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早期人类曾是食人族 科学研究发现直接证据
  • 专家称女性更易患抑郁症 几率是男性的两倍
  • 深圳发现首例天然携带抗艾滋病基因的黄种人
  • 美国科学家认为频繁使用代词对人的健康有益
  • 研究显示网上所售伟哥半数可能是假冒产品
  • 专家称性功能障碍非心理根源 是心脏病前兆
  • 日本研究发现抑制食欲物质 可帮助治疗肥胖
  • 有人携带抗艾滋基因 感染率比普通人低19倍
  • 印度按照古医书配方开发出纯草药口服避孕药
  • 研究发现吸烟老年人较易患上抑郁症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信息

    中美专家称中国人或有天然抗艾滋病变异基因<%=id%>


      中美联合攻关取得突破性发现


      中国人或有天然抗艾滋变异基因


      本报讯 (记者 段功伟) 经过对深圳长期有艾滋病高危行为却不感染HIV(艾滋病毒)人群的跟踪,发现有些中国人体内可能也存在天然抵抗HIV的变异基因。昨天,来自美国华盛顿
    大学医学院的艾滋病分子病毒学专家朱托夫,在与其合作的暨南大学艾滋病基因与疫苗研究开发中心向记者介绍了中美联合攻关的最新发现。


      有人天生不会感染艾滋病毒


      朱托夫博士是联合国艾滋病总署专员,同时兼任暨南大学客座教授。这次专门到广州为即将开展的合作进行访问。


      朱托夫博士介绍,今年9月15日他们在美国《传染病学杂志》(全球传染病学科最高级别刊物之一)发表了一篇论文,专门研究长期暴露却不感染HIV者的抗性基因。这是他领导的实验室10多年跟踪研究的结果。在过去10多年里,实验室对美国1万名同性恋者进行跟踪研究,结果发现有近100人虽然和艾滋病人长期保持无安全措施的性关系,但始终没有感染HIV,这一特殊人群被定义为“长期暴露不感染者”。


      解释其原因,得从人体的树突状细胞(简称DC)的表面分子(DC-SIGN)及其相关分子DC-SIGN(R)说起。“DC-SIGN就好像是一个细胞上长的手,专门用来抓HIV,成为HIV进入人体的载体。但是变异的DC-SIGN就好像手断了,抓不了病毒,也就无法带到人体里面。”朱托夫生动地解释道。


      两年前,朱托夫领导的实验室终于发现,原来一些“长期暴露不感染者”的DC-SIGN或DC-SIGN(R)发生了基因变异,不再具有抓获HIV的功能。


      而且,后来有科学家发现,变异的DC-SIGN不仅不会抓获病毒,而且不会抓细菌,所以可能具有抗SARS、乙肝病毒、结核病细菌等的作用。


      在朱托夫所在的实验室长期追踪的100名“长期暴露不感染者”中,3%的人具有DC-SIGN变异基因,他们终身不会感染HIV;30%的人具有DC-SIGN(R)变异基因,感染HIV的机会是普通人的1/19。


      最近,他们发表论文,首次发布了这一发现,并申请了专利。


      朱托夫认为,现有的抗艾滋病的药物是人体感染艾滋病毒以后,对感染了病毒的病毒进行控制但无法彻底清除。而有了这个抗HIV变异基因的发现,则可以开辟艾滋病的药物预防研究方向。比如,如果能成功研制出模仿DC-SIGN生物功能的药物,放置在阴道、直肠等艾滋病毒常见入口处,即使在进行高危行为时HIV来到这个进入人体的第一关口,但并不能找到载体进入关口,而直接排出体外。目前研发这一方向的药物正在启动。


      中国人或存有类似变异基因


      朱托夫所在实验室的这一重大发现,目前在广东省已经找到了基本吻合对象。暨南大学艾滋病基因与疫苗研发中心、广州市传染病院、深圳市传染病院已经和朱托夫进行了合作,共同启动了“中国人群HIV/AIDS相关基因多态性分析和抗性基因筛选”项目。


      利用朱托夫无偿提供的价值约10万美元的关键试剂,项目组上月开始在深圳进行了类似跟踪调查,目前已经采集到了40个基本符合“长期暴露不感染者”条件的样本(每周2次、连续4个月与艾滋病患者发生高危行为但不感染),其中有1例携带有高度相似的DC-SIGN、DC-SIGN(R)变异基因。但因为存在人种、选样标准的差别,该变异基因是否对艾滋病存在同样的抗性还需最后确定。而且,更为惊人的是,除了这两种已知的变异基因,中国人很可能有自己新的变异基因。目前研究正在进一步进行中。


      项目合作组将构建中国人群的DC-SIGN/DC-SIGN(R)功能基因多态性图谱,并以朱托夫实验室发现的抗性基因为线索,在高危人群(吸毒人群、卖*者等)、HIV感染者、AIDS病人及反复暴露但不感染人群中寻找中国人特有的、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和开发前景的HIV抗性基因,并申请加入世界HIV/AIDS疫苗测试和治疗网络,研发预防药物和疫苗。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