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方舟子科学打假是中国科学的悲哀
  • 独目人山谷: 独目人是神话还是史实
  • 坠入凡间的血雨 外星生命来到地球
  • 骗局,05年真假难辨的科学界8件勾当
  • 专家透露方舟子与外星人接上火
  • 中国诺贝尔奖希望之星的伪科学人
  • 韩国克隆之父必须公开的羞耻之事
  • 揭露违背科学原理的科技骗局无需进行举证
  • 从草堂走向大雅 风水教授变身艺术家
  • 破案率准确百分百 气味辨别名犬出马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信息

    狂人与人类复活科学计划科学吗?<%=id%>

       

         网上居然有人把郑奎飞与李敖、何新并称中国的三个狂人。网上言论本来就是自由的,我没有不让别人说话的权利,别人同样也没有禁止我发表评论的权利。早就对郑奎飞的谬论气不打一处来,在我忍无可忍的时候总该说句话吧:人类复活科学计划是科学的吗?郑奎飞也配“狂人”的称号吗?

      原文作者把郑奎飞与李敖、何新并称中国的三个狂人理由是什么呢?郑奎飞是提出了人类复活科学计划、复活法、复活学、复活城、心志复活成功学等理念第一人,目前正在从事的人类复活科学计划,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一项伟大的科学计划,是继世界上曼哈顿、阿波罗、人类基因组计划后的第四大科学计划。等等。原文作者然后拉大旗做虎皮拽出来一大堆所谓的科学泰斗、官僚政客来隆重的支持自己的观点。不过原文作者蹩脚的“大脑逻辑”确实出了不小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所谓的科学泰斗,尤其是中国的一些院士,基本上都是一些曾经或多或少做出过贡献,现在已经过气了的科学工作者,他们的科学判断基本上不能代表学术的前沿,尤其是对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我们的一些院士往往善于说一些外行话,大家千万别当真,否则会误国误民;而那些官僚政客,尤其是外国官员巴不得与人为善,塑造良好的外部形象。原文作者居然把这些人物拉上作证据,有说服力吗?我们不是正儿八经地论述郑奎飞科学计划本身,却借用所谓的外行的名人言论作支持,这不就是八股逻辑吗?更为好笑的是,原文作者居然把政客们赐予郑奎飞一张签名的名片视为对郑奎飞事业的大力支持,那么还有什么不是大力支持。今天我们在这里费尽心机地评论郑奎飞,就更应该视为大力、大力的支持了。

      郑奎飞的“人类复活科学计划”,不就是要让死去的人复活吗?生、死本来就是自然规律,死是人生的必然归宿。让死去的人复活有什么价值,都成为了“老不死”吗?我是学习生态学的,也搞一些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我对郑奎飞的“人类复活科学计划”实在是不理解,地球上本来就已经人满为患了,再出现一帮“老不死”,那不就更增加了地球的负担,加速了人类的灭亡吗。 郑奎飞作为“狂人”不该连这点眼光也没有吧。

        “人类复活科学计划”号称是建立在人类基因组计划取得成功的基础上,“生物时代”走向“永生时代”的必然。这也奇怪了,有点学科常识的人都知道,人类基因组计划虽然声势浩大,历时十几年、耗资数十亿美元、并通过多国合作共同完成,但它主要完成的只是人类基因组的物理图谱,距离完*类基因组的功能图谱以及揭示人类生命的奥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人类基因组计划远未达到人们的预期,即使勉勉强强地说,这个计划也不能说已经成功。从技术上讲,远比“人类基因组计划”更加困难的“人类复活科学计划”没有任何成功的可能。

      从社会上讲,让人复活只不过迎合了那些腐朽的人们追求长生的梦想,这种梦想因为不能实现才使人们对它充满了向往;要是真的都成了老不死,恐怕就只剩下痛苦了。到那个时候,如何实现人类死亡计划就会成为另一个更加伟大的、更加无与伦比的科学计划了。这不是无聊的人在制造科学的麻烦吗?真是太无聊了。

      人类复活科学计划既没有科学性可言,也没有伦理价值,完全是一荒诞不经怪胎。这样的东西竟然有人大捧臭脚。明白的人知道这是沆瀣一气,不明白的人还以为是某些人的大脑出了多大的问题似的。不过最近又有人发现,许多宣传郑奎飞的文章大有其“自我表扬”的嫌疑,这就不免让更多的人猛烈地呕吐了。

      郑奎飞不是狂人,因为到目前为止他还不具备成为人的条件。郑奎飞是人吗?人有这么不长脑子的吗。

    推荐文章难想像的各国神秘地下城(图)

    垃圾堆变成旅游岛全过程(图)

    世界最迷人的数学难题

    飓风、海啸后地球将再次有让人头疼不已的灾难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