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揭开成吉思汗墓穴之迷
  • 七千万年前的食草鹗
  • 史前文明系列之埃及金字塔: 天狼星历书
  • 神奇的人体发光现象
  • 起死回生者带回的预言
  • 人为什麽活着
  • 关于视觉空间的思考
  • 死亡后的生命:博士的濒死经历
  • 大预言家诺查丹玛斯的生平
  • 超感能力 ─穿越太空 预知未来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信息

    华夏文明---《周易》<%=id%>

    《周易》认为自然与社会是统一的。《周易》每一卦都揭示了天地自然之道,及该卦在自然之道中所处的时势,然后把这个道与时势,作为对人类社会的整体制约,从而决定人们应当怎样去行动。古人把这种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统一性,称作是天人感应,要人们去究天人之际。 

    易经倡导天道循环是自然常理,君子效法天道,就应当崇尚此理,不能违天逆常,要顺时适变。在阳刚生息之时要顺应,在阴柔生息之时也要顺应。这是为什么要"顺"的道理。但阴柔的生息确实又不利于君子,因此又不能消极顺应,还要加以制止。只不过制止的方式不是对抗性的,而是因势利导。 

    "时"与"中"是《周易》里非常重要的两个概念。《周易》要求人们在道德修养上要符合"时"、"中"。中即孔子讲的中庸之道。所谓中庸,实际上指的是在天地自然之道的正中运行。所谓"时"是指与时势一致。天地自然的运动有它的时序,时序的不同阶段所形成的时势就不同,时势是随时序而变化的。人要顺应天道,就必须按照时势经常调整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言行与时势保持协调一致,简言之就是要顺时应变。能时能中,人的行为才符合天地自然之道,保持正确,从而趋吉避凶。 

    现代许多人对《周易》中的"命"有误解。《周易》里不时提到"命",对命的认识与今天的说法不尽相同。《周易》讲的命是与时位相关的一个范畴,即在天地造成的时势中所处的特定位置,这是一种客观条件的拘限,谁也不能超越。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去行动,就是顺应天命,即可获吉,绝不是让人们坐等好运的到来。不顾客观条件盲目行动,那是逆天命,逆天命就会遭凶。《周易》既反对盲动,又鼓励人们顺应规律去活动。知道自己所处的时势地位和应当活动的规律,这就是知天命。实际上,"命"是客观条件对人的限定,是自然与社会法则对人的制约。 

    气是《周易》讲的阴阳二气。阴阳二气之中,阳气是创生的、主导的,阴气则是顺动的,终成的。阳气是活性的,具有生命力;阴气则是收敛、闭藏的。两者虽是构成宇宙不可或缺的对等因素,但作用并不相同。因此常常褒阳而贬阴,重阳而轻阴。二者不是平行关系,而是有轻重轩轾之别。吉凶祸福是由事物运动发展的阴阳轩轾规律决定的,这个规律就是事物都是在矛盾对立中不断发生变化,否极泰来、盛极而衰,万事万物各有自己当令用事的时势,时势一过,必然会走向自己的反面。 

    卦的消息变化是《周易》的内部组织规律。阴阳的消长都不是骤变,而是渐变。卦变时刚柔爻的推移极好地揭示了事物的对立统一。十二消息卦刚柔爻的推移极为直观地把阴阳的消长表现出来,把事物的对立统一运动作了形象化的图示,揭示出宇宙运动回环无端、往来不绝、永动不息的客观规律,提示人们在实践中要遵循宇宙运动的规律,永无止境地前进,并指导人们把握物极必反的规律。不为已盛,盛极知退;不欺弱小,新生可畏,始终把自己放在客观的位置上。 

    "合二而一"是《周易》的基本规律之一。以损卦六三"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为例,象辞说"一人行,三则疑也"。意思是一人行走会得到友人,三人同行会产生猜疑。《系辞·下》解释这一句说:"天地因蕴,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易》曰'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言致一也。"意为天地阴阳二气的亲密交合,万物得以浓醇化育;男女精血交构,万物得以化生,此句正说的是阴阳之间的"致一",也就是达到一致。对立双方有同一性,不能加入第三者,加入第三者就破坏了同一性。象辞说"三则疑也",指的就是加入第三者同一性就要破坏,相互猜忌。在《周易》中,"合二而一"是存在的,天地要合二而一,男女要合二而一,万事万物对立双方无不合二而一。 

    六十四卦向人们描述了一个大的运动周期,以后的运动还会按这种周期的方式出现,这样就概括了无穷永恒的哲理。它向人们揭示了宇宙运动的周期性特征。宇宙的发展运动是无穷的,而运动方式却是周期性的。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