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早期人类曾是食人族 科学研究发现直接证据
  • 专家称女性更易患抑郁症 几率是男性的两倍
  • 深圳发现首例天然携带抗艾滋病基因的黄种人
  • 美国科学家认为频繁使用代词对人的健康有益
  • 研究显示网上所售伟哥半数可能是假冒产品
  • 专家称性功能障碍非心理根源 是心脏病前兆
  • 日本研究发现抑制食欲物质 可帮助治疗肥胖
  • 19岁少女骨龄两岁 治疗太晚终生不育
  • 中世纪人平均身高为1.73米 比后代高几厘米
  • 中国科学家将跨学科联手探究中药治疗原理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信息

    有人携带抗艾滋基因 感染率比普通人低19倍<%=id%>


      本报讯 (记者 邱瑞贤) 对于目前仅能控制其病情的艾滋病来说,人类始终感到力有不逮。但是昨日抵穗的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艾滋病分子病毒学专家朱托夫却声称,他发现部分人身上天生具有抗艾滋病毒的基因,永远不会感染,而且黄种人中也可能存在这种抗性基因;并可以依照其基因来制造防治艾滋病的疫苗!据悉,这一惊人成果已于本月15日发表在全球传染病学科最高级别刊物《美国传染病学杂志》上。目前这一成果已惊动国内卫生部门,朱托夫拟与暨南大学艾滋病基因与疫苗研究开发中心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惊人发现


      有人携带抗艾滋病毒变异基因


      兼任暨南大学客座教授的联合国艾滋病总署专员、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艾滋病分子病毒学实验室主任朱托夫博士昨日发布了他的最新研究成果。根据其实验室长达10年的跟踪发现,在接受观察过的1万名同性恋人群中,其中有近100人和艾滋病人长期保持无安全措施的性关系,但始终没有感染艾滋病毒,这一特殊人群被定义为“长期暴露不感染者”。


      研究发现,树突状细胞(简称DC)特异性表面分子DC-SIGN及其相关分子DC-SIGNR变异基因具有抵抗HIV-1(艾滋病病毒)感染的作用。在他们追踪的这100人中,3%的人具有DC-SIGN变异基因,他们终身不会感染HIV;30%的人具有DC-SIGNR变异基因,感染HIV的机会比普通人低19倍!


      天然屏障


      变异基因可能也是SARS的克星


      “DC-SIGN就好像是一个细胞上长的‘手’,专门网罗艾滋病毒等病毒,再把这些病毒传给血液淋巴细胞,传染后人体就会感染上艾滋病毒。”但朱托夫观察发现,“3%终身不会感染艾滋病毒的人其DC-SIGN会产生变异,使这只网罗艾滋病毒的‘手’不抓病毒,使病毒无法感染人体。”他表示,目前初步发现这种变异基因可能来自遗传。


      朱托夫表示,变异的DC-SIGN是人体天然的安全屏障,甚至有可能把SARS、乙肝病毒、结核病细菌都挡在人体之外,这一点还有待更充分的研究。


      最大意义


      制造疫苗阻挡艾滋病毒入侵


      他指出,目前人类研究出的抗艾滋病药物只能是在感染艾滋病毒以后,对病毒进行控制,但无法彻底清除。而有了这个突破性的发现,则可以将艾滋病的研发方向带领至感染前的预防,也就是制造防艾疫苗。


      他表示,如果人类能成功研制出模仿DC-SIGN变异基因生物功能的药物,放置在阴道、直肠等艾滋病毒常见进入口,艾滋病毒被药物中的DC-SIGN“抓”走,然后从体内排出,就能达到避免感染的目的。


      最新成果


      黄种人身上也存在类似基因


      目前这一研究成果被首次发布,朱托夫本人已向美国当局申请专利。此前有研究表明,有些人带有某些特殊基因多态性,如携有32bp缺失的CCR5-Δ32趋化受体基因的人群,就具有抵抗HIV感染的能力,但在长期暴露不感染者中仅占1%,而且只是在白种人群。相比之下,这次发现的DC-SIGN及DC-SIGNR变异基因对中国人来说更有意义,因为有观察发现,黄种人身上也存在着这种基因!


      未解之谜


      暂未确定对中国人是否有效


      让人兴奋的是,这一重大发现目前在广东省人群内找到了基本吻合的对象。目前朱托夫已经和暨南大学艾滋病基因与疫苗研发中心、广州市传染病医院、深圳市传染病医院展开了技术合作。各方共同启动了一个“中国人群HIV/AIDS相关基因多态性分析和抗性基因筛选”的项目。


      项目组上月在深圳选取了正常人群、艾滋感染者及发病者、高危人群进行基因测试,采集到几十个基本符合“长期暴露不感染者”条件(每周2次、连续4个月与艾滋病患者发生高危行为但不感染)的样本,其中有1例携带有高度相似的DC-SIGN、DC-SIGNR变异基因。但

    [1] [2] 下一页

    因为存在人种、选样标准的差别,该变异基因是否对艾滋病存在同样的抗性还需最后确定。


       今后目标


      寻找中国人特有的抗性基因


      朱托夫还表示,除了他发现的两种已知变异基因外,中国人很可能有自己新的变异基因,但其艾滋病抗性有待证实。据悉,关于这一发现目前已经进入实验室研究阶段。


      据悉,下阶段项目合作组将构建中国人群的DC-SIGN/DC-SIGNR功能基因多态性图谱,并以新发现的HIV-1抗性基因为线索,在反复暴露但不感染的人群中寻找中国人特有的、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和开发前景的HIV-1抗性基因,并申请加入世界HIV-1/AIDS疫苗测试和治疗网络,研发防治HIV-1/AIDS的基因、化学药物和疫苗。

    上一页  [1]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