。 


      

      正如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的物理学家弗兰克。阿维尼奥内所评说的,"如果这一发现属实,无疑是具有诺贝尔奖水平的。"当意中科研小组对外公开他们的发现时,在科学界自然引起轩然大波。日前,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物理学家们对外宣称也进行了一项捕获宇宙中弱作用重粒子的实验,"但结果可能与意中科研小组的研究成果相抵触"。在随后举行的第4届宇宙暗物质来源及探测国际研讨会上,意大利罗马大学的科学家代表驳斥了斯坦福大学的结论,认为"两项实验之间存在的实质性区别以及弱作用重粒子的未知属性可能意味着我们最终也许会发现两项实验的结果都是正确的"。 

      冷暗物质之梦 

      戴长江研究员这样描述这种未知的超对称粒子:质量至少是质子的50倍,由于和其它物质发生相互作用的概率很低,能够几乎不留痕迹地经过其它物质。他说,我们现在要和时间赛跑,和世界上众多的科研机构竞争,"一旦证实宇宙中真的存在这种用常规方法观测不到的冷暗物质粒子,对*宇宙学模型和超对称粒子物理模型将是一个强烈的支持,也就把我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 

      由于这种冷暗物质粒子具有弱作用的特性,因此要在实验室里记录和捕捉它极其困难。戴长江研究员介绍说,目前,科学界一般用两种方法来探测它。一是间接法,采用地下大型的中微子探测器或空间磁谱仪等规模大、接收度高的设备,通过探测正反超对称粒子湮灭所产生的次级粒子来确认,但此法由于中间过程多,待定参数也多,较难获得准确的观测结果;二是直接法,即直接探测超对称粒子经过实验晶体阵列时留下的极其微弱的作用,此法由于成功的概率很低,因此需要研制相当规模的高灵敏度的探测系统和开发相应的实验技术方法。 

      据了解,目前意中科研小组已将用于记录超对称粒子弱作用的碘化钠晶体阵列由100公斤扩大为250公斤,仍由两国合作继续日夜不停地观测。我国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由戴长江研究员组织,也已成立了由来自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清华大学、中国原子能研究院等9家单位的25名专家组成的科研队伍,准备采取另一种500公斤二氟化钙晶体阵列探测系统去进行观测鉴定,实验地点有可能选在北京航空博物馆或京郊某一大山洞中,"如果进展顺利,估计3年内我们会拿出一个确切的结果来", 戴长江研究员乐观地说。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