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专家称地球频发大地震罪魁是天王星
  • 科学家发现导致关节炎的关键酶
  • 美国发明计算机辅助系统检测乳腺肿瘤
  • 日本开发婴儿表情翻译机
  • 抛开屏幕也能游戏? 索尼研发惊人技术
  • 日本公司正研发可将感觉直接输入大脑的技术
  • 老鼠冬眠实验成功 人类寿命延长计划获进展
  • 英国开始推出遥控的锁车系统
  • 日本开发出感觉细腻的机器人手
  • 日本发明纸浆提取益生素新技术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信息

    首台停电制冷的聪明冰箱问世<%=id%>

            选择科龙=爱我绿色好家园

        “电荒”爆发,“拉闸限电”之后,冰箱仍能制冷保鲜?遇上电价昂贵的用电高峰,冰箱能自动识别并自动停机,电价低的时候又能自动开机制冷?
        日前,科龙宣布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具有“分时计电、停电保鲜”功能的冰箱。这种冰箱在拉闸限电、突然停电长达20小时的情况下,仍能制冷保鲜;而且,其“分时计电”功能,可以避免在用电高峰时制冷,自动实现“错峰用电”。
        据悉,“分时计电、停电保鲜”冰箱技术属世界首创,已应用于科龙最新推出的“全明星”系列冰箱,这种冰箱将在4月底前在全国各地同时上市。
        业内人士认为,该技术的研制成功,不仅一举克服了突然断电的困扰,而且让消费者自动获得低峰时段低电价的好处;再加上装备了科龙的世界发明专利“分立多循环技术”,具有宽带变温功能,是名符其实的“全明星”,将成为“电荒”时代冰箱消费者的首选。

      为何停电还能制冷?
        据了解,停电保鲜的秘密在于科龙独创的蓄冷、释冷技术。停电保鲜技术是在冰箱内增加单独的蓄冷间室,并设计独有的释冷风道,装上功率仅1W左右的直流微型风扇,配备小型密闭式免维护蓄电池,在供电正常时蓄冷器储存大量的冷量,断电后由电池驱动风扇,慢慢地将蓄冷器的冷量吹送给箱内食物,因而停电后还能“制冷”。
        普通冰箱在突然断电后,各储存室内的温度会迅速上升;在空载条件下,冷冻室温度2小时后会上升至-7℃以上,冷藏室两个半小时后会升至12℃以上,从而失去保鲜能力。近年来,在电荒频发的江苏、浙江等地,消费者对停电引起的食物变质怨声载道。
        相比之下,停电保鲜冰箱在空载条件下,于断电20小时内,冷冻室温度仍可维持在-7℃以下,保温时间是普通冰箱的10倍以上。冷藏室若装满了食物,在断电15小时内,可维持在12℃以下,保温时间是普通冰箱的10倍左右,保鲜能力基本不受断电的影响。

      如何实现“错峰用电”?
        冰箱一年四季均需全天候接通电源,如何让冰箱实现错峰用电?据了解,“分时计电”冰箱的控制系统内,植入了微电脑控制软件及计时器,能够根据消费者设定的时间段自动开机和停机。
        例如在北京,如果晚上22点至次日凌晨8点的电价是高峰电价的四分之一,消费者就可将22点至8点的低谷时段信息输入冰箱电脑控制面板。这样,冰箱制冷系统在晚22点就自动开启,进行制冷和蓄冷,到早上8点电价上涨后,压缩机自动停机,不用电,由蓄电池驱动微型风扇,将蓄冷器的冷量吹送给冰箱内的食物,从而充分使用低价的谷电,避开了昂贵的峰电。冰箱电费大幅下降
        夏季用电紧张,电网负荷过大,这是目前全球普遍面临的难题,并纷纷实施“分时电价”政策,每天用电高峰时段电价高,低谷时段电价低,鼓励“错峰用电”。我国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均已实行“峰谷电价”。
        今年北京规定,峰谷价差由以往的平均3倍扩大到4倍,同时尖峰时段电价在高峰电价基础上再上浮10%,比“谷电”高出约4.5倍。如果今年北京市的峰谷用电政策扩大至居民,使用“聪明”冰箱的家庭,则冰箱电费支出只需去年的四分之一左右。

      “电荒”遇上克星了
        专家认为,“分时计电、停电保鲜”技术的研制成功,让消费者既摆脱了停电之困,又得到了低价电的好处,可谓一箭双雕。尤其重要的是,该冰箱如果能够推广普及,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据测算,中国家庭冰箱保有量已达1亿台以上,如果这些冰箱全部换成科龙“全明星”,每年至少可节约高峰电150亿千瓦时,大大缓解用电紧张。
        据悉,该款冰箱除“分时计电”、“停电保鲜”两项世界领先技术外,还装备了分立多循环技术,温度可随意设定,想要几度就几度,囊括了目前国内外高档冰箱所具备的0℃保鲜、-7℃软冷冻等所有温度区间,堪称当今世界冰箱领先技术的集大成者,为高档冰箱的典型代表。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