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零族元素的发现
  • 有毒化学物质对人体的危害(1)
  • 话说黄金
  • 笔中的化学原理
  • 性倾向的气味
  • 绿色化学--一种新的化学理念
  • 人疲倦的化学原理
  • 神奇的材料——超塑合金
  • 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解读
  • 解读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信息

    有毒化学物质对人体的危害(2)<%=id%>

      四、对人体的危害:有毒物质对人体的危害主要为引起中毒。中毒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毒物一 次短时间内大量进入人体后可引起急性中毒;小量毒物长期进入人体所引起的中 毒称为慢性中毒;介于两者之间者,称之为亚急性中毒。接触毒物不同,中毒后 的病状不一样,现将中毒后的主要症状分述如下:

      (一) 呼吸系统:在工业生产中、呼吸道最易接触毒物,特别是刺激性毒物,一旦 吸入,轻者引起呼吸 姥字 ,重者发生化学性肺炎或肺水肿。?见引起呼吸系统 损害的毒物有氯气、氨、二氧化硫、光气、氮氧化物,以及某些酸类、酯类、磷化物等。急性中毒:

      1. 急性吸吸道炎刺激性毒物可引起鼻炎、 喉炎、声门水 肿 气管支气管炎等,症状有流涕、喷嚏、咽痛、 人 、咯痰、胸痛、气急、呼吸 困难等。

      2. 化学性肺炎 肺脏发生炎症,比急性呼吸道炎更严重。患者有剧 咳嗽、 咳痰(有时痰中带血丝)、胸闷、胸痛、气急、呼吸困难、发热等。

      3.化学性肺水肿 患者肺泡内和肺泡间充满液体, 多为大量吸入刺激性气体引起,是最严重的呼吸 道病变,抢救不及时可造成死亡。患者有明显的呼吸困难,皮肤、粘膜青紫(紫绀), 剧咳,带有大量粉红色 沫痰,烦躁不安等。 慢性影响:长期接触铬及砷化合物, 可引起鼻粘膜糜烂、溃疡甚至发生鼻中隔穿孔。长期低浓度吸入刺激性气体或粉尘, 可引起慢性支气管炎,重得可发生肺气肿。某些对呼吸道有致敏性的毒物,如甲苯 二异氰酸酯(TDI)、乙二胺等,可引起哮喘。

      (二)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包括脑和脊髓)和周围神经(由脑和脊髓发出,分布于全身皮肤、肌肉、内脏等处) 组成。有毒物质可损害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 主要侵犯神经系统的毒物称为“亲神经性毒物”。

      1. 神经衰弱综合症 这是许多毒物慢性中毒的早期表现。患者出现头痛、头晕、 乏力、情绪不稳、记忆力减退、睡眼不好、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

      2. 周围神经病 常见引起周围神经病的毒物有铅、铊、砷、正己烷、丙烯酰胺、 缺 烯等。毒物可侵犯运动神经、感觉神经或混合神经。表现有?动障碍,四肢远 端手套、袜套样分布的感觉减退或消失,反射减弱,肌肉萎缩等,严重都可出现瘫痪。

      3. 中毒性脑病 中毒性脑病多是由能引起组织缺氧的毒物和直接对神经系统有选 择性毒性的毒物引起。前者如一氧化碳、硫化氢、氰化物、氮气、甲烷等;后者如铅、 四乙基铅、汞、猛、二硫化碳等。急性中毒性脑病是急性中毒中最严重的病变之一, 常见症状有头痛、头晕、嗜睡、视力模糊、步态蹒跚,甚至烦躁等,严重者可发生脑 疝而死亡。慢性中毒性脑病可有痴呆型、精神分裂症型、震颤麻痹型、共济失调型等。

      (三)血液系统:在工业生产中,有许多毒物能引起血液系统损害。如:苯、砷、铅等, 能引起贫血;苯、巯基乙酸等能引起粒细胞减少症;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如苯胺、 硝基苯)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患者突出的表现为皮肤、粘膜青紫;氧化砷可破坏 红细胞,引起溶血;苯、三硝基甲苯、砷化合物、四氯化碳等可抑制造血机能,引起 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发生再生碍性贫血;苯可致白血症已得到公认, 其发病率为0.14/1000。

      (四) 消化系统:有毒物质对消化系统的损害很大。 如: 汞可致毒性口腔炎,氟可导致 “氟斑牙”;汞、砷等毒物,经口侵入可引起出血性胃肠炎;铅中毒,可有腹绞痛; 黄磷、砷化合物、四氯化碳、苯胺等物质可致中毒性肝病。

      (五) 循环系统常见的有:有机溶剂中的苯、有机 着 药以及某些刺激性气体和 窒息性气体对心肌的损害,其表现为心慌、胸闷、心前区不适、心率快等;急性中毒 可出现休克;长期接触一氧化碳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等等。

      (六)泌尿系统 经肾随尿排出是有毒物质排出体外的最重要的途径,加之肾血流量 丰富,易受损害。泌尿系统各部位都可能受到有毒物质损害,如慢性铍中毒常伴有尿路 结石 ,杀虫脒中毒可出现出血性膀胱炎等,但常见的还是肾损害。不少生产性毒物对肾有毒 性, 尤以重金属和卤代烃最为突出。如汞、铅、铊、镉、四氯化碳、六氟丙烯、二氯乙烷、 溴甲烷、溴乙烷、碘乙烷等。

    original link
    http://www.szkp.org.cn/display.asp?id=78083

    [1] [2] 下一页

    上一页  [1]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