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南极第二大冰山解体崩裂只因全球气候变暖
  • 鲜为人知女统治者 失踪的埃及唯一女法老
  • 恐龙三大争议问题大解剖:体温、肤色和速度
  • 狮头、羊身、蛇尾的嵌合体女怪奇美拉现象
  • 与泰坦尼克相撞的冰山也难逃噩运
  • 百慕大三角日吞噬6架战机 27人失踪
  • 百慕大三角日吞噬6架战机 27人失踪
  • 中国金字塔出现在水下古城
  • 生活中没有数字和色彩丛林神秘一族
  • 美基因研究显示:现代人祖先曾与黑猩猩杂交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信息

    海洋站建成海市蜃楼时隐时现<%=id%>

          当宇航员们还在“世界的前端”太空站中继续伟大的事业时,“另外一端”的研究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科学家们希望能在海洋下面建造一座像太空站一样的“海洋站”。这项被命名为“海底特质综合研究”的计划,试图在海平面下600英尺的地方为“海洋员”们提供一个永久栖息地。相对于兴师动众的太空站之行,去“海洋站”就容易多了:只要乘坐一部水中电梯就能轻松地上上下下。“现在,我们能待在海底的时间非常有限”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的海洋学教授理查德·库珀解释说,“建造‘海洋站’能使我们在更深的海底待更长的时间。”库珀教授同时也是这一科学计划的技术负责人。

    两种方案

      “海底综合特质研究”的代号叫做“绿洲”,目前它仍然是一项“提议”。为了把设想变为现实,库柏奔走游说于包括美国航空和太空总署、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以及美国海岸警卫队等美国政府各部门,因为实施这项计划需要6000万美元资金。无数的海洋研究项目在申请经费,而美国财政预算在这方面每年只有4亿美元拨款,更何况一些人认为,在海底安装能遥控的仪器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但库柏并未因此放弃希望,他坚信自己的设想是出类拔萃的。“绿洲”计划有两种实施方案:第一种方案是在海底建造一座固定的“海洋站”,大小像一个超级市场;另一种方案更灵活,即改装一条1000英尺长的油轮,在油轮底部平放一条长梯,“海洋站”就“粘”在长梯的底部。在任何时候,油轮都可以像打开一把折刀一样打开长梯,将“海洋站”置于深水中。

      这两种方案都需要一部升降梯,加压电梯舱中的空气压力能始终保持在一个大气压,出入“海洋站”的人员用不着花时间穿潜水衣、学潜水,也不必承受深海的巨大压力,就能很轻松地到达“海洋站”。电梯舱中的一个副舱不加压,与周围的海水压力保持一致,这样做是为了方便潜水员能直接从水中出发而不必经过压力调整(突然进入不同的压力环境,人体会受到损伤,如果压力反差太大,甚至会压断人体脊椎,从而致命)。

    功效显著

      库柏说,“海洋站”将在研究诸如海洋污染、海洋动物过度捕捞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目前世界上只有一座名为“宝瓶”的“海洋站”,它建在大陆架上,在海平面下70英尺深,主要用来研究珊瑚礁的构造。

      为了能够得到资助,“绿洲”计划还为“海洋站”设计了许多其他用途。例如,“绿洲”董事会成员之一特德·科尔伯恩先生是一位最近退休的海岸警卫队官员,他认为,“海洋站”将成为近海区域反*以及防止恐怖袭击的基地。此外,“绿洲”计划提出的第二种方案还能从事紧急救援。尽管它不能像最先进的“阿尔文”潜艇那样到达1200英尺深的海底搜寻“泰坦尼克”号残骸,但在遇到像2000年8月震惊世界的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事件等危急情况时,一个活动的“海洋站”在营救工作中肯定能发挥积极作用。

      “海洋站”将把一个未知的神秘的海底世界展现给人们。虽然海洋面积占整个地球面积的70%,但由于面临各种人类无法克服的海洋环境,科学家估计,人类对幽冥的海底世界的所知尚不及它的10%,而一个能提供正常空气压力的“海洋站”将会改变这种窘境。许多著名科学家认为,要想探索神秘的海底世界,最好的方法是把人送到水下。

      但是一些科学家认为,探测海洋用远程遥控仪器承担的风险更小。事实上,关于这一问题的争论十分像多年前发生在美国航空和太空总署的那次席卷整个科学界的争论:是把人送上太空还是把机器送上太空?“把人送到海底去,需要考虑他们的安全,还要受时间的限制,”美国国家科学基金海洋研究部门的拉里·克拉克先生说,“海洋研究需要长时期深入工作,使用仪器更好一些。”

      其他科学家则主张,深海研究应该一步一步地进行,最初应该由机器设备扮演主角,待各方面技术成熟后,再把人送入深海。“‘海洋站’的想法是个‘早产儿’,意识有些超前,”新布伦斯克大学深海生态学和生物工程学研究中心主任理查德·卢茨说,“而且我想,在确实要建‘海洋站’时,也应该比600英尺深。”甚至“宝瓶”海洋实验室主任史蒂文·米勒也不看好这项计划,理由是造价太高了,“这是个很棒的想法,可费用问题确实令人头疼。”

    摘自《大众科技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