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压力有助于增强身体免疫
  • 大洋一号投放4个漂流瓶 完成第一批样品采集
  • 航测专家发现北京中轴线偏斜 起点指向是谜
  • 1947年飞碟坠毁揭秘:核监视平台误为UFO
  • 中国将用细菌固定沙漠沙土 刮大风也不扬沙
  • 美国科学家发现能忍耐极端环境的微生物群落
  • 考古发现台湾海峡二十种古动物曾在闽南活动
  • 日本研究人员发现苏门答腊海底出现大断层
  • 我国首次环球大洋科考获得一批数据和样品
  • 黄河中上游出现悬河 中下游断流将更频繁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信息

    中国地质博物馆展示首次发现的可燃冰标本<%=id%>


      记者 林英 田雅婷


      本报北京4月14日电 中国地质调查局与德国基尔实验室海洋地质中心今天向中国地质博物馆捐赠天然气水合物冷泉自生碳酸盐岩标本。这是我国国土上首次发现的海底“冷泉”喷溢形成的碳酸盐岩标本,也是国内博物馆首次收藏此类标本。


      天然气水合物是在一定的温压条件下,由天然气与水分子结合形成的外观似冰的白色或浅灰色固态结晶物质,被形象地称为“可燃冰”。因其成分的80%—99.9%为甲烷,又被称为“甲烷天然气水合物”,是人类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物质。专家介绍说1立方米可燃冰可转化为164立方米的天然气和0.8立方米的水。科学家估计,全球的天然气水合物储量可供人类使用1000年,其分布之广泛、储量之巨大,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弥补人类矿物能源的美好前景。


      捐赠给中国地质博物馆的这块标本是在2004年中国地质调查局与德国“太阳号”科学考察船合作开展的南中国海天然气水合物调查中首次发现的,该碳酸盐岩由“冷泉”喷溢形成,是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重要证据。该矿区面积达430平方公里,被认为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最大的自生碳酸盐岩区,其结壳最早形成于4.67万年前,且至今仍在释放甲烷气体。在此次中、德联合调查中采集到的冷泉自生碳盐岩标本,为我国南海存在天然气水合物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