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方舟子:复活节岛 地球上最孤独的岛屿
  • 胡夫金字塔发现新秘室 怀疑内藏外星人书信
  • 中国学者称:郑和不可能带来地理大发现
  • 专家查明敦煌月牙泉水环境退化原因
  • 俄罗斯科学家放弃持续27年的不明飞行物研究
  • 太阳系可能存暗彗星 吸收可见光而不反射光
  • 徐州土山汉墓主墓发掘 陪葬墓曾出银镂玉衣
  • 未解之谜:越王勾践从不曾卧薪尝胆?
  • 中国国民性格:两千五百年的演变轨迹
  • 周公庙遗址西周大墓17日发掘 王陵悬念将解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信息

    北京学者:汉字起源古埃及象形文字?<%=id%>

      《周末》:你得出这些结论凭借什么样的依据?


      苏三:古埃及象形文字与中国甲骨文之间的连通主要有三个方式:音、义、形以及组合方式、借用逻辑等。


      总体讲,古埃及语言无元音的特征构成了听觉上的“生硬”感。这一点至今保留在汉语以及相临的日语、韩语之中,与富有音乐感的柔和西方语言有着明显的差异,我认为是语言根源上带来的传统。同时也是汉语言古老的一种表现。


      其实今天的西方文字也应该说与中国文字有一定的牵连,因为希腊文字来自腓尼基字母,而腓尼基字母又来自古埃及象形文字。这两条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可以看出,中国文字不仅是一种古老的文字,而且是一种没有经过大幅度改革的文字,它至今遵循的基本规律依然是6000年前的;但走向西方的文字已经彻底看不到他们老祖母的痕迹了,其变化从根本上就走向了反面:字母化、音节化。通过对比,我们还是可以看到汉语中的某些文字与西方文字存在着奇特而有趣的关联。例如中国的“羽”与英文“E”,古埃及表示“羽毛”的象形文字与“羽”字十分形似,但它的读音为“yi”,英语中的“E”实际上不仅保留了最初的发音,而且保留了该字母最初的象形特点。历史多么疯狂,“羽”与“E”之间“象形”与“发音”的近亲联系竟然是辗转通过腓尼基语字母和古埃及象形文字得以实现。


      和汉字一样,古埃及文字也有所谓“会意”。如古埃及文字中的兔子下面画上水纹表示“离开”的含义,取自水的流动性与兔子快速奔跑的特点。类似的逻辑看中国文字,如“人言”为“信”,“昔”在甲骨文中表现为“水和太阳”,表示“流年似水”的过去。


      古埃及象形文字经常是2个、3个甚至是4个基本符号组成一个新字,甲骨文中同样有类似的组合。如“宾”这个字的甲骨文,起码有三部分或者三个不同的象形字组成:首先是房屋(画),这个形状恰好也是古埃及文字中的房子,然后里面是个人,表示家里来人了。


      另外,巴比伦象形文字中的“泪”,是一个“眼睛”加上“水”,造字逻辑与中国汉字完全相同。


      从书写方式上看,所有古老的文字都是从右向左书写的,从埃及象形文字到中国古文,再到腓尼基文和希腊文都如此。古埃及的书写顺序有上下书写的习惯,与中国文字的书写方式一脉相承。在中国从右向左、从上到下的书写方式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今天的香港依然在使用。


      还有,古埃及在大约4000年前写字颜料通常使用黑色,但是作者的名字用红色,这也与中国古代书法用黑墨红章的习惯不谋而合。


      重新审视我们的历史


      《周末》:你不是专业出身,怎么会开始想到从事人类文明起源的研究?


      苏三:我并不是专业人士,个人兴趣就是最大的推动力。其实我曾经报考过世界史专业的研究生,但是因故没能进考场,对世界史的兴趣却一直保留了下来。今年我已经出版了我的“破译飓风”系列的前两本:《三星堆文化大猜想》和《向东向东、再向东》。关于甲骨文起源的研究则收录于第三本书《历史也疯狂》之中,目前已经进入扫尾阶段。


      《周末》:你的猜想新奇大胆,因此招来了无数批评和质疑,对此你有什么回应?


      苏三:这是很正常的,毕竟我的探索非常大胆,我的方法与思维皆非传统所用,但我的研究态度非常严肃。我欢迎一切的正面批评和切磋,我不认为我所有的猜想都是100%正确,我也承认,作为一个非专业人员,我的书肯定漏洞百出。历史学,尤其是文明源的探索是一个既困难重重又引人入胜的话题,所有的真相和秘密都长埋于地下。我想,大多数真相一定都是出乎意料的。否定再否定一直是史前史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这是许多人没有认识到的,认为教科书上写的就一定不会改变,这绝对是个误解。


      对于批评和质疑,我都有心理准备。我的观点毕竟与国内正统的权威观点差距太大,任何新事物要被接受都需要一个过程。实际上,现在状况已经有所改善,有的专家对我我也变得非常客气,虽然整体上还是持否定态度的多,但也有些专业人士开始表示支持我的看法。其实,这对我来说也没有太大的影响,我不是自我炒作,不是故作惊世之言,而是确实是这样认为的。我的目的在于重还历史真相,我的用心在于抛砖引玉,在于让整个社会重新审视我们悠久独特的历史,并能更明智地建设未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