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中国愿与韩方探讨东北工程问题
  • 貂蝉结局有七个版本 成都墓碑应为清代伪作
  • 新世纪《楚辞》文献研究的思考
  • 珊瑚作为古代奢侈品 生长秘密古人长期未知
  • 佛陀之谜:汉代佛陀盘腿坐像被认为不合礼法
  • 秦始皇拔不出剑之谜
  • 刘备和他的团队 老板和员工之间的友谊
  • 将军评论:面对文化病象 应当如何对待历史
  • 殡葬规格高 建筑学家质疑秦始皇祖母陵(图)
  • 各国历史教科书爱国民族放首位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杂文

    如果日本人自己审判战犯<%=id%>


    远东国际法庭上的东条英机

    ●二战结束后,日本人对于战争的悲惨有着刻骨铭心的感受和深深的憎恶,如果由日本人自己审判日本战犯,很可能比国际法庭追究的战犯数量更多,更严厉

    ●越是中日关系出现波折,越需要“寄希望于日本人民”

    ●日本的问题是日本人自己引起的,日本问题只有日本人自己才能解决,归根结底还得要取决于日本确立什么样的思维观念与行为方式

    一个富有思考意义的问题

    昨天是中国抗战胜利日。联想到当前中日*关系的止步不前,我突然回忆起一个问题。日本作家半藤一利在今年4月出版的著作《昭和史(战后篇)1945—1989》(日本平凡社出版)中,回顾了在东京审判之前,日本当时的内阁司法大臣岩田宙造等曾秘密草拟了“战犯自主审判方案”,但遭到昭和天皇反对的过程。

    半藤提出了一个有趣的假设:“如果日本人自己在二战结束后进行战争审判,结果会怎么样呢?”这的确是一个富有思考意义的问题。可惜半藤自己的解答略显单薄,他认为,“(那样的话)可能会出现更多的死刑判决”。

    的确,当时日本人对于战争的悲惨有着刻骨铭心的感受和深深的憎恶,如果二战结束后,由日本人自己审判日本战犯,其结果很可能比国际法庭追究的战犯数量更多,更严厉。当然,历史不能假设,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东京审判也不可能再来一次。

    不过,我们按照半藤一利简短回答中的思路略作推想,就可以推演出三种结果,还可从这些结果中窥探到当前日本问题的出路所在。

    更彻底地清算战犯

    应该指出,始于1941年的太平洋战争,对于日本人民来说是一个更长远的历史概念。从时间上来看,日本从明治维新后加快“富国强兵”步伐,到1894年甲午海战、1905年日俄战争等,就已经将日本人民绑在了军国主义的战车上。从那时起,日本人民就进入了长达50年、直至1945年一败涂地的“战争长周期”之中,具有完整且层次分明的由战而败的经历体验。

    从领域上来看,日本人民不仅体验了战争中流血与硝烟的军事过程,而且经历了接受军国主义“皇国史观”教育、思想被奴役的文化过程,感受了准备战争或服务战争的血腥资本积累及畸形发展的经济过程。这样长周期、全方位体验战争的经历,为战争付出的代价,使日本人民对战争具有特殊的批判态度。

    日本一直有一个反战、厌战的巨大社会群体,他们中间有社会主义者、民主主义者、自由主义者和民族主义者等,他们的理想以及对战争方方面面的认知或许不一致,但战争给他们留下的回忆却都是痛苦和血腥的。

    深受战争苦难的日本人自己明白,战争的罪责远远不止追究在1941年开始的太平洋战争上,更应该清算以前不可分割的侵华战争乃至日俄、甲午等战争的罪责;而且不应该局限于军事战场上的部分,更应该全面理清日本军国主义在各领域活动的有机联系,彻底清算战争根源。

    从这一点看,二战战败的军国主义者曾奢望“自主审判”会饶恕他们,认为“国际审判”对其判罚太重,很可能是高估了自己在日本人民心中的地位。

    一旦这些战犯面对的是日本人民的审判,势必会有日本人站出来控诉他们的罪行,由日本人控诉日本战犯的罪行,对日本人民必定是一种深刻的教育。世界大战的结论当然要由整个国际社会作出,但日本的改造归根结底还是要靠一亿三千万日本人民。战后美国占领军的外科手术固然可以立竿见影,但是归根结底还是要靠潜移默化培育身体自强的力量。对于日本人而言,这是他们自己酿就的苦酒,必须要自己寻找解药,才能真正强化自己身体的抗毒能力,避免再次罹患这样的病症。

    由此可以看出,日本人民的觉悟之日,就是东亚和谐到来之时。而这种觉悟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它需要在实践中一点点培育、积累,整个国际社会都应该为日本人民创造这样的机会,60年前的东京审判已经成为历史,但是今后还有许多类似的机会,应该让日本人民成为清扫战争垃圾的主力军。对于中国,越是中日关系出现波折,越需要“寄希望于日本人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