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科学家认为蓝菌导致始新世时期动物集体灭亡
  • 本溪要当国家地质公园 拥有33亿年岩层地貌
  • 新闻揭秘:美40年前曾秘密研制核动力飞船
  • 周公庙最大悬念:是否会发现人殉的遗迹(图)
  • 考古学家发现土耳其距今2500年的神庙废墟
  • 天文学家称用望远镜观测到星云剧烈碰撞合并
  • 西周第一墓悬疑重重 盗墓贼是否抢先得手?(2)
  • 雪龙号考察船今离沪挺进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
  • 周公庙遗址挖掘进展:再发现192座贵族墓葬
  • 大脚怪的是是非非 确有其物不是人造兽?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信息

    选择是心理状态通过思维机制对外界的反应<%=id%>


      文/龚大忠


      在现实社会中的选择不单纯是思维的结果,更是心理状态的表现。在理论上的选择常常是对知识、经验学习掌握的结果,反映人的智商和学习应用能力。如果选择得好,就可以设计出更好的程序,制造出技术更高的产品,甚至在考试中获得更多的学分。


      在现实生活中的选择,除了环境熏陶、个人经验和经历以外,最重要的是个人心理状态。各种“人性”含量不同的人在经历同一事件时所得出的经验是完全不相同的。世界观
    的不同决定人对事物的不同看法。而决定世界观的(我认为)是人的心理状态。教育对世界观的改造只能起辅助作用。


      对现有的生活环境和经历我们无法选择,但我们生活的这个环境的变化却能由我们自主决定,由我们来把握。对生存环境施加的影响是通过无数个决策来实现的,前人决策的结果是后人决策的基础和参考,对生存环境的改造显示出我们不是任凭现实摆布的傀儡,社会的一切变化都源于生存的需要,而其中起决定性的因素是人。


      在古代的野蛮社会,通常采用集权方式对社会进行统治,可以说那个时候处于权力中心的人对社会制度和结构起决定作用。人的因素是第一的,可以得出在野蛮社会中是人造时势。


      现代社会已经向结构化、功能化转变,权力相对分散,采用比较民主的方式对社会进行管理,结构松散而有序,社会中的大事件只能造就焦点人物,这时应该称为时势造人。


      我们是能够决定自己生存的质量(依靠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但要提高生命质量(提高人性含量),却需要在保证物质生活水平的基础上,经过代代“改进”,最终使社会每个细胞都丰满起来,从而提高我们的生命质量。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