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现代风水学 科学还是迷信
  • 孔子像是商业标准还是儒学标准?
  • 研究称尼安德特人或与现代人共存数千年(图)
  • 想起了毛主席批城市老爷卫生部
  • 辛亥革命史研究已成为一门显学
  • 明清社会保障的城乡差别和城乡互动
  • 周庄乡人民公社给我们的启示
  • 四人帮不让我们上厕所的学术意义
  • 谣与谶:社会舆论在中国王朝兴替中的作用
  • 清朝的幸福指数想必高得一塌糊涂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杂文

    我拿地图当小说:杨浪称史地教育分家不合理<%=id%>

    收藏几千张地图并出版《地图的发现》媒体专家讲述地图背后的历史和文化

    一个媒体专家收藏了几千张地图,写了几百篇关于地图的文章,并结集成新书《地图的发现》。他把地图总结为“用线条描绘的历史,用符号勾勒的现实,用版本积累的震撼,用技术制作的文化。”他说:要想读懂一张地图,至少要懂三本书:一本叫历史,一本叫文化,一本叫科技。9月16日,本报邀请到媒体专家杨浪,在王府井涵芬楼书店作了一场名为《地图的发现》的讲座,杨浪与读者交流了关于阅读、收藏地图及老北京地图相关的文化知识与轶闻趣事,并展示了他收藏的难得一见的珍贵老图。


    杨浪从地图入手,发现了许多有趣的历史,他认为现在
    的史地教育分家非常不合理。本报记者王嘉宁摄

    杨浪,财讯传媒集团副总裁,中国证券研究设计中心媒体管理部副总经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媒体专家。上世纪80年代从军队退伍后,先后在多家报刊任高级职务。

    近年来,以“14军”网名在其博客“地图的发现”中撰写了有关地图的300余篇文章,深受读者欢迎。


    杨浪收藏的日制《北支地图》局部,图上的每一处标记都准确记
    载1937年日军侵占华北各城市的时间,标记符号者是谁让人浮想联翩。

    ■演讲摘录

    博客牵出了《地图的发现》

    我一直在收藏地图,最近不断有记者问我收藏了多少年,我估算大概是20年。比较有目的性的收藏大概是最近四五年的事情。2004年,我们集团下面有一个叫猛小蛇的记者,得了2004年世界博客大奖。他得奖后我开始对博客产生兴趣,于是我就开始在方兴东的博客中国上建立了自己的博客。一做之后我发现这个事情很好玩儿,博客可以解决一些我以前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比如前些年我收了一张日俄战争的地图,里面非常详细地介绍日本人在战争中的具体进程,这批地图有60多张,我分析这图应该出自日本人关于日俄战争的书,就贴了几张图在网上发出了疑问,结果第二天就有一个先生告诉我这是1905年-1907年日军参谋部的书里面的图,说得非常清楚。

    我从2004年12月19日起一年半多的时间里,每天在网上原创写博客,其中大部分都与我收藏的地图有关。至于为什么会有了《地图的发现》这本书,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去年我和三联书店的潘振平一起在外面学习,每天学习之后我们就聊天,有一次我就说我先不聊了,要回去维护博客了。

    他觉得我的博客内容很好玩,就说那咱们出本书吧。于是我带着游戏的心态出了这本书。

    拿地图当小说看

    我首先向诸位朋友展示一张图,这张图是1954年12月出版的天安门地区的地图,我收藏了这一版地图大概20多张,覆盖了北京城区的全貌。

    我其实并不是为了天安门拿这张图的,我想告诉大家,这个位置就是此刻我们所在的位置,也就是说52年前反映北京市面貌的地图,我们的站立点,这是王府井大街,这是灯市口,这里叫大鹁鸽胡同,这叫黄土冈,就在咱们的对面,原来住着一些做鞋的老先生,后来才盖了王府井大酒店。我们的站立点在20年前是萃华楼的饭馆,这张图是1:5000.我老觉得地图对我来讲是非常有趣、神奇的事情。如果我们稍微抽象地想,我现在手指的这个地方,就是我们今天站立的地方,但是这张地图是50年前的北京人做的,他不可能想象到50年以后有一个人收藏了这张地图,并且站在这个点上向大家讲述这段历史,这是非常有趣的事情。

    我看地图经常会觉得时空倒错,这张地图当然不能算是珍宝,但是作为文化产品它非常忠实地记录了那个时间、空间的真实形态。摄影可能在很多人眼中是非常真实的,其实镜头进入生活本身时,也是生活的一种干扰。有些人知道镜头出现了,灯光一打,他的行为是要变化的,所以摄影经常是看似真实。但是地图不然,所有做地图的人要求的就是真实,一版一版的地图就是一版一版地记录人们对空间真实感的判断和理解,这也是读地图的时候最有趣的事情。我曾经在《地图的发现》这本书上表述了自己对地图的领会:“用线条描绘的历史,用符号勾勒的现实,用版本积累的震撼,用技术制作的文化”。前面的载体,无论是线条和符号,本身是一个技术体现,但是它制作出来给予人们的是非常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所以我经常说,我拿地图是当小说看的。

    我收集了几十年的地图,通过地图对历史、地理、人文典章进行研究。拿到一张图,然后去研究什么人,出于什么目的,为什么要做这张图,这张图在历史上起到过什么作用?比如这本书有篇文章讲述“林彪指挥平型关战役用的是什么地图?”这场战役我们都知道,但是可能并不知道这背后非常有趣的话题。还有粟裕指挥的孟良崮战役用的是什么地图?我们都知道上甘岭,知道黄继光,但是你知道黄继光牺牲在上甘岭哪个山头上吗?我觉得99%的人不知道,而我在书里的一篇文章就回答了这个问题。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