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走近考古 发现历史
  • 现代风水学 科学还是迷信
  • 孔子像是商业标准还是儒学标准?
  • 研究称尼安德特人或与现代人共存数千年(图)
  • 留住历史记忆就要让历史具体化
  • 想起了毛主席批城市老爷卫生部
  • 辛亥革命史研究已成为一门显学
  • 明清社会保障的城乡差别和城乡互动
  • 周庄乡人民公社给我们的启示
  • 四人帮不让我们上厕所的学术意义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杂文

    谣与谶:社会舆论在中国王朝兴替中的作用<%=id%>

    近日读了北京日报理论周刊《中国王朝兴亡周期率》一文,很受启发。我觉得其中有个重要问题应该涉及而没有涉及,这就是社会舆论在王朝兴亡中的作用。古代社会中的王朝兴替,政权嬗代,应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舆论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王朝,纵然强大,一旦施政不当失去民心,社会上就会出现消极性舆论,对现存政权存在的合理性进行批判。随着舆论传播范围的扩大和强度的增加,现存政权的统治基础就会逐渐动摇。在此基础上,一些*力量顺风而呼,或利用现有舆论,或者制造某种舆论,努力营造有利于自己的声势,新旧王朝往往在这种情况下完成了交替,历史迈出了新的一步。秦汉时期的*变迁,就是这一历史规律的生动体现。

    在风起云涌的反秦战争中,各支武装势力为了争取到更多的社会支持,大做舆论文章

    秦汉之际,秦王朝以猛烈的兼并战争摧毁了东方六国,建立起统一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在百废待举、人心未稳的历史时刻,秦始皇没有以惠政来恢复经济、安抚人心,而是修驰道、筑长城、营建宫陵、击胡攘越,劳民伤财,令原来对新政权充满期待的士庶极为失望。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上出现了诸如“始皇帝死而地分”,“亡秦者胡也”,“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等传言,这对秦王朝国运构成强烈冲击。秦王朝不但不引以为诫,反而变本加厉,一方面以“妖言令”箝制民口,另一方面又以“焚书”、“坑儒”之类的强硬手段来压制社会舆论。这种倒行逆施之举激化了社会矛盾,扩大了反秦运动的群众基础。

    在风起云涌的反秦战争中,各支武装势力为了争取到更多的社会支持,大做舆论文章,如陈胜、吴广利用戍卒的迷信心理,制造“鱼腹丹书”、“篝火狐鸣”之类的异象,煽惑人们的情绪;又“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项燕之子项梁听取谋士范增建议,将在民间牧羊的楚怀王的孙子立为“楚怀王”,也是为了“从民所望”。

    刘邦之所以能够由弱变强,在楚汉之争中战胜项羽,也与其重视舆论导向有关。《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率军攻入秦都咸阳后,与当地父老“约法三章”,结果秦人大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项羽入咸阳,“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令“秦人大失望”。关中舆论对刘邦和项羽的不同评价,实际上已经为日后楚、汉之争的胜负归属埋下了伏笔。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后,害死了时为“天下共主”的义帝。刘邦抓住这一“时机”,为义帝发丧,“袒而大哭”,并遣使将项羽的恶行遍告诸侯,这就取得了舆论先机,为最终战胜项羽增加了筹码。

    两汉时,借灾异言政事之风颇为盛行,一些*力量往往借社会舆论之势登上政坛

    西汉后期,借灾异言政事之风颇为盛行。由解释灾异形成的意见,往往具有批评时政的作用。持续不断的批评,使最初的个人言论逐渐蔓延成普遍意见。在这一过程中,质疑汉祚的舆论也在缓慢发展。在官方言路上,昭帝时,鲁人眭孟对当时的一些异常自然现象,以《春秋》推意,得出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结论———“汉家尧后,有传国之运”,建议汉帝禅位。哀帝时,夏贺良提出“汉历中衰,当更受命”。在民间,元、成之际的童谣“井水溢,灭灶烟,灌玉堂,流金门”,暗示着汉家国运在劫难逃。建平四年,全国范围内的“行西王母筹”事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人心摇荡的社会心理状况。舆论领域内的种种迹象表明,延续了近二百年的西汉王朝正在步入衰微末世。

    在王莽由辅汉进而代汉的过程中,来自社会舆论的支持,也起了重要作用。为王莽造势的上书者动辄上万,好事者不断制造“巴郡石牛”、“扶风雍石”、“金匮策书”之类的符命,为王莽代汉推波助澜。王莽本人也有意识地利用并制造舆论,借助社会舆论的力量登上了*神坛。王莽试图顺应舆论,通过复古改制来整治西汉后期以来的积弊,但恢复“井田制”、禁止买卖奴婢、改革货币这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非但没有收到预期效果,反而招致混乱,引来非议。曾是众望所归的王莽,很快成为社会舆论抨击的对象。数年之后,新莽政权,这个曾被舆论捧举起来的政权,又在舆论与战争的双重打击下,从历史舞台上迅速地消失了。

    刘秀势力的崛起与壮大,也与社会舆论的支持分不开。当时社会上流传着两条谶语,一条是“刘氏复起,李氏为辅”,一条是“刘秀发兵捕不道”,这些谶语客观上为刘秀起事并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刘秀羽翼渐丰之后,遂以“符瑞之应,昭然著闻,宜答天神,以塞群望”为由,正式即皇帝位。在出兵平蜀之前,刘秀与公孙述之间还进行过舆论交锋,对公孙述据蜀地自立,利用图谶符瑞制造的舆论进行了驳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