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淡水龙虾自我克隆,威胁自然界
  • 蚂蚁王国又有新发现,一群火蚁有多个女皇
  • 中国古生物学家揭开神秘亿年蜻蜓化石之谜
  • 喇家村人神秘死亡,中国专家解谜底
  • 生命起源新证据,中国发现14亿年前生命遗迹
  • 世界四大死亡谷
  • 俄成功制造球状闪电,其谜依然未解
  • 恐龙杀手露出真容 证明地球曾受星体撞击
  • 中国自然界怪物之谜
  • 鳳凰山外星接觸事件 (採訪實錄)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信息

    骨髓移植后两少女越长越像,人的相貌能否移植?<%=id%>

    一个传说在申城不胫而走——人的相貌能“移植”。 

      千龙新闻网讯 近日,沪上媒体先后报道,本市数例骨髓移植的双方,这些年越长越像了。尽管语焉不详,且无像片比照,但如此“世界级”奇闻,引得国内上百家媒体竞相转载。 

      倘若仅仅是茶余饭后的谈资,风吹过也就散了。然而,正是骨髓移植的本质主体——干细胞,在世纪之交的时候,“因其在揭示生命奥*面的巨大潜力”,被美国《科学》杂志列为“新世纪人类10项最重要科研领域”之首位。一个幽灵,一个未知的幽灵在前方游荡。 

      问题是,到底像不像?!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究竟是“巧”还是“像”? 

      记者约了周海燕,周末踏进恽楠的家。 

      一进门,周海燕便指着脸颊打趣:“恽楠呀,你看看,以前我从不长痘痘,现在遍‘地’开花,连位置都和你的一样啦。” 

      在上海几对“越长越像”的骨髓移植供、患者中,恽楠与周海燕是年龄相差最小的同性,因而“相貌”最具可比性。 

      无巧不成缘。3年前,29岁的周海燕被确诊为白血病,在与父母、哥哥骨髓配型失败之后,竟然与仅十万分之一概率的陌生人恽楠配型成功了。更巧的是,捐骨髓前做体检,意外查出恽楠身携一种轻微病毒,其中有只抗原呈阳性,都以为不能捐了,万万没想到,再查周海燕,竟然也携带这种轻微病毒,也是这只呈阳性,天大一个巧! 

      也许本来长得像?接受骨髓移植的周海燕,拿出几张术前的照片让记者对照,难怪说像———长脸已经变圆脸。再看恽楠,天生一张圆圆脸。 

      莫不是海燕手术后吃激素的关系?的确曾经“胖”过,可现在体重完全恢复到移植前,手腿都细得像麻杆了,就是脸形,一“圆”从此不再“长”。 

      “到后来,连海燕的爱人都说她跟楠楠越长越像了,我跟楠楠爸也私下嘀咕,这海燕,怎么连口味爱好都‘楠楠化’,都爱吃水果青菜,豆制品不碰;都爱看电视里谈话类节目;都喜欢红黄等鲜艳的颜色……”恽楠妈妈扳着手指数。 




      治好了自己的病,人却像了“她”,介意吗?记者好奇。 

      海燕眼圈微微发红:“我打心眼里感激恽楠,长得像,开心。” 

      恽楠忙把话岔开:“记者见多识广,你看像不像?” 

    且听专家说 

      尽管眼见为实,可毕竟见到是表象。什么叫“像”?怎样算“像”?为什么会“像”?相貌真能被“移植”?走访专家,解惑释疑。看来现在为时尚早,专家们兴致盎然却各抒己见,定论难成大一统。 

      【观点1】不可理喻 

      赵寿元(复旦大学遗传学教授):相貌移植?绝无可能。什么基因导致什么变化,相貌与骨髓移植,风马牛不相及嘛。 

      记者:为什么如此肯定? 

