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金字塔之谜科学研究揭神秘面纱
  • 新化石首次揭示恐龙睡姿
  • 中国四川三星堆五大谜团
  • 《访问》组像
  • 新化石首次揭示恐龙睡姿
  • 澳大利亚发现远古新物种
  • 清朝龙脉之谜
  • 神秘海底人鱼之谜
  • 揭谜神秘诡异的骷髅墙
  • 探秘:石达开藏宝之谜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信息

    旅鼠跳海*是一个美丽的谎言<%=id%>

    hspace=0

    旅鼠集体跳海*是一个美丽的谎言

      人们观察到,在挪威山区,山上的旅鼠向山谷扩散,有一部分逐渐到了湖边和海边,在那里安置下来。但有些就会试图游到对岸去,有的就被淹死了。这可能就是旅鼠集体*的神话的源头。

      网上流行一篇署名“桑内斯”的“美文”《浩荡祭大海———奔赴死亡之约》,转自《读者》2005年第15期,据说是一位挪威癌症病人在追随旅鼠奔向死亡的旅途中,顿悟了生命的真谛:无须畏惧死亡,因为生和死都是生命的一部分。但从内容和文笔看,不像是翻译作品,是某个国内作家的假冒之作,里面绘声绘色地描绘自己跟踪目睹数百万只旅鼠为了物种的利益,在浩浩荡荡的长途跋涉之后集体跳海*的场面,其实是从国内介绍“旅鼠之谜”的科普文章改编而来。

      旅鼠是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大约20种小型草食动物的统称。人们很早就注意到,它们的数量会出现周期性的变化,有的年份数量极多,有的年份又非常少见。由此就出现了各种传说。在十六七世纪,很多欧洲学者相信旅鼠是“天上掉下来的”———只要空气条件合适,就能自发生成旅鼠。当时丹麦博物学家奥尔·佛姆为了驳斥这种说法,首次对旅鼠做了解剖,证明旅鼠的解剖结构和其它啮齿类动物类似。

      旅鼠之所以会让人产生突然从天而降的感觉,是因为它们的繁殖力强得惊人。旅鼠出生大约一个月后就能繁殖,一只雌鼠每5周就可产下一窝大约8只小鼠。在条件适宜时,一个旅鼠种群的数量一年之内就能增长10倍。大约每4年旅鼠的数量就会出现一次顶峰,之后又锐减,少到难以寻觅。那么多的旅鼠到哪里去呢了?

      传说,当旅鼠数量达到顶峰时,它们就会自发地集体迁移,奔赴大海*,只留下少数同类留守并担当起传宗接代的神圣任务。迪斯尼在1958年拍摄的纪录片《白色荒野》中,就纪录了旅鼠成群结队地迁徙、最终跳海*的场面,配上了非常煽情的解说。这部奥斯卡获奖影片影响深远,使旅鼠奔赴死亡之约的动人传说在西方家喻户晓。

      不过那部纪录片的场面是伪造出来的。那部影片是在加拿大的阿尔伯达省拍摄的,那个地区并不产旅鼠。摄影组到北极地区向因纽特小孩买了几十只旅鼠,让它们在一个覆盖着雪的转盘上奔跑,从各个角度拍摄,剪辑后就出现了成千上万只旅鼠大迁移的情景。之后,摄影组把这些旅鼠带到悬崖上,希望拍摄它们跳下悬崖河中淹死的场面。不料旅鼠却不愿往下跳,在等了两天之后,不耐烦的摄影组把这些旅鼠赶下了悬崖,人为制造了跳海*。

      旅鼠的数量为什么会出现周期性的变化,是一个还没有定论的生物学课题,可能与天敌、食物、气候、季节等因素有关系。例如,一个很明显的但还未得到证实的解释是,旅鼠数量的剧增破坏了植被,出现食物匮乏,导致大批旅鼠被饿死。然后植被开始回复,出现了新一轮的循环。实际上这并非旅鼠特有的现象,在严酷条件下生存的其它一些小动物,其种群数量也会出现类似的周期性变化。

      虽然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专家们在这一点是一致的:旅鼠不会集体*。在旅鼠数量剧增,当地的食物变得稀少时,旅鼠和其它动物一样,会向其它地方扩散。人们观察到,在挪威山区,山上的旅鼠向山谷扩散,有一部分会逐渐到了湖边和海边,在那里安置下来。但随着后来者越来越多,有些就会试图游到对岸去,有的就被淹死了。这可能就是旅鼠集体*的神话的源头。

      近年来也有些专家试图从旅鼠自身的变化解释其数量减少之谜。例如,随着鼠口密度的增大,旅鼠彼此之间出现了更多的社会交流和压力,导致体内激素水平出现变化,从而使其繁殖力下降,变得更有攻击性。在群体密度过大时,旅鼠的反应不是牺牲自己,而是更倾向于攻击其它旅鼠,乃至出现自相残杀。

      旅鼠奔赴死亡之约的神话不会像旅鼠从天而降的神话那样轻易消失。

      不管专家们如何澄清,这个神话会一直被当成一个科学事实、作为一个有教育意义的自然奇观流传下去。毕竟,对许多人来说,一个美丽的谎言胜过冷酷的事实。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