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灵魂不灭的科学观
  • 海底人确存在 揭开深水类人怪物之谜
  • 深海探奇:神秘古船千年不腐
  • 顽强细菌可能来自火星
  • 探索宇宙规律 关爱人类家园
  • 飞碟出现时的8种现象
  • 神秘失踪与再现
  • 史前文明的进化*跳
  • 复活节岛最后的秘密
  • 怎样飞向半人马座?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信息

    寻找未知"怪物"<%=id%>

    人类是万物之灵,环顾四周,显得很孤独。于是,掌握绝对“话语权”的人类,开始不断为动物“探寻”或“制定”着根源和归宿。  

      最近,丹麦科学家在格陵兰发现了一种体形很小的动物,对号入座时,却发现在现有的动物“门类”中找不到它的“归宿”;在美国,一头死去的亚洲白肢野牛,在科学家的安排下向普通母牛借腹,即将“克隆”出一头小白肢野牛。  

      时至今日,到底还有多少种动物没有找到“归宿”?又有多少种动物的命运扭转?还有多少种想象中的怪物被创造?  

      IBM PC探索报道  

      海洋中还有1000万个物种未被命名  

      近日,丹麦科学家在格陵兰发现了一种体长仅0.1毫米的动物,它们生活在温度很低的淡水中,以啃咬深水苔藓上的细菌或藻类为生,并以孤雌生殖的方式繁殖,最大的特点是有着非常复杂的颚。为此,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科学家专门在分类学上为它设立了一个新的动物门。  

      据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研究员刘容子介绍,35亿年前生命在海洋中出现了,4.25亿年之前所有的生物都是海洋生物,300万年前出现了人类。到目前为止,海洋仍是生物物种的宝库。科学家估计,深海约有1000万个物种未被命名。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杨奇森副研究员说,在昆虫类和无脊椎动物方面,发现新种的可能性很大;而在脊椎动物、鸟类、兽类方面,发现新物种机会很少。大的动物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采集到标本,进行深入地研究。而小的动物,如昆虫,现在到底有多少种,有人说10万种,有人说100———200万种。  

      为新物种命名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需要一套科学、严谨的程序。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罗桂环介绍,现在国际上都采用18世纪瑞典博物学家林奈提出的“双拉丁文命名法”,前一个拉丁文代表所发现生物的“属”名,后一个拉丁文代表所发现生物的“种”;所命名字的后面往往还要写上命名者的名字缩写字母,以示负责。同时,命名结果必须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给新物种命名的前提是必须制作“模式标本”,来表现新物种的“神态特征”。  

      “雪人”或“雪怪”是否是“杂交”的结果  

      有人称在神农架山区发现过“野人”的毛发、足迹、栖息地等;也有人说在喜马拉雅山曾见过“雪人”或“雪怪”。甚至有人根据采集到的“野人”毛发,将显微镜扫描结果与人类的毛发或其他动物的毛发相比较,来推断“野人”的身高、肤色及身体等特征。  

      杨奇森副研究员说,对此我国科学界一贯采取谨慎态度。虽然人类和动物的毛发都有特异性,采集毛发是比较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但目前任何国家都没有建立所有动物毛发的数据库,因此很难将区分毛发作为唯一的标准。  

      在人们的常识中,马与驴交配能生出体格和耐力更为健壮的骡子。神农架山区动物资源丰富,“野人”出现会不会是类人猿、长臂猿、大鼻猿相互“杂交”,甚至与人类“杂交”的结果呢?  

      罗桂环研究员说,打破不同生物之间的“生殖隔离”是非常困难的。在自然的条件下,在大猩猩与长臂猿等所进行的“杂交”试验中根本没有一例成功。从生物分类来看,大型兽类出现新“种”或“类”的可能并不大。所谓“野人”、“雪怪”等目前都没有寻找到与描述相对的“模式标本”。  

     基因冷冻保存物种,期待复活技术出现  

      罗桂环研究员认为,在近一个世纪,由于人类的恶意捕杀和对动物栖息地的大破坏、环境污染等原因,大批珍稀动物灭绝将是很难避免的,某些鱼类、昆虫以及无脊椎动物都濒临灭绝。如因为过去DDT农药的大量使用,影响到一些鸟类钙的代谢,使鸟蛋非常薄甚至无法成形。  

      杨奇森副研究员说,每一个物种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灭绝的过程。一般来说一个物种的寿命在100万年———800万年。因此在每个时代都有新物种产生和老物种灭绝的现象。但是自从人类进行了工业社会,对动物自身领地的侵占,加速了大量动物的濒危和灭绝。  

      当最后两只朱鹭死去之后,日本实施了“朱鹭冷冻保存计划”,将朱鹭的基因保存在摄氏80度以下,寄希望于先进的生物技术的出现。人类对于DNA复活技术议论纷纷。有人认为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也有人认为只要20年就够了。  

      日本学者古居进认为,也许很快就可以实现。这需要意外的运气再加上时间和心力的积累。DNA的探索只不过是个开端,之后要如何制造出蛋白质甚至整个个体的过程,那才是生物学上最难突破的地方。同时还必须使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因为如果每一个个体都完全相同而没有差异,一旦有个三长两短,说不定一时间就会全部灭亡。  

      “克隆”能否造就新物种  

      在最新一期《克隆》杂志上报道,在美国依阿华州农场的一头母牛“贝西”即将生下小亚洲白肢野牛。为了拯救这濒危动物,从事克隆研究的美国马萨诸塞州“先进细胞技术”公司的科学家,从一头死去的白肢野牛身上取了单个皮肤细胞以获取遗传物质,在一头农场母牛身上借腹“克隆”。科学家说,如果成功,这标志着利用克隆技术将有可能扭转珍稀动物灭绝的现状。  

      杨奇森副研究员介绍,判断两个物种是否相同,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即“身子隔离法”。也就是说,看这两个物种能否产生可繁衍的后代。比如马与驴进行交配虽然能产生骡,但是骡不能繁衍后代,因此马与驴并不是一个物种。  

      对于“克隆”不能导致新物种的出现,杨奇森副研究员认为,“克隆”一般未能产生新的物种,但是,如果把“克隆”后代的变异结果进行积累,达到了“身子隔离”的水平,也有可能产生新的物种。生物能形成今天的多样性,很大原因也是因为地域隔离,造成了变异进行积累的结果。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