      赵寿元:虽然说人的相貌具体由什么遗因决定的,遗传学还未完全弄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相貌受遗传背景控制,涉及到皮肤、骨骼、毛发等上百种细胞类型及其空间结构,是个相当复杂的多基因性状。而骨髓移植,主要为了将造血干细胞输给患者,以重建造血功能,这些都只能在血液中表达,怎么可能改变相貌呢?实在难以想象这个通道怎么建立。 

      记者:对于周海燕和恽楠的例子,该如何解释? 

      赵寿元:也许是巧合,也许根本就是心理假象。 

      【观点2】也许可能 

      仇志根(著名干细胞专家、血液学博士):也许有可能。确实,传统观念认为,不同组织种类的干细胞,就是“世袭终身制”,不可逆转,就好像印度电影《流浪者》里那句名言:“法官的儿子永远是法官,贼的儿子永远是贼”。然而在1999年,美国科学家首先证明人体干细胞具有“横向分化”的功能,比如造血干细胞可能转化为肌肉细胞、神经细胞、成骨细胞等等,反之亦然。这一里程碑式的发现立即轰动世界,当年,美国《科学》将它评为“最令人振奋的科学突破”,两年后,《科学》杂志评出“21世纪最重要的科学领域”,干细胞又列十项之首。 

      记者:你是说骨髓里的干细胞可能转化为影响相貌的干细胞? 

      仇志根:这恐怕不仅仅是猜测或者空想。美国科学家曾将黑鼠的骨髓移植给白鼠,白鼠长出了黑毛发;英国科学家将骨髓植入心脏病人的心脏,结果骨髓干细胞分化构建成小的毛细血管,改善了心脏功能。 

      记者:骨髓移植50年,为什么没见国外“相貌移植”的报道? 

      仇志根:回答这个问题真的难了,我提个假设吧。按国际惯例,为保护个人隐私和避免可能的纠纷,骨髓移植的供患双方是不能相识的。中国由于人情社会的特点和扩大宣传的要求,供患双方不仅相识而且结为好友,真要有点“像”了,很快就会传开来。 

      记者:要是相貌能移植,移植美人骨髓,那不是最彻底的整容术吗? 

      
      仇志根:要知道,非亲缘骨髓配型的成功率只有十万分之一,再把美人“百里挑一”的概率算进去,成功率岂不小到千万分之一!小命要紧还是脸蛋要紧? 

      【观点3】定论尚早 

      丁小燕(上海生命科学院教授):“相貌移植”我不懂。探讨这个问题,我想首先要对“像不像”本身做科学界定。 

      记者:“像”的界定是什么? 

      丁小燕:假如找不到更权威的标准,只有听法医说话,脸部所有的尺寸都要严格量化比较,比如眼眶多深、颧骨多高、两颊多宽、甚至牙床多平,精确到毫米。我曾拿几百张夫妻合影专门研究“夫妻相”,发现他们新婚时就有一定的相似度,因为人总是爱自己的,所以自觉不自觉地以自己为“蓝本”找对象,等多年共同生活之后,相似度更高了,因为环境一样,喜怒哀乐一致,以至脸部肌肉的使用频率都几乎相同了。但这也不是科学意义上的“像”,既没换骨,更没脱胎。 

      记者:假设经科学界定真变“像”了呢? 

      丁小燕:也很难对“长相移植”下判断。干细胞学说的突飞猛进,的确对遗传学的许多传统框架提出了挑战,但毕竟还在“行军”过程中;同时,几乎所有干细胞的横向分化都是在实验室条件下完成的,能不能在人体内自然实现?会是怎样的实现?全世界学者还在孜孜以求。 

      记者:那么“中间派”的你作壁上观吗? 

      丁小燕:不,科学鼓励想象鼓励好奇鼓励探秘,十年前谁要说人能克隆,八成会被认为是疯子。对于骨髓移植与相貌这一新鲜的领域,我现在不予肯定,因为需要充分的实例与数据;我现在也不予否定,也许被今天奇闻轶事撞开的那扇门,将通向又一次重大创新。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