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干细胞治疗骨组织损伤疗效好
  • 明日秘书:软件机器人
  • 以色列双管齐下解决水危机
  • 变色杯盖为您提示饮料温度
  • 未来飞机用什么发动机
  • 美研发新型激光武器
  • 可自产氢燃料的轿车有望问世
  • 芬兰拟开通移动电视网
  • 超声波神经疗法可止痛和美容
  • 美科学家试验气味传令兵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信息

    移动设备将不再依赖电网<%=id%>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让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有了前所未有的新体验。然而,仔细分析一下,我们却会发现: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存储能力似乎都在按照莫尔定律飞速增长,但电池的续航能力却一直停滞不前。

      传统型电池功能上的局限使它越来越无法满足手机、笔记本、数码相机、摄像机等移动设备的需求。面对消费者对高端电器制品日常使用的需求,小型燃料电池市场迎来绝佳的发展机会。

      11月8日,摩托罗拉公司宣布对一家名为Tekion的燃料电池研发公司进行一大笔风险投资。吸引摩托罗拉目光的是这家公司开发出的被称为新“个人能源”的Formira专利技术。

      燃料电池是一种通过化学反应将储存的燃料转化为电能和热能的设备。一般的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是:液体燃料(如甲醇)以及空气中的氧气分别从两侧通过质子交换膜(PEM)从而产生电流。使用这种电池的时候既不需要到处寻找插座,也无需花时间等待充电,只要花一分钟添加燃料就可以使设备保持工作。

      早在2000年1月,摩托罗拉就公布了手机和甲醇燃料盒照片,并同时宣布正在开发被动型DMFC(直接甲醇燃料电池)。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摩托罗拉中止了DMFC的开发,他们更加看好Tekion公司的新技术。

      与一般燃料电池不同的是,Tekion公司并没有像大多数微型燃料电池开发者那样使用甲醇作燃料,而是使用一种名为Formira的液体,这种材料由蚁酸纯化加工而成。Formira电池和蚁酸的名字一样都来源于一种繁殖力很强的红蚁FormicaRufa。这种燃料的特性使以它为动力的电池可以做的比甲醇燃料电池体积更小、结构更简单。并且这种电池还具有工作温度更低、催化剂更便宜的优点。目前这种电池已经通过技术论证阶段,其样品已经开始了实际测试。

      Tekion公司的口号是让移动设备“远离电网”。据称这项技术可以为移动设备提供数毫瓦到50瓦的功率,电量0.01-0.1度。可以广泛应用于PDA、卫星通讯设备、笔记本电脑以及移动电话上。

      摩托罗拉风险投资部副总裁沃伦•霍尔茨博格表示:“我们之所以在Tekion公司投资主要是因为其独到的技术以及其在微型燃料电池研发上所拥有的领导者地位。现在手机的发展是体积越来越小,但是功能却越来越强,因此对于电池的要求也越来越高。Tekion公司的燃料电池技术是一套实用且高效的解决方案。同时,Tekion公司的技术将会有助于摩托罗拉公司为用户带来无缝的移动体验。”

      在摩托罗拉公司投资的背后是即将起飞的移动设备燃料电池市场。根据市场研究公司NanoMarkets日前发表研究报告,到2006年,为便携设备提供电力的长效燃料电池的应用将开始明显提速,2008年就将会广泛地运用到大众市场上。2010年,全球燃料电池的销售额将达到16亿美元。

      今年6月,美国纽约帕鲁奇动力型研究公司宣称,该公司将在2006年商业性生产一种利用天然气的小型燃料电池系统,从而向燃料电池系统家用化的目标迈出重要一步。该公司说,利用天然气是燃料电池技术的“突破”,这意味着美国已经使用天然气取暖和烹任的7000多万个家庭最终将可以利用天然气来满足他们对能源包括电力的需求。专家认为,通过把天然气这样的低成本燃料与高效燃料电池技术结合在一起,消费者的电费开支估计将比目前减少20%。

      在日本,东芝已经在公司内部进行实地测试,日立公司也表示在爱知世博会可进行实际应用。由三洋电机公司研制成功输出功率为1000瓦的家用小型燃料电池,投放市场后颇受用户欢迎。这种燃料电池是固体高分子型燃料电池,采用氟树脂类高分子膜。与磷酸型燃料电池相比,这种燃料电池在电解质处于低温时也能有效使用,而且从准备到可以使用所需时间短,适合家庭和商店应急用,也可供户外作业使用。

      鉴于燃料电池技术不断新突破,各大公司对它的兴趣倍增。除了上面提到的摩托罗拉、三洋、东芝、日立,还有IBM、三星、索尼等行业巨头。可以预见,在电脑芯片、内存、硬盘技术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之后,电池技术也将走上飞速发展的快车道。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