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北京科技报揭穿蒙眼辨物
  • 十八层地狱的垂练世界最大的阎罗王(图)
  • 科学家在北极发现疑似外星生命体
  • 西伯利亚冻土发现休眠数万年的原生动物
  • 水下神秘蛙鸣困扰俄潜艇
  • 神秘念力医学横空出世 大师行踪扑朔
  • 千年万载不死的动物
  • 肉身和尚圆寂3年身不腐 仍长头发和指甲
  • 每日进食25蜥蜴维生的印度男孩
  • 网瘾:一种日益增长的社会担忧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信息

    谈核色变 用科学战胜恐惧<%=id%>

        核能,是20世纪人类发现的一种新型能源。但是,核能只有在安全、和平利用的前提下,才能真正造福人类。20年前发生的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作为世界核电史上最严重的事故,在人类和平利用核能的进程中投下了一道阴影。 
     
     
        尽管国际社会已经对这一事故作出了科学结论,广大公众限于种种原因却并不了解事故真相,一些人对核能利用仍心存疑虑,甚至谈“核”色变。

      当前,由于全球能源紧张,开发核电已成为世界潮流。前不久,我国《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已经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积极推进核电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战略。这一战略的顺利实施,离不开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引导公众科学地认识核能,理性地看待核安全,是科学普及的一件大事。对此,国内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今年4月26日,是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发生20周年纪念日。

      1986年4月26日,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堆由于反应堆设计缺陷、运行操作人员严重违反安全规程、缺乏必要的核事故应急准备等综合原因,4号堆功率剧增,堆芯熔化,蒸汽*,石墨燃烧,导致了核电史上一次最严重的事故。

      今年4月18日,在北京科技会堂,中国核学会邀请国内一些从事核能研究、核电开发以及核科学普及方面的专家学者,召开“核能发展与核安全”座谈会。大家总结切尔诺贝利事故的教训,介绍20年来世界核电技术的发展,表达了对我国核电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的热切希望。

      切尔诺贝利事故危害到底多大?

      “1996年,我作为中国代表团团长,到维也纳出席了国际切尔诺贝利事故10年大会,会上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对事故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中国核学会秘书长傅满昌研究员回忆说,这次国际会议是由国际原子能机构、世界卫生组织和欧洲委员会联合召开的,来自71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845名科学家参加了会议。

      这次大会对切尔诺贝利事故做出了权威性结论:切尔诺贝利事故共造成30人死亡,其中28人死于过量辐射,2人死于*。其健康影响,主要表现为儿童甲状腺癌发病率有极少量增加,但确诊甲状腺癌的儿童,仅有3人死亡。除儿童甲状腺癌发病率增加外,尚未观察到这次事故引起的癌症发病率的增加。这一事实和有些报道中渲染的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后果大相径庭。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委员会副主席潘自强说,2000年,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得出结论:对499名病人进行住院观察,诊断为急性放射病的为134人;约60万以上的应急和恢复工作人员和500万生活在污染区的居民,绝大多数只受到低剂量的照射;事故周围地区的自然生态已经基本恢复;没有发现与辐射相关的癌症的增加。

      据介绍,2003年建立的切尔诺贝利事故论坛也于2005年9月5日公布了一份长达600页的《切尔诺贝利事故遗留问题——健康、环境和社会经济影响》报告,客观地反映了事故的真实情况,科学地分析了对人类后果的影响。

      心理恐慌比事故损失更严重

      在人类的灾难史上,尽管地震、洪水、干旱等灾害造成的损失比切尔诺贝利事故严重得多,但后者在*、经济和社会等方面造成的影响却更加巨大。这是为什么呢?

      “核安全事故之所以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在于它的特殊性。”国家环保总局核安全司副司长王俊说,“核事故来得突然,进展很快,重大事故难以短期恢复。同时,公众对核的问题比较敏感,发生核事故会引起恐慌。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发生核事故,都会对世界的*、经济产生长远的影响。”

      具体到切尔诺贝利事故,大家分析说,由于当时处于冷战时期,苏联和西方*上对立,西方舆论对事故作了一些不实报道,使一些人对核能产生了误解和担心,有些人甚至谈“核”色变。事故发生后的20年间,绝大多数新闻媒体对这起事故的报告是客观的,但也有少部分为追求轰动效应,进行新闻炒作,作了不实报道。事实表明,诸如“事故死亡3万人、受辐射后变异的老鼠比猪大”之类的说法是完全没有根据的。

      有专家认为,切

    [1] [2] [3] 下一页

    尔诺贝利事故虽然是世界核电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事故,但是辐照因素对环境的影响远远不像传说的那样耸人听闻。影响公众健康的主要因素是心理紧张和应急性的心理刺激,以及由此产生的疾病,如有些人免疫系统和消化系统紊乱,都是由心理因素造成的。

