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专家惊人新说:兰州陨石坠落是发生海啸前兆
  • 新彗星与人类见面 从昨晚开始持续近一周
  • 科学家称西班牙火山爆发可能引发大西洋海啸
  • 考古发现河南荥阳市有15处大型古文化遗存
  • 西安新发现西周墓葬达200座 大密度属罕见
  • 科学界争论再起:动物逃过海啸 是否具感测力
  • 何祚庥:人与自然以谁为本 无须敬畏大自然
  • 古埃及18王朝时期少年法老图坦卡蒙现容貌
  • 黄龙洞证实为中国及东亚最早晚期智人遗址
  • 澳科学家称印度洋地震导致地球目前仍在振动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信息

    美国土安全部:激光照射飞机与恐怖活动无关<%=id%>


      中国日报网站消息:一段时间以来,美国的商业航班甚至警用直升机连续遭到了激光束的照射,政府一度怀疑是恐怖分子企图用这种方式对飞机发动新一轮的袭击。不过,联邦调查局(fbi)在进行了调查后表示,没有任何证据显示激光照射事件与恐怖袭击有关。


      自从2004年的下半年以来,包括华盛顿特区、俄亥俄州、科罗拉多州和新泽西州在内的全美多个地区都发生了民航班机遭激光光束照射事件,圣诞节和新年期间这类事件明显
    增多。最近的一起发生在2005年1月2日,从田纳西州的纳什维尔飞往芝加哥的一架美国联合航空公司班机起飞后不久,飞行员就看见了一束绿色的激光光束照向了飞机。


      目前联邦调查局正在对这一系列的事件进行调查。美国国土安全部负责边境和运输安全的副部长阿瑟·哈钦森1月4日表示,在联邦调查局继续调查事实真相的同时,美国运输部也应该对这些涉及到航空安全的问题进行调查。


      哈钦森表示,激光照射技术很容易掌握。他说:“我们现在还不知道这是不是恶作剧,也不知道这是不是故意犯罪,但是我们需要找出真相。我们会进行全面的调查,不过,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迹象显示这种激光照射威胁到了机上乘客的安全,也没有证据显示是恐怖分子在利用这些激光束。”


      早些时候,美国执法部门的一些官员在接受美国有线新闻网(cnn)采访时指出,最近连续发生的激光照射事件是在全国的媒体对这一问题进行大量报道之后,他们怀疑是这些报道激起了不少人模仿和“实验”的兴趣。官员们认为,在各地发生的激光照射飞机事件看起来并没有什么联系,都是一些孤立的个案。


      这些官员强调,在远距离用激光光束照射飞行员的眼睛并非一般人士可为,需要很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他们同时指出,其实用激光来击落飞机并不是一个新鲜的主意,早在冷战时期前苏联就对此进行了一些尝试。


      哈钦森对这种说法也表示了同意,他强调正因为如此美国执法机关将会加大调查力度,因为人们这么做可能是出于各种不同的动机。


      不光商业航班,就连美国警察的直升机也受到了激光的“威胁”。上周末,纽约警察局-联邦调查局联合反恐专案组的侦探和特工们对一名新泽西男子进行了询问。他们认为此人在2004年的12月31日晚间用激光束对警方的一架直升机进行了照射。


      调查发现,这名男子12月29日晚对美国的一架商业航班也进行了类似的激光照射。当局发言人表示,执法人员是在该男子的家中对其进行询问的,目前还在调查他是否卷入了美国发生的其他类似事件。


      2004年11月22日,美国联邦调查局和国土安全部向全美各地的警察机构发出了警告,称恐怖组织表现出了用激光束击落商业航班的兴趣。通告说:“在某些条件下,如果飞机驾驶员和副驾驶的眼睛在无仪表导航进场着陆过程中都受到了激光武器的攻击,飞机就有坠毁的危险。”


      2004年9月,美国三角洲航空公司的一名飞行员报告说,他驾驶飞机准备在盐湖城降落时,一道激光射向了机舱,造成他的视网膜受伤。不过,飞机最终安全着陆。


      2004年6月递交给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的一份研究报告详细分析了激光束可能给飞行员带来的影响。报告称,有34名飞行员参加了遭遇激光照射的模拟飞行试验,结果显示,即使是最低强度的激光照射也使67%的飞行员受到了不利的视觉影响,两次强度较高的激光照射则导致飞行员发生了明显的操作困难,甚至使他们放弃了着陆。


      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规定,使用激光必须到有关部门进行注册,而且照射距离不能超越3000英尺的高度。在美国,干扰商业飞机飞行是一项重罪,将被判处最高5年的*。(子夜)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