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蒙发现成吉思汗陵祭殿 真陵可能在10公里内
  • 机遇号在陨石坑发现有流水冲刷痕迹的沉积岩
  • 周末精彩要闻回顾:国际空间站上演惊险对接
  • 英国研究人员称烤制出能提高生育能力的面包
  • 科学家认为物种之间的寿命差异由基因决定
  • 鹦鹉螺化石证明地球曾经历过大规模物种灭绝
  • 科学家发现两个基因使动物从卵生进化为胎生
  • 菊石证实物种大灭绝说 为地球劫难提供证据
  • 美专家称全球气候变暖之害甚于伊战等人祸
  •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称艾滋病毒是西方生物武器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信息

    蓝田人遗址要申报世遗 化石堆找到猿人头骨<%=id%>


      蓝田猿人遗址未来除要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外,其发现地蓝田公王岭还将投巨资建造主题公园,并且要使遗址周边成为国家地质游园,这是记者近日从“纪念蓝田猿人发现四十周年”活动上获得的消息。黄金周前,在我省蓝田县蓝田猿人发现地,当年参加发掘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黄慰文教授还首次向外界透露了40年前发现蓝田猿人的一些细节。


      祖先“遗骨”在雨天被发现


      9月30日,陕西蓝田的公王岭上大雨似瓢泼一般。但坐落在公王岭顶上的蓝田猿人遗址文管所里,锣鼓喧天,来自国内各地的考古及文物专家们,在大雨中隆重纪念蓝田猿人遗骨化石被发现40周年。


      在众多的专家学者中,来自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黄慰文教授格外引人注目。因为黄教授正是1964年在公王岭上发现距今110万年猿人化石的老辈考古者之一。2004年9月30日,正值发现蓝田猿人遗骨化石40周年,黄教授故地重游时感慨万千。


      “就是因为像今天这样的大雨,当年我们才有幸在公王岭上有了重大发现。”黄教授告诉记者,“1964年的夏秋季节,在中科院前期6位专家在蓝田陈家窝村发现了距今约60万年的直立人下颌骨化石之后,我们另一个考察队准备到蓝田北岭的三官庙地区去考察,因为当地老乡曾传说该地曾出现过‘龙骨’。”


      “那天,我们到公王岭东北边去考察,但走到半路就被大雨阻拦住了,我们只能在公王岭附近的一个村子里避雨。”黄教授说,“也许正是雨,我们才可能发现真正的‘龙骨’,在避雨的过程中,这个小村的一位老乡告诉我们,东山(公王岭)上有‘龙骨’,并建议我们去看看。”


      “第二天,考察组的几个人便来到了公王岭上,在公王岭的黄土层中,我们确实看见了许多‘龙骨’。这年5月22日,我的同事武英从一块坚硬的钙质结核中发现了一颗牙齿。但由于当时只露出一半,后来在发掘时又裂开了,一时无法确定它到底是不是人类的牙。”


      “而后来当我们把用了10多层纸包裹的这半颗牙交给权威学者贾兰坡时,贾老激动地一下子大声叫了起来:人牙!”“那晚,贾老还特意拿出他收藏的关中佳酿西凤酒犒劳我们。”


      化石堆中清理出猿人头骨


      “当年夏末,我们在公王岭发掘出的40多个大大小小的化石堆积物套箱,被运回北京。这年秋天,公王岭化石在北京开始清理。其中,发现人牙下方的那块重约800多公斤的套箱受到特别关注。10月9日,清理人员从剩下的洗脸盆大小的堆积物里清出一颗人牙;10月12日上午,轰动世界的蓝田猿人头骨终于亮相了。”


      后来据国内专家考证,该猿人头骨是一位约30多岁,距今约110万年至115万年前的女性祖先的遗骨。而该头骨的发现也证明了我国存在更为古老的直立人,迄今为止,公王岭蓝田直立人仍保持着亚洲北部年代最早的人类化石的纪录。


      蓝田猿人遗址要申报世界遗产


      在“纪念蓝田猿人发现四十周年活动”上,蓝田县政府有关人士也透露了一个惊人的消息:当地在加强遗址剖面保护的同时,欲建立国家级地质博物馆,申办国家地质公园,并积极申报将蓝田猿人遗址纳入世界文化遗产。


      据该县县委书记乔军先生介绍,蓝田县还规划了公王岭蓝田猿人游乐园,筹建中国西部出土化石展厅等项目。据悉,这些主题公园,将在保护原遗址的同时,通过模拟恢复古人类生存时期的生态环境、活动场景,增强遗址的观赏性,使蓝田猿人遗址这一历史遗存成为陕西东南线新的旅游观光热点,并促进文物保护与资源的科学开发和有效利用。据悉,国庆节期间,陕西某企业集团已经与蓝田政府签订保护开发公王岭相关项目的8000万元前期投资意向。


      (本报记者 赵锋 实习生 郭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