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部分特殊结构 DNA与疾病有关
  • 权力增加能否影响大脑结构
  • 奥运已达到人类生理极限?
  • 破解通古斯之谜指日可待?
  • 汉族南北血缘其实不同
  • 基因变异 激发人类学说话
  • 动物器官移植可能毁灭人类
  • 世界上仅存两块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将首次公展
  • 什么控制人寿命?基因里藏着长寿秘密
  • 小猪模拟碰撞 发现死亡原因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信息

    青藏铁路破解三大难题 绿色铁路在极地延伸<%=id%>


      新华网西宁9月28日电


      绿色铁路在极地延伸


      记者 王圣志


      青藏铁路建设始终将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重要位置,坚持人与自然相和谐。其环保工程的投资大约21亿元,占整个项目总投资的8%。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和施工单位还与青海和西藏自治区政府签订了中国


      铁路建设史上首份环保责任书。


      青藏高原是世界巨川大河的发源地,也是世界山地生物物种的一个重要起源和分化中心,生态环境原始、独特而脆弱。50年前,青藏公路建设时遗留的取土坑,至今植被也没有恢复。国外一些媒体武断地认为,青藏铁路建设将严重影响青藏高原生态环境,造成物种破坏。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青藏铁路建设要珍爱高原一草一木。


      在西藏“神湖”错那湖畔,一条用13万条沙袋筑起的20多公里长的矮墙蜿蜒而过,将青藏铁路工地与碧波万顷的湖水隔开,有效预防了泥沙、污水进入湖中,工地建设如火如荼,“神湖”依然圣洁如昔。规划中的青藏铁路古露车站将占用14万平方米的湿地,为了保护湿地,中铁十三局在原湿地旁边植被稀疏处仿制了一块湿地环境,将车站用地上的草皮植入其间。如今,这片“人造湿地”已经绿草如茵……


      为了恢复铁路用地上的植被,科研人员开展了“高原冻土区植被恢复与再造”研究,科研人员采用先进技术,使植物试种成活率达70%以上,比自然成活率高一倍多。建设者正着手在青藏铁路路基边坡种植或移植草皮,青藏铁路将成为一座“绿色长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李渤生说:“把青藏铁路建成‘绿色’铁路,这不仅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传统观念的转折,在世界建筑史上也是一个创举。”青藏铁路总体设计师李金城说,青藏铁路在设计时就注意尽量减少对生态的影响,在自然保护区内,铁路线路遵循“能避绕就避绕”的原则进行规划,青藏铁路施工场地、便道、砂石料场的选址都经反复踏勘确定,尽量避免破坏植被。对植被难以生长的地段,在施工时采用逐段移植的方法,对自然条件稍好的地段,进行人工培植草皮。施工沿线选用清洁的能源,采取太阳能设备和电取暖设备。为防止水污染,采用先进的旋挖钻机进行钻孔,施工废水全部经沉淀、隔油处理后再排放,生活污水也都经氧化处理后再排放。同时,为保障野生动物的正常生活、迁徙和繁衍,青藏铁路全线建立了33个野生动物通道。


      2002年夏季,国家珍稀野生动物藏羚羊产仔迁徙时,施工单位主动停工10天为藏羚羊让道。目前,位于可可西里的野生动物通道已经全部建成,通道设计时不仅吸纳了专家、环保部门的建议,还征求了当地牧民的意见。在青藏铁路沿线,几乎所有国际主流动物通道模式都可以看到。监测表明,大批藏羚羊顺利通过野生动物通道自由迁徙,已经逐渐适应人工营造的迁徙环境。藏羚羊的种群数量已由5年前的6万只增加到10万只。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建立通道的举措,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好评。国家环保总局等八部委最近的调查表明,通过长期监测数据分析,青藏铁路开工建设以来,青藏高原水环境一直处于良好的保持状态,各项保护措施有效,生态环境未受明显影响。(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