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研究发现左撇子更擅长完成复杂任务
  • 科学研制出人工腮 人将在水下正常呼吸
  • 这样昂贵的旋转公寓你敢住么
  • 全球神秘失踪事件:时空扭曲之谜
  • 隋唐两个王朝的九大著名绿帽子 (组图)
  • 敢和皇帝争女人 史上最著名的六位风流客
  • 敢和皇帝争女人 史上最著名的六位风流客
  • 百万年孤独 伏击杀手剑齿虎因何灭绝(图)
  • 养尊处优的宠物猫会患早老性痴呆
  • 地球上到底生活过多少人?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信息

    生物学上最大的悲剧 幽灵之鱼发现始末<%=id%>

    南非东部的萨德瓦纳海湾,一群潜水员正准备潜入一望无际的印度洋中。为避免发生意外,营救人员和医疗小组早已在此待命;每个潜水员都携带着好几种气瓶——不同的深度须使用不同的压缩气体,绝对不能用错或混用。深海潜水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任何一点差错所带来的后果都是致命的。
      
      他们试图寻找一种神秘而古老的鱼。这种鱼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比恐龙还早。在黑夜中,它的眼睛会发出幽幽的蓝光,故有人称它为“幽灵之鱼”,也有人说它是“海底怪物”。它就是人们一直以为在5000多万年前就已经灭绝了的腔棘鱼。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想方设法寻找腔棘鱼的踪影,许多人甚至不惜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
      腔棘鱼究竟是一种什么?
      
      1938年,31岁的玛乔丽·拉蒂曼在南非东伦敦市一座小规模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任馆长,这座海滨小城位于南非托恩角东北部,大部分市民靠渔业为生。
      
      这一年的12月22日,整个小城都沉浸在圣诞节前的繁忙之中。一艘拖捞船满载着“战利品”,驶进了东伦敦港。船甲板上,堆满了在一场暴风雨后捕获的各式各样的海货。除了大部分可以在市场上售卖的鱼以外,还有海绵、海星、鼠尾鱼等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
      由于玛乔丽工作的关系,当地渔民每次捕鱼归来,都不忘邀请她来挑选有收藏价值的东西。这一次,玛乔丽也应邀而至。
      
      码头上熙熙攘攘,洋溢出节日的气氛。玛乔丽道过祝福,正准备离开,忽然瞥见在甲板上高高堆起的各种鱼下面,露出一片醒目的蓝色鱼鳍。她停下了脚步。
      
      翻开上面积压的鱼,一条美丽的生物呈现眼前。“那是我见过的最美丽的鱼,它究竟是什么东西?”玛乔丽后来在回忆录中写到:“它足有5英尺(约1.52米)长,大大的眼睛,淡淡的紫蓝色,迷人的银色斑纹闪闪发光。” 玛乔丽从小就是一个生物迷,她本能地意识到,这是一个重大的发现!当时她只有一个想法:不管怎样,应该立即将这条鱼收藏起来。然而,当她把自己的“新发现”带回博物馆之后,却对如何保存这条鱼犯了愁。在1938年,要将这么大的家伙冷藏起来,然后制作成标本,真是谈何容易。无奈之下,玛乔丽只得求助于当地的殡仪馆,看看是否能将这条鱼暂时存放一下。可是,又瘦又老的殡仪馆馆长拒绝了她的要求。目瞪口呆的馆长说,他从来没听说过如此荒唐的要求。
      
      绝望的玛乔丽翻阅了手头仅有的几本参考书,她把目光停留在了一张示意图上。这张图令她做出了一个看来是不可思议的结论:她的“新发现”酷似一种史前鱼类,尤其是头部的结构和三裂片状的鱼尾!
      
      她画了一张简略的草图,加上详尽的描述,寄给当地著名的鱼类专家史密斯教授。史密斯在80公里外的一所大学教授化学,这位严谨的教授对鱼类研究有着特殊的偏好。玛乔丽的信让史密斯非常震惊,他隐约感到这东西极不寻常,但似乎又觉得这让人难以置信:如果玛乔丽的描述是正确的,这种鱼早就同恐龙一道,在几千万年前就已经灭绝了。可是,眼前玛乔丽描绘的鱼的尾巴,又真的和史前鱼类的尾巴是那么的相似。史密斯心里一阵激动:如果自己的判断没有失误,这无疑将是生物界的一个重大发现!
      
      然而,身兼双职的史密斯早已是在超负荷地工作,排得满满当当的工作表,他暂时还无法亲自赶到东伦敦,去揭开这条鱼的谜底。等不到回音的玛乔丽非常失望。她猜想自己大概弄错了,史密斯教授可能会觉得自己太年轻,又没有经验,如今突然找出一条“化石鱼”来,的确叫人感到不可思议。别无选择的玛乔丽只好把这条鱼制成标本,留待将来做科学研究。她把鱼皮剥下,并固定在标本架上。由于不知道适当的防腐措施,她不得不把鱼的内脏丢弃。她的这一举动,后来被史密斯形容为“生物学上最大的悲剧”。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