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中英街界碑:一街两制的人文奇观
  • 古琴专场启幕文化遗产日 中国最早唱片现身
  • 唐长安城遗址公园向游人开放 尝试复兴唐城
  • 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亮相澳门文化遗产日
  • 安徽古民居拆卖凸现中国民间文化保护空白
  • 全球幸福指数调查 中国居31发达国家靠后
  • 2020年可婚男性将过剩 专家呼吁优化人口生态
  • 英调查显示瓦努阿图是世界上最快乐的国家
  • 专家考证华夏始祖华胥 显现真实历史面貌
  • 古老而奇异的纳西人东巴造纸术面临灭绝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信息

    文化遗产争夺战实质上是很狭隘的利益之争<%=id%>

    随着我国首个“文化遗产日”的渐近,全国各地相关纪念活动逐步升温,而新一轮“文化遗产”争夺战也打得不可开交。学术之争、乡土感情的背后,掺杂着过多的功利色彩,这与“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的“文化遗产日”主题显得格格不入。

    名人故里之争在近年来尤为突出。从炎帝到老子、孙子;从司马迁、董仲舒到王安石、袁崇焕……如果把有归属争议的历史人物一一排列出来,可能会涉及中国史的多处,这种地域之争,从省际、市际发展到县际甚至是乡际之争。

    在纷争中,也有再塑“名人”的现象。比如前不久宁夏、甘肃在争论针灸宗师皇甫谧的归属时,先是称其为“中国针灸鼻祖”,在两地大战引起香港凤凰卫视关注后,皇甫谧即“升格”为“世界针灸鼻祖”。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范围被划定以后,这种竞争就更激烈了。原因就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的范围更广,给 神话或是传说中的人物找个家更方便,于是像“梁祝故里”一下子就冒出10多个。实际上,争“名人归属”也罢,夺“正宗地位”也好,都与国家抢救、保护和传承文化的宗旨相去甚远。而那些无利可图又恰恰亟须保护的地方剧或是少数民族艺术,往往就无人问津。

    在去年发生“端午节申遗之争”后,今年苏州又提出了端午节“伍子胥起源说”与传统的“屈原说”分庭抗礼,希望确立“苏州端午习俗”的地位。而恰恰就在这个时候,天津社科院专家对近千名市民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近五成青少年不知端午节来历和具体日期,而更多的年轻人表示喜欢过“洋节”。这种反差令人深思。如果青少年对我们民族引以为自豪的优秀文化传统和习俗都如此陌生和淡漠,并转而热衷于洋节异俗,那么只专注于“文化遗产”之争,而不倾心于维护和传承文化,这对我们的社会发展又有什么意义呢?

    无论是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固有形式的背后往往都蕴藏着丰富的精神内涵,这是文化传承的基础。文化创新就是在不断继承、扬弃和发展当中增强这种文化精神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那些靠往粽子或 月饼里加鲍鱼、鱼翅来招揽顾客的做法,那些着眼于地方利益的文化遗产争夺战,绝非文化创新,对文化传承有百害而无一利!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