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UFO研究中经常被提到的几个气象概念
  • 地球像一个爆米花
  • 揭秘(四):双枪刺喉
  • 揭秘(五):吃白瓷碗片
  • 揭秘(七):专家揭秘
  • 揭秘(八):特异功能
  • 揭秘(九):口叼红铁链
  • 揭秘(十):单掌取火
  • 揭秘(十二):造假有门
  • 揭秘(完):兰迪大师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信息

    幽浮≠飞碟<%=id%>

        各式不明飞行物事件,94%属于有简单解答的可知现象,因此当我们目睹这些状况时,需要先告诉自己,「他们」有90%以上机会是平凡无奇的。
        日昨媒体大幅报导本省民众目睹不明飞行物的事件,本期TIME杂志(二月五日国际版)也以「外星高智生物是否存在」作封面故事,探讨最近两颗含水行星的发现,在外星生物这个课题上的意义。而去年的一场混战,更充满着各种各样的迷思、谩骂,和哗众取宠、借机敛财的阴影。看来不明飞行物和外星人这些讨论,将继去年年中的一阵外星人热潮之后,再次吸引大众的注意。
        在此我想强调一点,是「不明飞行物」和「外星高智生物」是两回事。在我们的银河里有将近两千亿颗恒星,而在整个宇宙中这样的银河可能多达五千亿个,因此在星光灿烂的字宙深处,必然存在有许多可以产生或居住高智生物的行星。(这个叙述并不是经过严格验证的科学事实,而是基于统计和机率的个人信仰,但在近来天文学家发现含水行星后,这个「信仰」成真的机率大增。)而且就如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所言,其中有些行星上的生物可能远比地球人成熟,技术也远为进步,甚至达到地球人看来「如魔法般」的地步。的确,仅仅两百五十年前,牛顿就不太可能想象今日的电算机、呼叫器,或宇宙飞船,因为这些东西违反了当时巳知的物理定律。百年差距已经如此,遑论千年或万年。然而,外星高智生物的存在与否,和我们地球上看到的「不明飞行物」,却没有必然的关联。
        各式各样的不明飞行物体 ,并不是外星高智生物在不同年份所生产的飞行器。实际上,从三、四十年前不明飞行物的纪录与研究渐上正轨之后,所记录的数以万计的事件中 ,有百分之九十四是属于有简单解答的可知现象 ,包括飞行广告、大气折射、飞弹火焰、脱落的火箭推进器、高空气球、高空闪烁物质释放实验、火流星,甚至明亮的金星等。也因此一旦我们目睹陌生的飞行物体或现象时,我们需要先告诉自己,这个物体或现象的本质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机会是平凡无奇的,我们很可能并不是在作什么伟大的发现。然而在近年电影电视各种另类「接触」的推波助澜下,「不明飞行物」(即「幽浮」)已和「外星人的飞碟」划上等号,目睹「不明飞行物」的人常常自然而然的朝向「飞碟」的方向去发展自己的描述和解释 ,即使明知这个现象有几种解释 ,但只愿意相信自己感与趣的那一种。
        一九七三年十月五日傍晚,美国亚利桑那州土桑市一位资深的天文学家,目击了一次不明飞行物的事件。这次事件颇不寻常,使得这个长年观察夜空的科学家立即作了观察纪录,并向APRO(天空现象研究组织,美国的一个较大的研究不明飞行物的机构)作了报告、同时他也自己展开调查。没过多久,他就发现了真相,原来是一枚远在五百英里外, 加州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的大力神贰式洲际飞弹的火焰所造成的现象。美国空军人员告诉他,日落后发射的洲际飞弹常常成为远至俄勒冈州和新墨西哥州发现不明飞行物的原因,但军方多半不愿出面解惑。当这位天文学家了解了真相之后,他再回头检视自己当时仓促所作的纪录和描述,发现了即使是经验丰富的科学家,在观察「短暂而陌生」的事件的时侯,都会有不精确和前后矛盾的地方,更不用说对「不明飞行物」早有预设立场的一般大众。更可笑的是,当他把这个正确而简单的解释通知APRO的时候,竟然发现APRO不愿意接受他的解释,宁愿相信他目睹的是一次货真价实的外星飞碟事件。
        这种先入为主、一厢情愿的思想模式,只有借着真凭实据才能打破。阿瑟?克拉克制作的神秘系列影片,其中有一段是所谓的经典的不明飞行物的影片,片中有一颗黑点飞到远方的山丘之后。克拉克把这段影片拿到喷射推进实验室(JPL)去作影像处理、科学家把一格一格的影像重迭,以增加讯噪比,立刻发现这个遥远的不明飞行物不过是一架双翼小飞机。这段破解神秘的影片对白不多,步调平实,只是单纯的事实,但我却深受震撼,只因单纯的事实远较耸动的议论来得有力。
        去年的外星人争论中,赞成和反对双方都没有确切的证据,只是各发议论,毫无交集,好像两个站在不同擂台上的拳击手互相挥拳,但谁也打不到谁。增加了娱乐效果,但观者并无知识提升的喜悦。希望今年的热潮中,能够多谈些事实,少作些议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