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2吨多重“嫦娥一号”如何“奔月”
如何保管好“数字证书+USBKEY”
隐身衣如何让隐者来去无踪
如何识别和防范手机垃圾短信
女性,如何科学关爱自身
美科研人员研制出新型轮胎 可感知
儿童智能如何开发 专家看好“莫扎
2吨多重“嫦娥一号”如何“奔月”
如何保管好“数字证书+USBKEY”
隐身衣如何让隐者来去无踪
  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 科普之友 >> 科普 >> 科普信息 >> 正文
  科研如何变身科普  

  □文/刘彦锋

  每年的科技周、科普日,很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都参与其中。很多科研机构和大学也设立了“开放日”,每年定期对公众开放,让市民了解科研、体验科学。

  例如, 2008年全国科普日北京主会场就设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2008年北京市科委与中科院合作,投资1000万元将中科院奥运村园区打造成为北京市奥运村科普教育园区,该园区自去年8月试运行以来,共接待了5500余人次。它将代表国家最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和看似“神秘奥妙”的科研过程,转化为了便于传播和体验的科普资源,成为全市具有影响力的科普教育园区,在全国具有标杆意义的科普教育基地。

  去年,在北京市首批科普基地命名工作中,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市健康教育所、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和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中心等10多家科研机构和大学被命名为北京市科普基地,为我市科研机构和大学对外开放、开展科普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近年来,北京科研机构和大学在对外开放、开展科普活动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不过,科研机构和大学开展科普工作的机制还未形成,科研人员参与科普工作的热情还不高。

  如何建立科研机构和大学开展科普工作的长效机制?如何调动广大科研工作者投身科普事业?如何让更多的公众参与、了解神秘奥妙的科研过程,了解科技成果,感受科学精神?如何提升科研机构和大学的科普环境和科普能力建设?……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对此,笔者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解决,应对“北京地区科研机构和大学对外开放、开展科普活动的现状”进行系统的调研分析,尽快研究出台实施办法。

  科研机构和大学应逐步设立科普工作岗位,将其纳入专业技术岗位范围管理;将科研人员和教师参与科普的工作量,视同科研和教学工作量,作为科研人员和教师职称评定、岗位聘任和工作绩效评价的重要依据;鼓励科研人员、教师、研究生和大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开放工作;可以以北京市奥运村科普教育园区建设为基础,加强“科研转科普型”、科普模式的理论创新研究,深化科普活动内容和形式;通过科研机构、大学之间的联动开放,建立科研院所、大学之间的科普联盟或联席会议制度。

  此外,笔者建议,加大北京科普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制定北京市科普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并加大项目的投资规模和比例,鼓励科研机构、大学开设常规性展厅,同时引导社会力量和个人兴办科普设施;鼓励社区共享科研机构、高校科普设施,开展社区科普活动,支持科研人员深入社区;提高市科委科技计划项目、基金项目任务中的科普工作比例,将科普工作融入科技项目中;申请进行市级科技成果鉴定或申报科技进步奖时,要提高其提供的相应科普文章的质量,同时加大对这些成果的介绍

[1] [2] 下一页

时间:2009-4-29 19:24:0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陆 |

Copyriht 2006 - 2007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