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科学家认为蓝菌导致始新世时期动物集体灭亡
  • 本溪要当国家地质公园 拥有33亿年岩层地貌
  • 新闻揭秘:美40年前曾秘密研制核动力飞船
  • 卡西尼发起最后冲刺 明晨近距离访问土卫六
  • 39位宇航员患眼疾 宇宙射线成太空飞行障碍
  • 天文学家称用望远镜观测到星云剧烈碰撞合并
  • 西周第一墓悬疑重重 盗墓贼是否抢先得手?(2)
  • 雪龙号考察船今离沪挺进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
  • 周公庙遗址挖掘进展:再发现192座贵族墓葬
  • 大脚怪的是是非非 确有其物不是人造兽?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信息

    周公庙最大悬念:是否会发现人殉的遗迹(图)<%=id%>




      秦公一号大墓的底层排放着一只只木箱,全都是人殉的葬身之处


      本报记者李坚摄


      西周高等级大墓群——陕西省岐山周公庙遗址正在发掘中(本报10月17日16版曾作报道)。这次被认为“从学术价值上说,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堪称第一”的考古发掘引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猜测。而其中最大的悬念就是能否发现人殉的遗迹。


      由于此次考古发掘意义重大,所有进展均由国家文物局统一对外发布,截至目前尚未有令人激动的消息出现。但本报记者已从有关专家处获得了一些破解谜团的线索。


      资料证明周墓尚无人殉


      在遗址开挖当天报道中,记者曾提出3项预测:一是可能会出土一定数量带有刻符的甲骨;其次是如果没有盗洞,会有一定数量与相当规格的青铜器;三是或许会有人殉或其他殉葬品。


      据来自考古现场的消息,正在发掘的两座大墓中,有一座还没有发现盗洞,如果此消息属实,那末这个大墓还是可以寄予希望的。因此,前两项预测均有实现的可能。


      问题在于第3项预测。在陕西采访时,陕西考古研究所商周研究室主任张天恩博士向记者表达了他的不同看法,他认为“周公庙墓地应该不会有人殉出现。”他说:“典型的周墓没有人殉,这是与商文化墓葬的最大区别之一。据已有的考古资料来看,这一点基本可以肯定。”


      张天恩一一例举说明他的观点:山西曲沃县北赵晋侯墓地的19座墓,曲村的数百座晋墓,未见殉人。晋是周成王胞弟叔虞的封国。长安张家坡井叔家族墓地,未见人殉。井为周公之后。北京琉璃河黄土坡燕国墓地2区的周人墓,未见人殉。燕是召公的封国。另外,出于文王胞弟虢仲、虢叔之后的三门峡虢国墓地,出于武王母弟卫康叔之后的浚县辛村卫国墓地等,以及关中的扶风北吕墓地、凤翔西村墓地等,皆无人殉现象。在周原遗址、武功郑家坡等先周墓地,同样没有殉人现象,与商文化及后来也兴起于关中的秦墓均不相同。


      人殉历史让人触目惊心


      众所周知,人殉是人类古代史中常见的一种墓葬现象。在原始社会,人们只是把工具、武器、日用品等和死者埋在一起。到了奴隶社会,奴隶主死后,不但用自己的妻妾、亲信等陪葬,更多的是将大量奴隶杀死或活埋来殉葬。让他们在阴间继续供主人役使。


      人殉的风气,在商代达到顶峰。商代前期人殉现象已相当普遍;到了后期,大中型墓葬几乎都有殉人。当时人殉成了一种制度:“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


      考古发掘证实了这样的记载:如安阳殷墟商王陵墓区有一座“亚”字形大墓(即墓室有4条墓道)。椁的顶部和四周有成批的男女侍从奴隶殉葬。据考察,杀殉的办法是将奴隶们十人或二十人一排,反绑着牵入墓道,东西成行地面向墓室跪着,砍下头后将尸体埋入,再填上土夯平。每夯一二层上便杀殉一批奴隶。这一座大墓殉葬的奴隶共有360多个,其中大多是不满20岁的青少年,有的甚至是天灵盖还没有长满的幼童。像这样殉葬几百人的大墓,在商王陵墓区不止一座。除了商王朝统治的中心地区外,各地奴隶主用人殉葬的情况也很惊人。如在山东益都苏埠屯发掘的一座奴隶主大墓里,有48个奴隶殉葬,而且多数是十二三岁的少年。商王和大奴隶主贵族的陵墓,成了堆积奴隶尸骨的万人坑!


