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重庆考古队发现罕见靴状竖井墓
  • 余秋雨质疑四大发明 称历法中医理当入选
  • 欧洲科学家计划将地衣移栽到火星
  • 科学家称性别比例失调致恐龙灭绝
  • 欧洲发现考古史上最大的恐龙化石
  • 未来城市人工浮岛可免地震之灾
  • 俄科学家研制出特殊疫苗可有效抵御辐射伤害
  • 是谁给了地球转动的力量?
  • 测试你的第六感
  • 神奇的人类预感之谜(组图)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信息

    大石坝恐龙化石搬家<%=id%>

    昨晚,大石坝恐龙化石将搬至重庆自然博物馆北碚陈列馆

    昨晚10时40分许,8.2米长的加长解放车缓缓开进了重庆自然博物馆,他们来接的是一位美丽的恐龙化石———主城发掘的体形最大的大石坝恐龙到新家去。300余块修复完整的大石坝恐龙骨静静地躺在包装箱内,在随后的一个月里,它们将在北碚陈列馆完成最后的组装塑形。预计在春节期间,大石坝恐龙将在其他七八条恐龙的簇拥下威风凛凛地站起来,向市民免费展出。

    恐龙骨修复历经2年

    2004年在大石坝出土的300余块恐龙骨经2年漫长修复,终于完成了表面泥土、灰尘等杂质清除,重现化石纹理;专家用石膏等材料对残缺部分和局部损坏进行补全后,恐龙形体已基本复原。这批恐龙骨骼化石打包后整整装满7个大木箱,另一套依照化石原形定点脱模的恐龙骨石膏模型也将一同送往重庆自然博物馆北碚陈列馆。

    “装箱过程也要求十分精细。”自然博物馆李庆华介绍,为尽量避免化石在运输途中受到损坏,装箱前先用铁件对每块恐龙骨进行了固定,木箱中也放入塑料和纸带作为填充物压紧,能保证90%以上的化石在运输中不出现问题。“所幸化石可以再粘接,即便少数化石受损也可再次修复,因此,运输问题不大。”

    预计从下月初开始组装

    昨日,因为场地限制,搬运时不能用叉车正常操作,最小约2平方米、最大近5平方米的7个装有恐龙骨化石的箱子只能用人工搬运。于是,博物馆请来4名棒棒和9名工作人员一起搬运。

    据自然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恐龙骨化石从博物馆到北碚陈列馆大概要花1个小时,运到北碚后也不会立即拆箱组装,待最后的组装方案拍板后才能进行,预计从下月初开始组装。如果所有工作人员加班加点,正常组装需1个月左右;而组装完成后,还要另外寻找到合适场地才能正常展出。

    装恐龙化石就像玩拼图

    “骨骼拼接是第一步。”李庆华馆长称,组装恐龙化石就像玩拼图游戏,按照恐龙的骨架构造将每块骨头拼接起来。而定形的难度要大一些,要使恐龙再次站起来,就必须给每块化石安装铁件,再以钢钉把装好铁件的化石连接起来。最后成形还需要钢筋架进行支撑。

    负责复原的专家赵国良称,因为头骨是整个恐龙骨骼中块数最多、骨质最薄的,因此最难挖掘也最难复原。目前,头骨用石膏或树脂等材料进行重塑,在组装同时,再按照该恐龙的大小比例进行再造。

    “恐龙塑形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据悉,一般恐龙化石塑形采用静态,工艺上较简单。而动态造型难度大,特别是龙脖扭转,龙头回望的造型,但动态恐龙更为生动。李馆长透露,本次很有可能挑战高难度的抬首回望造型。组装塑形工程预计1个月左右完成。

    恐龙展出将选在主城区

    据悉,大石坝恐龙化石塑形完成后约身长18米,高4米。为方便市民观看,博物馆欲将展出场地选在主城区内交通方便的地方。“大石坝恐龙是由市民发现的,这次展出市民可免费参观,随后化石将馆藏,只展出复制品。”李馆长称,如果场地允许,除了大石坝恐龙外,博物馆还将拿出馆藏的其他七八具不同科属种类的恐龙化石一同展出。

    既然已组装成了一具庞然大物,又如何完整运回主城区呢?据专家透露,由于恐龙骨架均将套上钢铁构件,到时可以很方便地按不同部位拆卸装车,最后像“拼积木”一样,可以很快地重新拼装起来。

    修复恐龙颈椎用了半月

    复原的恐龙骨化石中,最大的是肩胛骨,长约1.6米,最宽处有1米,重达上百斤。最小的骨骼是尾椎骨的最末端,长约30厘米,尽管是最小,但在挖掘中尾椎的化石是保存得最好的。因尾椎骨是夹在岩层中,没有受到水或其他物质的侵蚀,所以保存较好。

    赵国良专家透露,最难修复的是恐龙颈椎和背椎结合的地方,因为三块颈椎和两块背椎之间的结构是延续性连接起来的,并且颈椎的破损度很高,修复时难度尤其大,用了半个月时间。

    [1] [2] 下一页

    新闻回放

    河滩散步发现大石坝恐龙

    2004年3月22日,市民胡玉秀在江北大石坝嘉陵江北岸的河滩上散步,发现岩石中有类似动物骨骼的东西。博物馆专家闻讯后,火速赶往现场,经辨认,证实为大石坝恐龙。属于蜥脚类马门溪龙科,是1亿5000余万年前生活在我市的老“居民”,它长约18米,背高约3.5米。

    专家推测,这具大型蜥脚类恐龙可能是被肉食恐龙残害致死,死亡后其尸骸沿着山坡被雨水冲刷至此,然后被泥土沙石掩埋,经过沉积和地质变化而形成的。

    ★记者手记

    静静流淌的嘉陵江两畔高楼林立,尽显都市繁华景象。而1亿5000万年前,那个苍凉久远的时代,这江畔也许就是活灵活现的侏罗纪公园。因为2004年大石坝恐龙化石的发现揭开了尘封亿年的远古记忆。

    1亿5000万年的沉睡,22天的挖掘,2年的修复,3个小时的装运,1个月后,这只抬首回望的马门溪龙将在北碚重生。到那时,我们可真切地触摸到一块块被岁月洗礼并有着斑斑痕迹的化石,感受古老传说的魅力,感受古文化带给我们的那份庄严与沉重。

    上一页  [1]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