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中国愿与韩方探讨东北工程问题
  • 如果日本人自己审判战犯
  • 元朝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 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扫描
  • 郑和发现美洲说若干悬念解读
  • 陶艺考古:陶器在中国约出现在1万年前(图)
  • 论宋代名桥顺济桥的倒塌:真的缺少财力吗?
  • 将军评论:面对文化病象 应当如何对待历史
  • 殡葬规格高 建筑学家质疑秦始皇祖母陵(图)
  • 各国历史教科书爱国民族放首位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杂文

    曾国藩的记性:小时候背书不如入室之贼<%=id%>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但他小时候天赋却并不高。有天夜里他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不知道重读了多少遍,还是没能背下来。有个贼潜伏在屋檐下,想等读书人睡觉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啊,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覆去地诵读那篇文章。贼实在忍无可忍,推门进去说:“这种水平还读什么书?”随口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贼的确很聪明,是块读书的料,可惜他没走正道,这聪明也白糟蹋了。如果贼能和曾国藩一起用功,付出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其成就肯定比曾国藩要大得多。但为什么我们都知道那个笨人曾国藩,至今还在读他的文章,在课堂上讲他的事情,总结他的读书体会,汲取他的从政经验,却无人知道那个聪明过人的贼呢?原因很简单,曾国藩虽笨,却能笨鸟先飞,读书勤奋,坚持不懈,结果以勤补拙,靠着非凡毅力和超人付出,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的“千古一完人”。而那个聪明过人的贼呢,空有天赋没有勤奋,再加上走歪了路,聪明用错了地方,变得默默无闻,充其量也就是当地一个偷技高明的“名贼”吧。

    古往今来,能成就一番事业、青史留名者,大体上有两种人,一是既聪明又肯用功的人,譬如“融四岁,能让梨”的孔北海、小小年纪就知道砸缸救人的司马光、12岁当宰相的甘罗;再就是虽不太聪明却极用功的人,譬如背书背不过贼的曾国藩等。无疑,聪慧早熟、天赋突出者,在做学问建功业方面肯定会捷足先登占大便宜。但事实上,许多过目成诵、强闻博记、聪明过人者固然占尽先机,却不一定就能走多远;反倒是那些看似愚笨、资质平平却肯下苦功锲而不舍者,最终能获得成功。

    据三国时魏国思想家刘劭《幼童传》所记:乐安人任嘏,12岁就师求学,过目不忘,一年通《诗》、《书》、《易》三经。张霸7岁通《春秋》。贾逵10岁,已能背诵六经。夏侯渊之子夏侯荣,7岁时就能日诵千言,文帝听说后请他去,当时宾客百余人,每人只奏答一遍,夏侯荣便能说出其姓名和籍贯。元文遥年10岁时,《何逊集》刚传入洛阳,他只看一遍便能背诵。到了金太宗时,东平童子刘天骥,7岁,能通《诗》、《书》、《易》、《礼》、《春秋》、《左传》、《语》、《孟》。舍利弗生,8岁能诵18部经书。释道安7岁,过目成诵,他12岁时出家,师傅交给他《光明经》一卷,不下万言,释道安看罢,即还其师,复诵,一字不差。这些人都是神童,论天赋、论记性都比曾国藩强得多,可后来的学问事业却比曾国藩差得多,有的小有名气,小有成就,有的则湮没无闻,不知所终。

    所以,人有小聪明,可喜可贺但不足为恃,千万别忘了勤奋和坚持;人,迟钝笨拙也不可怕,更不必气馁,只要肯用功,不怕吃苦,坚忍不拔,照样也能踏上成功的坦途。这也就是所谓天道酬勤的道理,谁如果对此理有所怀疑,就想想那个背书还背不过贼的曾国藩吧。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