      读《黄鸟》令人潸然泪下


      那么,“周墓无人殉”算不算是一种社会进步呢?张天恩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谨慎的。诚然,从时间上看,周在商的后面,但是,在周的后面,而且就是在周王朝统治的中心地区周原建立起来的秦王朝,恰恰在人殉方面也是十分凶狠的。这该如何解释呢?


      记者在凤翔参观过秦公一号大墓,亲眼看到了人殉的遗存。那是秦景公的墓,人殉186个。秦人的人殉都是屈肢葬。陪葬者像大闸蟹一样被捆梆起来,强迫饮毒致死。秦公一号大墓的底层排放着一只只木箱,全都是人殉的葬身之处。


      比秦景公早84年的秦穆公死的时候,从死者177人。当时秦国忠良之臣奄虎等3人亦在从死之中,秦人哀之,作歌《黄鸟》以为纪念:


      “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


      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读着这首诗,就好像来到了殉人的现场,听到了子车这样一位被称为“百夫之特”的忠臣押进墓穴时的哀号,看到了

    [1] [2] 下一页

    他吓得浑身颤抖的样子。这首诗被抄写在秦公一号大墓博物馆的入口处,读了让人潸然泪下。


      司马迁在《秦本纪》中也特意记录了这首诗,可见这确是一首好诗,同时,这从另一方面也正说明司马迁对从死者怀有同情之心。实际上,从孔子到孟子,中国古代的圣人对人殉都是持坚决反对态度的。孟子曾引孔子的话来表示他自己的态度:“始作俑者,其有后乎!”


      孔孟之道,说的就是一个仁字,仁者爱人也。据范文澜统计,仅《论语》一书记载讲仁的话,就在100条以上。“周墓无人殉”,至少说明周王室对其臣民还是有仁爱之心的。据司马迁记载,“周文王遵后稷、公刘之业,执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


      有无人殉都将引人注目


      值得思考的是,孔孟的“仁”与周人“笃仁”的“仁”有何关系,它们是不是一脉相承的呢?


      张博士的回答是肯定的。但是,前有商,后有秦,这两个王朝在人殉方面都是劣迹斑斑的,为什么夹在中间的周独独“无人殉”?这确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历史现象。


      张博士认为,在周原上建立起来的西周王朝,是一个很典型的农耕社会,人际关系相对而言比较缓和,统治者重视并爱护生产者,社会秩序也比较稳定,周王朝还注意团结外族,因此最后武王伐纣的时候,能够动员起许多部族共同行动。


      据介绍,早在半个世纪前,历史学家范文澜与郭沫若之间有过一次争论。商的一个国君死了,殉葬人竟多达千人,范文澜认为,“考古学者发掘了156座周墓,仅仅发现3座墓葬里共有6个殉葬人”,范文澜这种带有判断性的表述遭到郭沫若的反对。郭沫若认为,西周帝王的墓一直没有发现过,假使将来发现了,同样惊人的情形也是有可能出现的。


      现在,判断孰是孰非的时刻终于到来了——目前已确定,周公庙遗址中有近10座亚字墓,而亚字墓通常被认为只有帝王才能享用,因此,周公庙遗址会不会有人殉出土便可成为了断这桩公案的试金石。周公庙遗址有人殉,还是无人殉,都将有助人们进一步了解周的社会性质,都将成为一条引人注目的新闻。

    上一页  [1]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