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次声波--制造无人船之谜
  • 濒死体验生死一瞬间的感觉
  • 日本企业招收中国软件人才 搜集科技情报
  • 太空探索研究曾用人尸做试验
  • 木乃伊与活人住一起
  • 地球上将有外星人学校
  • 清朝曾发明机关枪一次可连发28发子弹
  • 物种关注留住丢失的世界
  • 古崖居发现烽火台遗址 历史可能提前
  • 三十六计之美人计的根据?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信息

    人尿是灵药还是废物 ?<%=id%>

        据英国《独立报》报道,尿疗对于人们并不陌生,有人对此十分厌恶,而一些人却认为“肥水不流外人田”,它不仅能够*大到癌症小到感冒的各种疾病,而且还可以在关键时刻挽救生命!

        但是一些研究人员却认为这种观点缺少科学依据,认为尿液也是人体排泄物,有很多的有害物质,在没有经过科学提炼的情况下再喝进去,只会对身体造成更大的危害。

        支持者:

        尿液对促进自身健康益处多多

        2月初,英国一位名叫保罗·贝克的徒步旅行者在西班牙不慎坠入数百米深的山谷,他的臀部骨折,动弹不得,随身所带的食物也陆续消耗完,然而,最终他在山谷中坚持了6天才得以营救,据称,这几天中他之所以能够奇迹般生存就在于饮用自己的尿液。

        此外,游艇驾驶者马克·史密斯和史蒂文·弗里曼在中国南部海域陷入困境,他们所驾驶的游艇沉入海中,他们不得不在礁石上度过了11天,期间他们主要靠自己的尿液维系生命。

        有人从人体新陈代谢的角度分析,尿液是人体的液体排泄物,人体肝脏的代谢过程中,那些有毒物质将以固体形式排泄,而尿液是“纯净”的,经过肾的净化处理,可称得上“消毒”状态。其中尿液95%是由水构成,5%是由一些营养成份组成,包括维生素、无机元素、蛋白质、抗菌物质及其他有益成份。

        据悉,尿疗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数千年前,在埃及、中国和印度古代文化中也有文献资料记载着饮用尿液十分有益。坚持尿疗理论的人们相信,只要坚持饮用自己的尿液,人体会自然抵御感冒、癌症等疾病,甚至对改善性生活也有神奇作用。目前,中国、印度和南亚国家坚持尿疗的人比较多,同时,西方国家近年来也兴起了尿疗。

        反对者:

        尿液毕竟是人体排泄“废物”有较多有害物质

        但是,尿液毕竟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产物,体内排泄的“废物”,既是废物,难免有很多有害物质,因此,一些研究人员也对尿液的功效发出了质疑。

        反驳观点一:

        尿液的再吸收会加快体内氢氧化物分解

        究竟尿液是人体的废弃排泄物,还是健康良药呢?研究人员分析指出,在极端困境下饮用尿液并不科学,尿液中所含钠元素要比饮用水多,而钠元素更容易释解人体内的氢氧化物,也就是说人们在极端困境下饮用尿反而会更易造成脱水。

        反驳观点二:

        尿液重吸收排泄造成浓度过高,对肝脏有害

        英国食疗协会的海伦·安德鲁斯说:“事实上,饮用自己的尿液并不是一种保健方法,相反这样做对人体健康是有害无益。将自己的尿液饮用再排泄,反复如此会造成尿液浓度高,对人体内脏器官十分有害。如果当人们遭遇困境束手无策时,应当试着保持体内水分,而喝尿液相当于喝海水一样,只会加快体内氢氧化合物分解。”

        反驳观点三:

        尿液所含有害物质的再吸收有害无益

        从医学角度来看,尿液生成是经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尿液毕竟还是人体的代谢最终产物,其中还是有一部分有害物质,比如:尿酸、尿素、酮体、胆色素等。因此,人体的排泄物的重吸收过程对健康是没有益处的。

        反驳观点四:

        对尿液有益物质提取需通过严格医学程序

      &

    [1] [2] 下一页

    nbsp; 尿液中的确也存在着一些营养物质,但这与有害物质相比是不值得人们去再次吸收的。值得强调的是,每个人的尿液成份不一样,一些人的体内可能积蓄着有毒物质,本来将一部分有毒物质排出体内,但所谓的尿疗却又再次吸收在体内。如果将尿液中的有益物质进行提取,相应的药剂必须得到相关医疗机构的严格检验审核,才可用于人体保健治疗。
     

    上一页  [1]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