      “截至2005年,国际能源组织公布的切尔诺贝利事故死亡数字不超过50人,但是国外却有报道说死了5000到7000人,这些不正确的报道容易在公众心中投下阴影,这一阴影这么多年还没有完全消除。”傅满昌说。

      我们完全有把握避免类似事故

      谈到切尔诺贝利事故的成因,潘自强院士认为:“直接原因是违反操作规程,根本原因是设计缺陷。”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采用的那种反应堆,没有辅助设施,虽然发电效率比较高,也比较经济,但它存在安全隐患,与现在核电站常用的压水堆和沸水堆具有三重安全屏障相比,缺少两重屏障,因而违背了核安全原则。”清华大学教授马栩泉说,“苏联曾经建了一批采用这种反应堆的核电站,而其他国家并没有建设这种反应堆。灾难发生后,苏联和世界其他国家科学家共同分析后认为,反应堆的结构和设计缺陷是事故的主要原因,工作人员的操作失误只是诱因。”

      “如果说切尔诺贝利事故有好的影响的话,那就是推动全世界的核电工作者改进设计,研发技术,加强管理,各方面水平提高了很多,使核电设计更安全、运行更可靠。这才是世界核能界真正接受了灾难的教训。”中国工程院院士阮可强说。

      据介绍,截至目前全世界共有442台核电机组在运行,装机容量超过3.68亿千瓦,占世界总发电量的16%,核电站已连续18年稳定运行。还有31座核电反应堆正在建设中,新建核电站将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更好的经济性。美国是世界上核电站最多的国家,拥有全世界近1/4的核电反应堆,民意调查表明70%的美国民众支持发展核电。立陶宛和法国是世界上核电比例最高的国家,核发电量占国家总发电量的75%以上。

      “最近我出席了在伦敦举行的欧洲核学会年会,与会代表尤其是西方一些原来对核电持怀疑甚至是反对态度的科学家,开始转变态度,认为核电复苏的春天到来了。作为一个核电工作者,我非常高兴。”傅满昌说,“20年过去了,我们对切尔诺贝利事故应该有个正确的认识。现在,我们完全有把握避免类似事故的发生。”

      认识核能一要理性,二要科学

      “应该认识到,人类所处的自然环境,本身就是有辐射的。”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周平坤研究员说,“生命离不开辐射,如果让一个生命体处于完全没有辐射的环境下,它的生命就会终结。研究表明,核电站带来的辐射,不到天然辐射的1%。核电的发展给公众施加的辐射剂量,远远低于利用核科学技术进行医学检测和诊断给公众施加的医学辐射剂量。”

      “长期以来,公众对辐射、核辐射的认识来自于负面报道的多,比如长崎、广岛原子弹的*,加上切尔诺贝利事故的一些不实报道,使得公众对核和辐射都有误解,甚至谈‘核’色变。”卫生部核事故医学应急中心主任苏旭说,他们曾在广东地区做了长达20年的天然高本底(本底辐射剂量是指核设施建设运行之前该地区的天然辐射剂量水平)研究,与低本底对照地区相比,遗传性疾病发生率和癌症发生率,两个地区没有显著差异。

      专家们认为,核能是一种新型能源,核能的利用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核能的安全问题虽然比较特殊,但人们早在核能利用早期就开始关注这一问题,直到现在也是核电发展过程中倾注精力最多的,是业内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事实证明,核电是安全、清洁、可靠的能源,特别是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环境以及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现在,核电已经和水电、火电一起成为全世界电力能源的三大支柱。在确保核安全的前提下,不断促进核电事业健康发展,是我国的战略选择。

      加强沟通,把科学真相告诉公众

      “有的人对核能有误解,一提放射性就害怕,这是不必要的恐惧,原因是我们没有把科学的真相告诉大家。”中国核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钱绍钧说,“发展核能,加强与公众沟通,就是要用科学的数据来科学地说明问题。核能领域的专家有责任帮助学校、媒体共同研究怎么与公众沟通,有效地普及核的知识。”

      9年前,北京大学教授郑春开和同事向学校建议,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将来有可能走向国家领导部门、宣传战线和外交战线,需要加强核科学知识的修养,于是北大开设了核安全教育公共选修课。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郑春开对记者说:“这一课现在还在讲,效果很好,全国很多地方还买了我们的教材《人类生存发展与核科学》。”

      “普及核安全知识,要让公众看得见,摸得着。”曾任大亚湾核电站首任中方厂长的濮继龙研究员介绍说,大亚湾核电站每年要花大约100万元种树、种草,搞环境绿化、美化,做到厂区回归天然。大亚湾核电站每年接待1万名左右的访问者,主要是来自港澳的中小学生、教师、医生、家庭妇女。一些旅行团希望参观核电站,核电站也免费接待,还提供参观小册子。“有人以为核电站周围肯定是不毛之地,我们用事实说话,发展核电照样可以草长莺飞。”

    上一页  [1] [2] [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